青岛莱芜二路老邻居们(下)

ailun

<p>岁月之美,在于它的必然流逝,</p><p>岁月之香,基于斯人斯事斯乡。</p><p>莱芜二路南段作为青岛老街的组成部分,已近90高龄,23个院落曾藏龙卧虎,又市井世俗;住过医生👨‍⚕️、教师👩‍🏫、科研人员、军人、洋行经理、职员、演员、也住过市长、作家、国民党将官亲属、戏迷、个体小业主、工人👨‍🏭、舞女💃等。</p><p>这条老街,家家故事都是小说素材,这里建筑,栋栋都是生活长河中的历史折射。</p><p>老街和建筑因人而生,因人而活,有了人建筑有了灵魂,老街有了故事。人是老街与建筑的主角,留住人即留住了老街故事,留住人即留住了建筑的魂,留住人即留住了记忆和历史。</p><p>怎样留住呢?无疑呈现老照片最直观!然老照片收集难度大,邻居们分离几十年,父辈祖父辈多已作古同辈上山下乡进工厂,结婚生子搬走他地他乡他国,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试试互联网能量吧。</p><p>目前已收集少部分老照片,或许你已不记得他们姓名,不知他是谁家父辈或子女,但他们的容颜、神态已融入你的记忆。不管他们来自什么家庭,身份地位如何,他们都存在过生活过,在这个星球留下过他们的笑容、足迹、呼吸及苦辣人生。</p><p>借助互联网,老邻居来一次相会吧!</p> <p class="ql-block">本文是13、15、17、19、21、23、25号部分老邻居。更多老邻居照片正在收集中。</p><p class="ql-block"><b>15号钟家、蔡家、高家、孙家、范家、刘家...</b></p> <p>钟家父亲钟读乘(1916–约1961,享年45岁)山东青州籍,北京燕京大学毕业,青岛天成化工厂高级会计。1957年被判历史不清发配青海劳改,两年后才知已去世。</p><p>母亲郇惠贞(1917.7-1999,享年82岁)山东青州籍,1957年后独自抚养三个未成年女儿,为了生存,1958年就业于青岛密封件厂直至退休。</p> <p>1940年搬入15号(该院原是山东大学宿舍,钟家爷爷👴是山大职员,学校给钟家租的房)</p><p>上图是钟母与长女、女婿、小女儿、女婿合影。小女儿钟安萍高我一届。</p> <p>钟母与小叔子、小女儿的婆婆</p> <p><b>17号曾是民国政府职员宿舍,有5个分院,共40多户</b></p> <p class="ql-block">4院许家父亲许文甫(1910.6.18-1991.4.25,享年81岁)山东乳山籍,出生于医生和商贾之家,毕业于上海东亚体专,选修过上海艺专。曾任职安徽凤阳师范代理校长、篮球教练。在青岛礼贤中学任教研室组长及高中教师,也在青岛四中十三中任职至退休。</p><p class="ql-block">母亲于笑如(1913.10.9-2015.8.29,享年102岁)山东海阳籍,出身官宦世家,山东莱阳师范毕业,曾先后任职太平路小学、九中、十中教师至退休。 照片摄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青岛</p> <p>许家三兄妹,老大许青是高我两届师姐,男孩许立与我小学同班。</p> <p>1院陈家父亲陈昌志(1916.11.15-1982.4.8,享年66岁)四川重庆籍,上海光华大学金融系毕业。先后工作于北京中纺部、青岛中纺公司(即青岛纺织工业局),1957年调入中国人民银行。60年代中后期身体原因退职,三女儿陈佩顶替父亲就业于国棉七厂至退休。</p><p>母亲毛志洁(1920-2014.5.6,享年94岁)山东烟台籍,先后工作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市北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先生生病后她支撑起整个家庭经济生活,非常不易。1952年搬入17号。</p> <p>陈家共6子女,5女1男,三女陈佩我的小学同学。</p> <p>1院秦家父亲秦琦(1919-1977,享年58岁)山东掖县籍,大学毕业,青岛十三中教师。</p><p>母亲董士俊(1921-2016,享年95岁)山东益都籍,益都师范学校毕业,青岛莱芜一路小学教学至退休。 1953年搬入17号</p> <p>二胎时全家照,后排站立者是秦家姑姑秦瑛。</p> <p>秦家共有5子女,大女儿秦岚是我小学同学。</p> <p>3院徐亚洲(1948.10.1-)俄罗斯血统中国🇨🇳籍,知名演员,其父母兄弟姐妹4人从小生活在这条街,是我非常熟悉的高一届师哥。他在近40年演绎生涯中出演过影视作品150部左右。</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徐亚洲,一头卷发。</p> <p class="ql-block">与爷爷奶奶、姐姐哥哥合影。</p> <p class="ql-block">姐弟仨</p> <p class="ql-block">亚洲兄讲他家大部分老照片毁于66年那场运动。</p> <p>徐亚夫(1946-2005,享年59岁)徐亚洲的哥哥。1966年4月15日参加青海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十二师三团十一连,之后是拖拉机手。1979年11月参加兵团在省内的分配,去了乐都县(现在叫青海海东市乐都区)水电局担任汽车驾驶员。1965年离开青岛后一直未返回,生命留在了青海。后排左二为徐亚夫(谭泽提供)</p><p><br></p> <p class="ql-block">6、17、19号院高我一届师姐</p> <p class="ql-block">6、17、23号院高我二届师姐。</p> <p class="ql-block">2院师哥李本玉</p> <p>1986年拆了重建的17号</p><p><b>下图:23号范家、李家</b></p> <p>房东范家父亲范升甫(1909-1999,享年90岁)山东黄县籍,工商业者,曾从事期货贸易,中山路瑞蚨祥商行、上海新邨6号皆持有股份。</p><p>范母,山东黄县籍,全职主妇。范家有6子女。</p><p><b>25号张家、郑家、翟家、李家...</b></p> <p>张家父亲张南(1909一1955,享年46岁)山东安丘籍,出身名门望族,大学生。民国时期任青岛财政局职员,之后在青岛房管局工作。因受到不公对待,不幸于1955年去世,身后留下8子女。</p><p>母亲曹全珍(1908一2006,享年98岁)山东安丘籍。1937年随丈夫携儿女来到青岛,于1940年搬至莱芜二路25号甲。50年代曾担任街道小组长十几年,留下很好的口碑。街坊邻居们都亲切地称她曹委员。</p><p><br></p> <p>张母83岁时留影</p> <p>老七与73岁母亲留影,老七张立英是高我两届的师姐。</p> <p>1971年张立英与妹妹张立彬留影。姐妹俩皆青岛二中老三届高、初中学生。</p><p>张家8子女(4男4女)培养出3个大学生,2个中专生,小儿子初中毕业被中央歌舞团选中。</p> <p>张母98岁留影</p> <p>张立英的三爷爷张公制是青岛市前副市长,她自己的爷爷排行老二,是晚清进士,清朝做官四品。她父亲去世后,8兄妹还未成年,是三爷爷张公制和伯父、堂伯父和堂叔的接济才将8兄妺扶养成人。</p> <p>张公制和张家六叔张侃捐赠的书画,至今收藏在青岛市博物馆,价值连城。所有书画皆有张家爷爷辈兄弟们收藏并全部捐赠国家。</p><p><b><i>25号郑家</i></b></p> <p>  抗美援朝结束后丹东留影</p><p>郑家父亲郑子建(1928.2.7-1992.10.22,享年64岁)山东诸城籍,16岁参军,历经孟良崮战役、辽沈战役、抗美援朝,1953年底转业至青岛内燃机厂工作。1955年结婚,民政局分配住进25号,1970年搬离。</p><p>母亲许传兰(1934.10.27-2012.10.10,享年78岁)山东日照籍,1954年从老家到青岛,就业于缝纫机厂至退休。</p><p><br></p> <p>1955年结婚纪念照</p> <p>1964年第一张全家福,大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p> <p>1980年大女儿出嫁前全家福,郑家共4子女。</p> <p>1970年与诸诚来青岛的爷爷合影</p> <p>郑家大女儿郑艳的独生子郑斌,2012.9.18不幸坠楼离世,悲痛中的夫妇俩毅然决定将儿子遗体捐献,让儿子的身体器官拯救他人生命;2019年丈夫患癌去世,眼角膜献出挽救他人重见光明。她的举动是对社会最直接最真诚的奉献和最人道之爱!</p><p>如今独自一人的郑艳也已签下遗体捐献书,她对生命豁达通透的认知,实为敬佩!</p> <p>照片中莱芜二路孩子不少,找找当年的自己和小伙伴哦!</p> <p class="ql-block">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无意间发现父母辈婚姻中女大男小蛮普遍,目前18个家庭中占三分之一。这种“女大三抱金砖”传统农耕文化婚姻观,应该是父母辈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吧。当然婚姻是否美满和谐,未作研究。</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成长词典中没有舞女这个词,当邻居中不乏数位阿姨作过舞女💃时,我很好奇。如果她们还健在,真希望能采访她们,听听她们的故事,了解她们的喜乐哀愁。但如今一切已不可能,那就请教网络吧。</p><p class="ql-block">舞女是现代商业文化的产物,也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上海是现代商业发展前沿,舞厅业必然率先繁荣,在这种繁荣之下催生了舞女这一兼具新女性(有别于传统女性)与消费商品双重属性的特殊群体,但她们卖艺不卖身。青岛作为曾经的殖民城市自然不例外。</p><p class="ql-block">我的理解,在民国舞女是一种职业,或专职或兼职,只是她们服务的阶层不同,但都是评自己的劳动挣钱。当然也有卖身的,但不是本文涉及的话题。</p><p class="ql-block">莱芜二路的多位舞女阿姨1950年后都成立了自己的家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