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大环行---鸣沙山~月牙泉

六月青荷

<p>今天我们的行程是前往敦煌的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6公里,山体由流沙堆积而成,因沙子在流动中会发出响声而得名"鸣沙山"。也是中国四大响沙山之一。著名的月牙泉就被环抱在鸣沙山之中。它是敦煌八景之一,</p> <p>景区门口,队友们的合影!</p> <p>今天我们早早地就起来,五点打包早点,赶去鸣沙山月牙泉,我们都要骑着骆驼登上鸣沙山去看日出。骆驼,是干旱荒漠地区特有的畜种,对于生活在南方的我来说甚是陌生。我对沙漠的向往和憧憬最开始是来自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去了西北,我会选择在一个清晨,迎着冷冽的风爬上那些高低起伏的沙坡,脚下是柔软的沙子,望着那些未曾风化的石头依旧布满缺隙。沙海漫漫,抚慰着三毛的乡愁,也吸引着追随者的身影。也正是如此,一个美妙的生物撞进我的眼眸——骆驼。再则,我是一个偏爱动物的人,但凡见到陌生的物种总想有所了解,并与之亲近。前两年在南昌的“厚田沙漠”,我与骆驼有过一次短暂的接触。可那里的骆驼。骨瘦如柴,让人看着都觉得心疼。其实,戈壁苍茫,荒漠寂寥。骆驼,只有骆驼才是荒漠的主人。它能大量饮水并储藏在驼峰里备用,眼睛上有长长的睫毛保护,即使在黄沙狂风中长途跋涉,也能辨向识途,如履平地。</p> <p>鸣沙山的驼苑内,骆驼群跪坐在地上,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它们温顺听话,少则五峰,多则十峰,一队又队,虽都单独成行,又井然有序,组合起来就是一支庞大的驼队带着客人驶向沙漠深处。</p> <p>牵驼者是小伙子,爽朗健谈,精明干练,随着他一声吆喝,我们的驼队便上路了。一组组驼队首尾相连,排成长龙之阵,接踵而行,驼铃阵阵,好不威风。</p> <p>驼背上的伙伴们戴着遮阳帽、太阳镜,女同伴更是面纱、围脖、丝巾齐上阵,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色彩斑斓的服饰,颇有几分西域风情了。</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路的壮观,空气中弥漫着沙土的气息,不身临其境你绝对无法感受这种魅力。你看,黄的沙山脊粱在湛蓝的天际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看着阳光下一道道刀削般的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如轻波荡漾的涟漪,自然勾勒出一幅壮阔蜿蜒的沙丘图。那山坡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的迭宕有致,奇趣横生。成群的骆驼丰富了大漠戈壁,在给当地居民带来不菲收入的同时,也给沙漠增加了蓬勃的生机。天高地阔,沙海茫茫,骆驼昂首向前,脚下是古丝路的行经之地,行进在沙漠之中。仿佛看到了。丝绸古道上,西来东去的官民商旅,乘“沙漠之舟”和着驼铃声吟唱着一曲曲西域歌乐,繁荣了东西往来,成就了今日人们常说的丝绸古道……</p><p><br></p> <p>近一小时的骑行,我们到达了终点,想要登顶必须攀爬上山。上呀!伙伴们毫不犹豫顺着梯子上行。</p> <p>  平常不大爱运动的先生,此刻也受到感染,精神抖擞地向山顶冲去!</p> <p>我们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不多久队友们全都登顶了。在沙脊上已经排成一行,沙漠起伏的边缘轮廓已被朝霞渡了一层金黄,赶紧,赶紧,这么辛苦起早,就是为了看太阳喷薄而出的壮观。</p><p><br></p> <p>站立山脊,找好位置,静静地等待……</p> <p>可今天的天气太不给力了。太阳羞答答的迟迟不肯露面。在太阳的周围云团始终萦绕着它。</p> <p>但这丝毫也影响不了伙伴名登顶的喜悦。瞧,一个个摆起各种姿势拍起照来。</p> <p>伫立滑沙道旁,意欲聆听鸣沙妙音,可是尽管聚神倾耳,但并未听见或轻若丝竹,或重如雷鸣的鸣沙奇响,无缘见识这“天地间奇响,自然中美妙乐章”。据说只有在端午节的前后,方能听到鸣沙之妙音。</p> <p>滑沙下山,以木板为撬,以足为剎阀,坐正身体,俯冲下山,人过沙落,风驰电掣,考验的是人的胆量和平衡力,可真刺激!</p> <p>鸣沙山和月牙泉是沙漠中的一对孪生兄妹。</p><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游览之余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h3> <p>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泉形逼肖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p> <p>月牙泉规划面积212.86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面积76.8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12.79平方公里。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伏,碧波荡漾,水映沙山,美不胜收。</p> <p>结束了驼背之行,当一眼瞥见不远处的月牙泉,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顾不得迈上木栈道,便踩着松软的黄沙深一脚浅一脚,朝着月牙泉一路小跑跑去,恍若相见久别重逢的老友。这一刻,队友们彻底是释放了,或跑、或跳、或躺、或卧……一个个高兴得手舞足蹈,瞬间找回了久违的童真!</p> <p>顺手抓了一把沙子,放至手心细品,黄灿灿的沙子,晶莹圆滑,细腻柔软,但无法辨识其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之分。双掌托沙,张开手臂,任由沙子自上而下滑落,闭上眼睛,感受风吹沙落的微妙之声。</p><p><br></p><p><br></p> <p>沙漠中最缺、最可贵的是水,而月牙泉常年丰盈,说不出的神奇!千百年间,月牙泉不知救助多少丝绸之路上的行者,荒漠之中,因水而多一道靓丽的风景。</p> <p>临泉而建的鸣月阁始建于清朝,是一组仿汉唐风格的庙宇群,楼台亭阁布局对称,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屹立在莽莽大漠旷野间,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散发出海市蜃楼般的奇妙而绚丽的光彩!</p> <p>  沿着月牙泉南岸的台阶拾级而上,便是古色古香的鸣月阁,伫立庭台探身俯看,镶嵌于金色沙漠的月牙泉,更加美妙动人。一泓碧泉,水波潋滟,清澈澄明,灿若星辰,形似新月,洁亮如镜,倒映着云卷云舒的蓝天,倒映着随风摇曳的苇草,就像一只深邃痴情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幽蓝的眼瞳,深情地凝望着沙山,凝视着游人。 </p> <p>月牙泉,鸣沙山,山泉共处,沙水共生,是塞外风光之一绝。原来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吹进环山洼地的东风,会形成向上涡旋的旋风,在此风力挟带下,沙子会沿着山梁向上卷,因而清泉不会被掩埋,沙脊也始终保持如刃的形态。这山泉共存、沙水同生的妙造天成,游客们谁不啧啧称奇!</p> <p> 聚沙成山,积水成泉。</p><p> 身临其境,方知绝妙。</p> <p>“一湾水曲似月宫,仙境涤尘心,顿起烟霞泉石念;五色沙堆成山岳,晴天传逸响,恍闻丝竹管弦声。”形似新月的月牙泉,水以神而益秀;沙分五色的鸣沙山,山以灵而故鸣。神山圣水,天下传奇,远古遗风,怎不引无数行者竞折腰!</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最后,以拙诗一首作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涉足沙丘为慕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驼铃入耳又声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峰岚秀色撩人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不负西北此中行!</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