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我的大妹妹利清受网上授课的启发,在我家的大家庭微信群里创办了“张老师硬笔书法班",旨在帮助上小学和即将上小学的孙儿孙女们提高书写的技能。</p> <p class="ql-block">大妹妹利清是一位退休的小学高级教师。张老师课教的好,书法也在她们教育系统里小有名气。退休后与妹夫一同来到北京陪伴女儿,闲暇之余,当上了培训机构的书法教员,经她辅导的学员们的作品屡获奖励。张老师的事业做的风生水起,财源缓缓,成为还北京房贷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64岁的张老师童心未泯</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的硬笔书法班办起来以后,不仅孙辈们积极参加,大人们也争先恐后报名,结果我的孙女孙子和奶奶成了同学,天天和妈妈成了同学,妹妹和妹夫成了同学,涵涵和姑妈成了同学,孙子二咪还嚷着要和爷爷老刘成为同学。</p> <p class="ql-block">认真听张老师讲课,课毕,聊聊国家大事,家长里短,在非常时期看到彼此的笑脸,十分欣慰!</p> <p class="ql-block">咪哑的字</p> <p class="ql-block">从小就认真</p> <p class="ql-block">看到家中老老少少踊跃报名学写字,我忽然有些感慨……</p><p class="ql-block">真心来说,我的字写的并不好,无章无法,信手写来,顶多只是认真、工整而已!</p><p class="ql-block">然而,走过人生69个年头的我又深深体会到,我的字与我的人生又有着机缘巧合的关系,字是我的一张名片,它给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我带来了许多人生机会!</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我读小学时学校里时有作业或试卷要求家长签字。我家住汉口,父亲当时在武昌区卓刀泉工作,周五休息时才回家。母亲没有上过学,遇到要家长签字这样的事,就有些尴尬了。</p> <p class="ql-block">一天,我突发奇想,模仿父亲的签名。于是我一遍又一遍的临摹父亲的名字。父亲读过私塾,字写的很好,他写的“自传"工整、大气,整篇看起来竟有一点潇洒、飘逸的感觉。于是放学后做完作业临摹父亲的名字和字成了我那段时间的课外作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过短暂的练习,我终于果敢的在老师发下来的试卷上签上了父亲的名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等待……,竟然平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三年以后,弟弟妹妹们也到了作业要家长签字的时候,每当他们把作业本放在我面前时,我大笔一挥,代表父亲签了字。</p><p class="ql-block">我写的字也有时被老师选中贴在教室里的《学习园地》。</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来自江苏农村,每当她思念亲人或老家来信时,让我这个大女儿念信、写信,亲戚们有了喜事时,母亲送去祝福和礼金;表哥光荣入伍时,母亲送去鼓励;谁家有了急事难事,母亲一边帮着着急,一边尽最大能力相助。六十年代时二舅生病,母亲接他来武汉做手术。1983年,已经70岁在农村享受五保且身体不好的二舅想到武汉生活,母亲在我家自身住房拥挤的情况下也慷慨的同意……。我把母亲想说的话记下来,等她认可后,再工整的誊写在好看的印着浅浅小花的信纸上。</p><p class="ql-block">小学课文中有一篇是讲书信的,当同学们还在为书信格式困惑时,我己经熟练的运用自如了。</p><p class="ql-block">母亲的这一特殊方式也锻炼了我的语言文字能力,有一次,语文老师在班上朗读了我的作文!</p><p class="ql-block">母亲的善良、真诚、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品德也深深地植于我的心底。</p> <p class="ql-block">1966年我读初一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不上学了,要干革命了。</p><p class="ql-block">但是性格内向的我不喜欢去参加轰轰烈烈的抄家、批斗所谓的黑五类。这时常有红卫兵组织的头头拿来文革小报让我抄写张贴,我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抄写,一段时间后,握毛笔的手不再颤抖。1966年9月,学校推荐学生代表赴京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每班五人,我是其中之一,同学们激动的叮嘱我和毛主席握手后不要洗手,回来让她们握一下。</p><p class="ql-block">就这样,14岁的我在老师的带领下,背着被包,从汉口大智门火车站坐绿皮火车到了首都北京。第一次出远门,去的是北京,还是干革命,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北京的高校进行革命串联,看大学生们批斗所谓的走资派。</p><p class="ql-block">10月1日我们荣幸的参加了国庆17周年的天安门游行。当我们的游行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我们用力挥舞着手中的毛主席语录,高呼毛主席万岁!大家都想放慢脚步,多看一眼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伟大领袖毛主席!</p><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观看了国家青年一队与二队的足球表演赛。我们的座位离球场较远,我这个近视眼且不懂球,加之早上5点就起床集合准备游行,没一会我在看台上呼呼大睡!多年以后,先生得知我错过的这场精彩球赛,遗憾不已。</p><p class="ql-block">十月二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坐火车回汉。赴京时大家都有座位,秩序井然,回汉时,车厢里人堆起来了,都是我们这样的革命小将。革命大串联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的十多天里,我们住的是新建的毛坯房,在水泥地上铺上自带的被子就是床,吃的是串联点供应的馒头和咸菜。</p><p class="ql-block">北京的天气干燥,十几天下来,我和同学们个个都是嘴唇干裂,终于有一次忍不住几个人一起打伙去小餐馆点了白菜豆腐和米饭,美美的享受了一番。</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们参观天安门广场,在广场上拍照留影的同学很多,我排了一会队,终因队伍太长,战友们的呼唤,沒有留下14岁时的革命倩影,直到1981年出差北京时,才圆了在天安门前留影的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发时,母亲给了我五元钱,十四天后,我把沒用完的四元多钱又还给了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1970年8月,18岁的我从广阔天地结束知青生活,招工进了湖北省青山热电厂。我和另外七个年轻人却被分到大家认为沒啥技术含量的行政科食堂,我十分沮丧,无奈的系上围裙,当上了炊事员。</p><p class="ql-block">当时正是文革期间,政治空气十分浓厚,每天要政治学习,人人要发言,上级领导还来检查记录。工人村食堂胖胖的张班长看到我写的字还比较好认,把记录发言的任务交给了我。我一边认真记录师傅们的发言,一边在大脑里飞速思考轮到我发言时该说些什么,待到我发言后,师傅们连声说,“看小张平时不声不响,发起言来还蛮有水平呢!”</p> <p class="ql-block">食堂里的师傅们文化不高,有的甚至只会歪歪扭扭的写自己名字,但他们善良淳朴,见我老实巴交、少言寡语,特别关照我。早上我去上班时,常有师傅悄悄告诉我,给你包了一个糖包子,在馒头盒子的左边角落里。果然,一个又白又胖糖又特别多的大包子就卧在那里,咬一小口,暗红色的糖汁直甜到心底。 </p><p class="ql-block">行政科有厂内食堂和工人村食堂,厂内食堂负责厂内生产人员一千多人的早中晚餐供应,我所在的工人村食堂位于职工住宿区,负责医务室、汽车队、学校、幼儿园、电影院等及宿舍区的职工、家属约大几百人的伙食,炒大锅菜是件很辛苦的事,大铁锅直径一米左右,锅铲竟与我下乡插队挖泥的铁锹一般大,师傅们总不让我们女孩子上灶台。</p><p class="ql-block">我慢慢喜欢上了这个集体,不仅学习洗菜切菜,还上灶台,麻溜地抡起大铁锹似的锅铲炒菜。夜班时,半夜3点多就要到食堂发面,做馒头、包子、花卷、发糕,煮粥或面条。那时候我没有手表,不知道时间,班长派人去单身宿舍敲门叫我,把同宿舍的女生都吵醒了我才醒,有时翻个身又沉沉睡去。</p><p class="ql-block">虽然在大家眼里,炊事员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且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天也就是白罗卜红罗卜,大白菜小白菜,烧豆角,烧茄子,偶尔才有粉蒸肉,焼滑鱼,其实,要做好饭,炒出可口的菜肴,做出漂亮的包子馒头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p><p class="ql-block">师傅们十分敬业,还总想着如何粗菜细作,罗卜切成罗卜块、罗卜片、罗卜丝,做成罗卜焼肉,青椒罗卜丝,大白菜叶做成炒大白菜,菜梗做成酸辣味,让职工和家属们的味蕾在有限的食材中多一点选择。</p> <p class="ql-block">工人村食堂还有三位30岁出头的大姐,分别是高挑清雅的林姐,手脚麻利的黄姐,温婉秀丽的祁姐,她们原本是厂生产科、财务科、行政科的机关干部,因为所谓的"家庭出身"问题被安排到食堂劳动。三位大姐有着极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虽然都已是二、三个孩子的妈妈,但依然知性、优雅、清丽,在困境面前,她们坦然、从容,大度,随遇而安,成为食堂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1971年7月,一个偶然机会,厂里决定让食堂的八个年轻人去分场班组当工人学技术了。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八个小伙伴中会唱歌、会跳舞、会画画的很快被机电炉主要分场相中,喜欢车工的女孩如愿以偿,平时与分场有联系的也很快有了归宿……。</p><p class="ql-block">我在工人村食堂与厂内没有联系,又无任何文艺体育美术特长,没有哪个分场知道我,我也不知道如何去与别人联系。我看着电话号码簿上的班组名称干着急。这时在食堂劳动的林姐对我说,"到热化分场去!”林姐曾经是热化分场的一名技术员,她的爱人是热化分场的党支部书记。在林姐和她爱人的帮助下,我成为一名热工仪表班的仪表检修工。热化分场技术性强,工作环境好,能分到这里的年青人都是令人羡慕的。</p><p class="ql-block">林姐还把她自已曾经用过的热工专业书找出来送给我。</p> <p class="ql-block">林文玉大姐</p> <p class="ql-block">春节时给林姐和刘大江主席拜年!</p> <p class="ql-block">我在工人村食堂总共工作了11个月,11个月的食堂经历,不仅让我18岁的身体得到充足的营养,师傅们及三位大姐的善良乐观、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也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穿上崭新的工作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在热化分场仪表班,精明干练的吴班长把记录学习发言的任务交给我。班里的师傅们说我的字写的认真,"字如其人”,还张罗给我介绍对象。技术员魏师傅教我机械制图的知识,让我画小零配件,去修配分场加工。当我沉浸在机械制图的各种图形和虚线实线竟然把工件的内部、外部结构准确呈现的惊奇之中时,分场又派我去厂医务室学习赤脚医生,我狠着心咬着牙在自己身上找穴位扎针灸,扎了足三里、内关、合谷……。当我背着小药箱回到班里时,肩膀疼的李师傅来找我扎针灸,成为我的第一个病人。几天后,李师傅的邻居张妈妈也要我帮她扎针灸。</p> <p class="ql-block">热工仪表班的师傅们</p>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1是吴恒琪班长,后来的热工分场书记</p> <p class="ql-block">1973年年底,厂部让我们热化分场介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分场领导把总结先进经验的任务交给了我和我的好朋友侯彦。侯彦比我晚两年进厂,人美字也十分漂亮。但我们俩都沒写过总结,顶多就是向厂里的广播室投好人好事的小稿件。我们两个"小白"推来推去,不知如何下笔。正好我那晚值夜班,将白天采访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搜肠刮肚把要说的话全写进去了,可是讲不到三分钟就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好朋友侯彦</p> <p class="ql-block">侯彦也不知如何补充,提议说去找她的叔叔。她的叔叔是武汉市委机关一个部门的秘书,高高的个子,戴黑边眼镜,学识渊博,和蔼可亲,他耐心细致的告诉我们一篇经验总结应具有的几个要素,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把总结分成为三个部分,即为什么要提倡勤俭节约、执行的事例、成果与体会,再加上当时的时尚语言。终于,我们的稿子长大了,长长了,试着一读也可以有上十分钟了。等到厂里宣传部、工会、厂办联合会审那一天,我们慢声细语,把勤俭节约,反对家大业大浪费点沒啥的事说的有道理有行动有事实有体会,审稿的大咖级笔杆子们一致认为我们总结写得很顺畅,事情说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热工仪表班的共青团员</p> <p class="ql-block">1974年,我调到了厂宣传部任干事。那时叫宣传组,组长是张春生。宣传组总共三个人,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抓革命,促生产,大批判、大字报、大标语充斥着全厂。我跟着张组长去分场班组采访好人好事,了解大修小修进度,检查干部学习情况。7号机组大修时,我们在现场设立了广播站,随时报导检修进度,现场作业情况,有时还写些自以为可激发工人们斗志的小诗,用不标准的武汉普通话去朗诵,也不知有没有人笑掉大牙!</p><p class="ql-block">每周四下午是全厂干部政治学习时间,我又煞有其事的去各分场检查干部们坐下来学习了没有,学习中有什么问题?遇到中央有重大指示的发布、阶级斗争新动向,按照上级要求发动各分场在全厂铺天盖地刷大红标语,我也勇敢上阵,写排笔字,提着浆糊桶和伙伴们去贴标语。(那时连写标语的大红纸也紧俏得难以买到,记得还坐大卡车去黄石买过,托在交运公司的同学买过)</p> <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一是张春生组长</p> <p class="ql-block">2010年我和宝君陪同张春生主席和夫人游览内蒙古赤峰市</p> <p class="ql-block">到了晚上,我整理白天的稿件,编写工厂《简讯》,用铁笔在钢板上将撰写的稿件誊抄到蜡纸上,刻写得太投入,握笔的手指竟然打了泡!</p><p class="ql-block">我还常常把报纸上的文章和人民日报社论一段一段分析归纳,象小学生学语文那样找出段落大意,段落之间的联系,提高写作能力。几乎每天都是坐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工人村宿舍。有时赶稿件开夜车,就干脆在办公室连夜写稿。</p><p class="ql-block">每当国庆、除夕、春节也是我最忙的时候,采访运行工人在节日里坚守岗位安全发电;编写领导与工人共度除夕的快讯;报道大年初一厂领导给坚守岗位的工人拜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9月我结婚时特意安排好时间,休完假后立马投入到国庆的宣传报道。</p><p class="ql-block">即使回家,也常去武汉市图书馆看书写稿,因为家里太小,三十多平米房子住着老老少少8口人。</p> <p class="ql-block">在宣传科工作</p> <p class="ql-block">被评为先进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与我们宣传科紧邻的是厂保卫科。当时保卫科"落实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任务繁重,刘科长让我帮助整理案卷。我把案件资料归纳整理后,在卷首写上目录。我发现用蘸水笔写案卷目录很好用,蘸水笔尖顿笔、提笔特给力,刘科长说我写的仿宋体象印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参加长江日报通讯员学习班学(1975年)</p> <p class="ql-block">参加武汉大学第一期工人理论班学习(1976~1977年)</p> <p class="ql-block">1975年夏天,厂里因生产需要,派当时的党委贾德润副书记带领组织部、工会及宣传部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去锅炉分场蹲点解决烟道积灰问题,我也是其中一员。贾书记带领我们每天去锅炉风机班和彭班长及技术人员一起劳动,一起探讨烟道多年积灰存在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多年来影响锅炉带负荷的生产难题。我把这件事用通讯报道方式向报社投稿,长江日报在第二版用了二分之一的版面刊登了这篇报道,虽然文章落款仅仅只是"本报通讯员",但是我看到自已的文字变成一个个印刷字体登在党报上,依然十分兴奋,激动!</p> <p class="ql-block">魏仲福厂长带领我们去北京、上海、南京等电厂学习企业管理经验(1981年)</p> <p class="ql-block">1981年8月,魏仲福厂长带领厂财务、材料、劳资、组织、办公室、宣传等各路精英编写企业管理制度,南下北上,考察研究了下关电厂、<span style="font-size:18px;">谏壁电厂、杨树</span>浦电厂、闵行电厂、北京热电厂等厂的企业管理,我也是其中一员。魏厂长是一位对工作十分严肃认真,时间观念极强的领导,那时车船慢,从武汉到南京途中,我们乘坐的“东方红”大轮船要坐二天一夜,原以为我们可以在船上美美的欣赏长江两岸风光,痛痛快快的聊聊天,哪知道魏厂长不放过在船上的大好时光,白天召开会议制订考察计划,晚上讨论企业管理有关问题。当时,我们青山热电厂编写企业管理制度是电力系统中行动最快的,没有经验可借鉴。我是这个组里最年轻的,有一次晚上讨论到九点多,做纪录的我竟然打起了瞌睡,劳资董科长急忙提醒我。</p><p class="ql-block">第一站我们到达南京下关电厂,随后到谏壁电厂。从谏壁电厂学习考察之后,下一站是到上海。在火车上,魏厂长正好坐在我的对面,一向严肃认真的魏厂长和我聊起了家常。得知我老家是江苏,且就在谏壁镇江附近,魏厂长问我想不想回家看看。我喜出望外,说太想了!其实我是很想回老家去看望的,只是知道魏厂长是个出名的工作狂,且这次编写企业管理制度任务重大,不敢想回家的事,更不敢提这件事。有了魏厂长的指令,我当即在下一站下车,连夜返回到镇江,坐清晨6:00第一班轮渡到江对岸我的老家。我老家在江苏邗江县,我还是4岁时跟母亲回过老家,对回家的路毫无印象!我按信封上地址,边走边问,步行六个小时,直到中午12点多才问到了母亲老家。在村口,一位大婶热情带我去舅舅家,舅舅舅妈表哥表嫂十分意外,惊喜,特意去镇上买了鲫鱼、豆芽招待我。1981年的苏北农村还沒用上电,十分贫穷。我那天正好29岁,舅妈高兴的说,你的妈妈30岁生日也是在家里过的(农村人通常算虚岁)。</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支队伍里财务科陈科长不仅是财务专家,还是个精通历史的老先生,一路上给我讲南京的寺庙、北京的宫殿,天坛的祭祀;材料科姚科长讲江浙的风土人情;魏主任徐副主任把一路的行程安排的妥帖舒适,让这次考察既严肃认真,同时又轻松愉快,我也学到了很多企业管理知识。</p> <p class="ql-block">到红安县听红军方和明团长讲革命历史</p> <p class="ql-block">参加机关组织的春游</p> <p class="ql-block">机关的小伙伴</p> <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是食堂的炊事员</p> <p class="ql-block">1974年,22岁的我恋爱了。小伙子聪明、好学,爱运动,但是有点泡、闪(武汉话),我精心挑选送给他一个笔记本,第一页写上不知从哪里看来的一句话"越是饱满的谷穗越向下垂头”。他的爸爸也就是我后来的公公看到了,夸我字认真,于是,老刘家有了一个贤惠善良、勤劳隐忍、大智若愚的儿媳妇,当然,我的爸爸妈妈也有了一个勤奋上进,讲孝道、有爱心的好女婿,弟弟妹妹有一个关心他们的好姐夫,侄儿侄女们有了一个导师级的大伯。N年以后,80多岁的公公多次在老刘家全家人面前倡导他的儿子姑娘们向我学习。2019年10月公公去世时,亲戚朋友来家看望88岁的婆婆,考婆婆的认知能力,患有阿尔玆海默症的婆婆已不认识她的儿子姑娘,却能一口叫出我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1974年,先生在大学学习,每次收到我的信,向室友们吹牛,说女朋友的字象字帖,至今睡在他下铺的兄弟吕总还常常笑话他!</p> <p class="ql-block">1985年,先生援外巴基斯坦建电站,我在家边带娃边跑月票从红钢城到卓刀泉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习,常常为无法接送上幼儿园的2岁半的儿子而苦恼,为儿子发烧我却要为参加高等数学考试而无奈……</p> <p class="ql-block">如今,来来往往的信件已发脆、发黄,有的已经破损了,但我仍舍不得处理它们,虽然都是陈谷子旧芝麻的日常琐事,但它们见证了我们风雨中一路前行的艰辛、苦涩与无助,也见证了我们的初心、成长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20多岁的我们青春浪漫</p> <p class="ql-block">一转眼,咪娅祝奶奶生日快乐了!</p> <p class="ql-block">2007年,我退休了,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学习写字了,才知道写字的学问好大,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是十分讲究的,直觉得自已从前完全是胡乱写的。</p> <p class="ql-block">建党百年,重温誓言</p> <p class="ql-block">结婚四十周年写的字,虽然被妹妹张老师百般挑剔,说横写得不好竖写得不对,我仍然将字挂在天天看得到的卧室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的字真的是再普通不过了,与我同时的年轻人中字比我写的好的大有人在,我想可能是我的字给人感觉更认真纯粹,更接地气罢了。</p><p class="ql-block">我真心感谢那些欣赏并喜欢我的字的人,他们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他们对我的扶持、关爱和帮助,使我的人生有了一些小惊喜,我得以认识更高的层面,看到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人生更加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69年人生旅程,风来雨去,如今的我,做饭洗衣之余,还在老年大学学习写字,也期盼我的孩子、孙女孙子们认真写字,做认真的人,朴实的人,善良的人!</p><p class="ql-block">我的字就是我的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