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之道

半夏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画】🔶</span></p><p> 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欲立艺者,悟道在斯。</p><p> 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p><p>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p><p> 寿高未死羞为贼,不辞长安作恶饕。</p><p> 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p><p> 这是先者的足音,从先人走过的印痕中读懂了中国画特有的尊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嫁接的再好,终究不是原生态的自然产物。</p><p> 天地造化,攻写意者专言其神,善写生、工笔者只重其形。要先写生、工笔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工笔,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时人独具风靡工笔,忘乎所以,只在相取,遍地花开靡靡之韵。世人心常浮游,自以为是,不知诸法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兀兀穷年,一味向外驰求,皆为浮云盖覆,忽明忽暗,故难能自除迷妄、内外明彻通透。虚名楹盛,昙花一现,与道无关。</p><p> 画中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胸中,不要古人之皮毛在笔端。欲使来者只能摹其皮毛,不能知其微妙也。立足如此,纵无能空前,亦足绝后。</p><p> 学古人,要学到恨古人不见我,不要恨时人不知我耳。</p><p> 以学习悟道,非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画之初尽量不画自己没见过的东西,落实可随其笔墨所云。</p><p> 展其作,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审美不一,层次不同,脑袋长在别人的脖子上,左右不了别人,随其云尔,唯可把握自己,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也。</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书法之道】🔶 </span></p><p> 书法,在于书写的深度,不在于作品的面目。当欣赏者只纠结在书写“漂亮”和“丑拙”的外衣时,对于书法是很难有深层度的触动。</p><p> 书法的雄与秀,清与浊,原不是作品的标签,更不为任何一流派所专有。在这一点上,有和而不同,也有同而不和。赏者若能抛开书法之间面目的迥异,而观内在一致,便是真如自性。</p><p> 书写的面目,多取决于取法和师承,而性情却有待于书者长期的磨砺沉淀和生活阅历的滋养而悟道,而这份无形资产往往比表面的风格样式要有意味得多,这也更让人难于理解书道三昧。</p><p> 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能以貌取人,庸人见相,智者观性,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刘步蟾艺术简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步蟾,字:北斗,号:行一、罗巽等,别署:愚庐。明代大儒刘定之21代裔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抗大研究会研究员,普陀山佛教画院艺术顾问、海南省玉蟾书画院副院长、齐鲁崇恩堂主理,CCTⅤ《中国当代画家》大型专题片系列之一、CCTⅤ《影响力人物》专访等,“家堂祖谱画”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从事美术理论教育,专攻中国画人物。</span></p>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