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歌剧世界(4): 意大利歌剧之外的名剧Carmen,Eugene Onegin,Tristan und Isolde

晶莹石

<p>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歌剧界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大师,威尔第、莫扎特和普契尼,以及他们的6部经典代表作,除了一部德语歌剧(“魔笛”),其他都是意大利语。在熟知的意大利语经典歌剧之外,还有不少其他语言的歌剧也享有盛名。</p><p><br></p><p>以下简单介绍三部:</p><p>1.比才(Bizet)的法语歌剧,Carmen (卡门)</p><p>2.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俄语歌剧,Eugene Onegin (奥涅金)</p><p>3.瓦格纳(Wagner)的德语歌剧,Tristan und Isolde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Carmen (卡门)</b></p> <p>Composer: Georges Bizet</p><p>Librettist: Henri Meilhac and Ludovic Halévy</p><p>Language: French</p><p>Year of Premiere: 1875 at Opéra-Comique (Paris)</p><p>Number of Acts: 4</p><p><br></p><p>“卡门“是和”茶花女“名气相当的一部流行经典歌剧。法国作曲家比才虽然现在只有这一部歌剧仍在上演,但按单剧统计,“卡门”每年在全世界演出的场次和“茶花女”不相上下。今年疫情期间,Met Opera开始免费为观众播放歌剧,第一部就是“卡门”,可见此剧受观众喜爱的程度。</p><p><br></p><p>这是一部发生在西班牙塞尔维亚(Serville),有关吉普赛女郎卡门、士兵和斗牛士之间爱恨情仇的纠葛故事,歌剧浪漫化了自由自在的吉普赛女郎和西班牙的斗牛文化,序曲(Overture)以及剧中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Habanera, "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和“斗牛士之歌”(The Toreador Song, "Votre toast, je peux vous le rendre"),旋律明快,节奏感极强,特别容易朗朗上口,听起来淋漓酣畅,身心痛快!</p><p><br></p><p>“卡门”是我在北京上大学时接触的第一部歌剧。当年我们学校的文青们邀请了中国著名的女指挥家,郑小瑛,来校园科普歌剧和古典音乐。郑小瑛潇洒有范儿的指挥家风度,令无数大学生着迷。随着“卡门”中异国情调的音乐,为我们从三毛笔下熟知的西班牙浪漫风情中,又掺入了吉普赛女郎的狂放不羁和斗牛士的英俊潇洒。</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Eugene Onegin(奥涅金)</b></p> <p>Composer: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p><p>Librettist: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Konstantin Shilovsky</p><p>Language: Russian</p><p>Year of Premiere: 1879 at Maly Theatre (Moscow)</p><p>Number of Acts: 3</p><p><br></p><p>“奥涅金”这部俄语歌剧,是俄国阳春白雪艺术形式的最高大上的精华。歌剧由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曲,取材于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的同名叙事诗。柴可夫斯基自己参与歌词的改编,尽量直接引用普希金诗歌中的原句。托尔斯泰的名著 “安娜-卡列尼娜”里,有一个看歌剧的情节,当时看的就是歌剧“奥涅金”。</p><p><br></p><p>歌剧名是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在贵族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奥涅金,有些玩世不恭,他开始拒绝了一位乡下纯情女孩的爱情,等几年后奥涅金再次碰到女孩时,人家已经是上流社会的贵妇,他才幡然悔悟,开始反追女孩但为时已晚。</p><p><br></p><p>剧中有一位年轻诗人,普希金借鉴了自己的经历,诗人和奥涅金是好友,因为奥涅金挑逗诗人的未婚妻,两人要以决斗论胜负。普希金本人因决斗而死,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情节会在他的诗歌里出现,也许他决斗过多次。</p><p><br></p><p>如果你对俄国文化感兴趣,推荐这部集中俄国精粹的歌剧 “奥涅金”。</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style="font-size: 20px;">Tristan und Isolde(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b></p> <p>Composer: Richard Wagner</p><p>Librettist: Richard Wagner</p><p>Language: German</p><p>Year of Premiere: 1865 at Königliches Hof- und Nationaltheater (Munich)</p><p>Number of Acts: 3</p><p><br></p><p>谈论歌剧,无法不谈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在古典音乐界和歌剧界他都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段时间我听过耶鲁大学的一门“古典音乐介绍”的网上公开课,瓦格纳的名字被多次提到,教授对瓦大师敬重有加。在歌剧界,有派人士认为瓦格纳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属于阳春白雪中的阳春白雪。据说一般只有歌剧发烧友才会追瓦格纳歌剧,他的粉丝堪称超级狂热。</p><p><br></p><p>我简单列举几点瓦格纳歌剧的独树一帜:</p><p>1.歌剧作曲家一般都与词作者合作一起完成歌剧的创作,但瓦格纳所有歌剧都是自己作曲、作词的,他追求百分百的完全控制。</p><p><br></p><p>2.瓦格纳的歌剧音乐听起来像是一部雄浑的交响乐,故事题材大都是骑士或神话故事,音乐总是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他的歌剧要求的乐队规模超大,尤其是管乐部分非常庞大,为了制造现有管乐无法达到的声音效果,瓦格纳甚至自己发明了新的铜管乐器,瓦格纳管(Wagner tuba)。</p><p><br></p><p>3.瓦格纳提出了歌剧“整体艺术”的概念(“Total work of art”),完全融合诗歌,视觉艺术,戏剧和剧场在一起。为此他为自己的歌剧修建了专门的剧场,现在还每年举办瓦格纳歌剧节( Bayreuth Festival),吸引众多狂粉前往。</p><p><br></p><p>那么瓦格纳的歌剧为什么没有其他经典歌剧名气大呢?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歌剧超长,大部分歌剧在3个小时左右,他的歌剧经常超过4个小时,而且音乐雄浑震耳,对歌剧演员的声音和耐力要求都极高,所以全世界能唱(或者说愿意唱)瓦格纳歌剧的演员屈指可数。二是他的歌剧场面宏大,不是所有歌剧院都能支持这种规模的舞台布景。因此瓦格纳歌剧能够上演的场地和次数有限,不像其他经典剧是各大歌剧院每年必演的剧目。</p><p><br></p><p>尽管如此,今年的Met Opera线上免费歌剧,第一周先播了最经典的“卡门”,“茶花女”,“波西米亚人”等,然后第二周用整个一周时间播放瓦格纳歌剧。估计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最著名的“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系列由四部歌剧组成,总共17个小时长,需要分四个晚上连续播放,瓦格纳断断续续花了26年时间才完成的!</p><p><br></p><p>“指环“系列之外,瓦格纳最有名的歌剧应该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如果你有兴趣感受一下瓦格纳,这部是首选。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中世纪骑士浪漫传奇故事。战功累累的英勇骑士,特里斯坦,为国王后继有人选中了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做王后,在护驾公主返航的船上,两人阴差阳错喝了“爱情之药”(love potion),于是无法克制地爱上彼此,陷入了矛盾的两难境地。伴着雄浑壮阔、史诗般的音乐,整场剧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两人在忠诚荣誉和男欢女爱之间的痛苦和挣扎,在舞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撼天动地,令人震撼、感动到泪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