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教育•“名师➕”】聚焦中考 明确方向——记碑林区杨文瑞初中语文“名师+”研修共同体研修活动

杨文瑞

<p>2020年8月13日,碑林区初中语文“名师+”研修共同体通过腾讯会议就今年的中考语文试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交流了接下来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及中考复习思路。</p><p><br></p> <p>共同体成员,交大附中胡卉老师参加了今年的中考命题工作。胡老师首先从命题人的角度为大家解析了中考试题的命题原则与意图,并从关注课标、能力立意反对模式、抓住课本注重迁移三个角度详细阐释了中考试题指明的教学方向。</p> <p>82中张惠芬老师对语段修改及名著阅读题做了分析:</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语段修改试题是关于“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话题,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因而平时教学应注意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灵的滋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名著阅读关注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多多体味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与当下社会现实的契合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名著阅读试题还强调知识性是否扎扎实实地落实,比如白龙马相关情节的考查。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夯实基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4、教师应当多多注重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加深阅读深度,提高阅读速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5、教师平时应多注意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鼓励学生将书本所学与社会生活多联系、多思考、多创作,真正把知识做到活学活用,除此之外,教师更应当肩负起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的责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span></p> <p>六中张静宜老师详细分析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p><p><br></p> <font color="#ff8a00">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综合性学习的题目要求是“找寻语文课本里的中国 ”,我试从以下六个方面浅析备考方向。<br> 1. 我认为这个题干要求非常好,它给那些“忘本”的考生当头一击,它让考生时刻警醒要有回归“立足课本”的意识。<br> 教师在备考中时刻以课本内容在根基,重视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和名著作品推荐。<br> 2.“找寻语文课本里的中国 ”紧贴家国情怀。<br> 寻找中国,可以理解为探寻中国精神,中国精神落脚在柳青的《创业史》中可以诠释为艰苦创业的中国精神。<br> 从这一点入手,教师在备考中特别要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锻炼。<br> 3.考察笔画顺序注重基础。<br> 笔画顺序也是近年来的考点,笔画顺序的备考我认为可以用归类的方法,比如某一类的笔画先后顺序都做了统一的规定,即使是不同的文字它的笔画顺序也是一致的,所以教会学生这种触类旁通的练习笔画的方法比较好。<br> 4.“找寻语文课本里的中国 ”也包含中国的礼仪文化,本题考查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表达能力。<br> 教师在备考中可以借助多种形式,在课内文言文中确定可供讨论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展开发言,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br> 备考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口语交际能力的答题注意事项:称呼和礼貌用语、有理有据、简明扼要等。<br> 5.本次图表类题型依托于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古诗文来展现,让考生从反方向拟写图表的标题。<br> 面对这种题型,教师在备考中注重练习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由看图表概括信息到看图表拟写标题,在平时的考练中要提高学生关注图表标题的意识。<br> 将此类考题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相结合,让考生熟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br> 6.考察仿写,认识国之栋梁,传承中国精神。<br> 备考中加强仿写练习,加强主题片段写作,建立人物知识卡,积累优质素材。</font><br> <br> <p>西安铁一中分校吕婕老师和西北大学附中王瑜老师对非连续性文本做了详细的分析:</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的是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的阅读形式。2020年中考非连续性文本延续了2019年的试题模式,围绕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及中国空间站“天宫”的建造等,从《光明日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精选四则材料构成一组阅读材料,是单一文体说明性素材的组合,没有加入议论性等复杂素材,也没有图表类材料。设置的四个问题,由易到难,不同程度的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筛选提炼整合信息及概括分析的能力,从初读材料到读懂材料,再到准确而简洁的概括;二是阅读理解能力,从整体把握到局部融通,再到科学精准的判断;今年相对去年没有考察图文转换能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具体来看,第8题与第9题都旨在考查学生结合相应材料,提炼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第8题根据题干找到对应材料一,根据信息点“中国未来载人航天计划的里程碑”,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第9题的答题范围对应材料二,题干中的“独特之处”是审题的要点,阅读中要明确“长征5号B”和“长征5号”的对比,这两个相近的专有名词反复出现,既提示了正确答案,也考验了学生信息筛选、排除干扰信息和语言概括的能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有以下思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以往,教师对于说明文往往将重心放在技法套路的训练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答题模式来应对中考,缺失了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读通读懂材料内容是前提,理清理深逻辑关系是核心,精概准述相关内容是关键。</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非连中有连:非连非的是表达方式和资料形式,其实内容是互相关联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材料之间的关联以及联系结合材料的重要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套路中有路:在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答题其实还是有一定技巧可学,套路可走的。这个就在于教师的教法,是纯粹的套路灌输,死记硬背,还是结合文本有效的答题思路和方法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阅读,还是要多读啊!在考查内容上,由于“非连续性文本”本身的特点和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进入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必然紧贴日常生活,聚焦时代热点。从全国看,主要有5类主题:生活百科、热点话题、读书学习、传统文化、先进科技。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读的杂一些,适当补充合适学生阅读的说明类议论类文本,提醒学生关注热点。教师可以整理一些具有一定教育价值与科学导向的热点语言材料,以此为载体,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渗透在具体的材料与具体的问题之中。(铁一中分校 吕婕)</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考察,源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7~9年级)“阅读”中的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非连续性文本在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中已经是第二次考察,相对去年的试题,今年的试题没有变化的是各种题型背后对信息提取、筛选、归纳、概括、对照能力的考察,四则文字材料和去年一样,仍是说明类文本,没有增加议论文本的考察,发生变化的是四则文本中没有出现数据图表类文本,与“睡眠”这一普适性话题相比,“长征5号B”“空间站”这样的话题更贴近时代发展脉络,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前途、培养青少年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的导向更明确,除此之外,主观题和选择题的分值发生了变化,主观题7分,选择题5分,改变了去年各6分的分值分配,最主要的变化是将选择题中设问较明确,答题范围比较窄的一道改为2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总体来说,这四道题的命制从易到难,有梯度,能体现区分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8题的答题范围对应材料1,只要找到题干和文本相对应的信息点“中国未来载人航天计划的里程碑”,就能在下文中找到第8题的答案,再根据分值提炼出两点,就能拿到满分,也能拿到非连文本的基本分,同时,这道题作为第一题,对于害怕非连的同学,也能起到稳定答题心态的作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9题的答题范围对应材料2,但是题干和文本的对应信息点要通过归纳材料1的段义来实现,题干命制稍难于第8题,同时,材料2中用“长征5号B”和“长征5号”进行对比,两个相近的专有名词反复出现,考验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排除干扰信息的能力和细致细心程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10题的答题范围对应材料3,题干中“有关‘天宫’的表述”就提示考生答题范围,选项比对时只要考生能认识到,正确选项是原文本语句的重新排序、拼接、删减、重新组合和同义替换,耐心细致地将选项与材料3进行比对,做对的可能性是极大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11题是综合难度最高的一道题,题干模糊,答题范围很宽泛,基本辐射所有材料,再加上考生比对正确的能力远超过比对错误的能力,而本题要求选“正确”的一项,就大大提高了该题的难度。从答案的设置而言,A选项作为答案,绕学生、费时间、费耐心、耗心力、反套路,成为考生做对这道题的拦路虎,如果在A选项费了太大的劲儿,看到B选项后考生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常说,教与考是一对矛盾。分析完非连试题,我们反思日常的说明类文本的教学,可能应对这些问题有一些思考和改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说明文的教学应该落实到什么程度?说明文知识性的内容如何结合具体篇目进行讲授?如何巩固?如何打破篇目限制,对同类知识进行梳理?如何指导其运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说明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说明类文本和说明文单元,而应从初一开始日常化、常规化、语文老师应更关注社会发展,根据教学进度,适当补充合适学生阅读的长短适宜、语言难度适中的说明类文本,树立“生活中的语文”这种“大语文观”,利用说明类文本和时代发展中的大事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在初三应考时,应对学生进行一点考试技巧的指导,如答题心态上的“迂回,打不过就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总之,非连文本是学生在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中比较头疼的一个板块,相比记叙文阅读板块,学生总是费力不讨好,拿不上分,所以就要从日常教学中点滴渗透,常积累常练常点拨,希望能从量的积累中获取质的提升。(西大附中 王瑜)</span></p> <p>尊德中学王杨老师与西工大附中张尧老师 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严谨准确的思考分析了中考大阅读,笑语阵阵,回味无穷。</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每一场语文考试之后,对于大阅读总有这样的评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对于今年的大阅读我也是这样的感觉,考后很多的试题评论中,其实很少涉及大阅读,因为大阅读的考查题型都是我们平时训练的,甚至连2020试题变化大分析等推文中也很少涉及。我们一起简单看看题型。12题旨在考查学生筛选、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13题赏析题,旨在考查根据语境赏析重点字词的能力。14题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行为,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我自己和班里学生在群里一起做这个题的时候,认为这道题比较难。而且这个题直接影响了第15题的答题心情,其实15题考景物描写作用,有些学生就半天没反应过来,16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这都是考前很多老师说到的必考题型。出题人也如我们所愿,出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但是与19年的《小铁锤》相比,2020 的大阅读《黄河一掬》这篇散文在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上稍有难度。尤其是这篇大阅读余光中先生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以及深沉的历史感融在考场上无法静心欣赏的细致情节描述和诗一般的语言文字中,增加了阅读的难度。虽然有一些学校学生反映做过这篇文章,但考场上依然着实费了一番功夫。</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当学生憧憬类似《小铁锤》或者《少年护城河》文章时,考到这样的文章已乱了阵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和学生一起做这个阅读题后,我就有很多想法。首先,我们可以再次肯定,我们给学生说的中考不过是一场模考这样的话可以继续说下去,出题方向依然紧扣《课标》,依旧贯穿教材理念,必然彰显中国力量。就是我们平时练习的题型,我们语文老师够厉害,早都把考题了然于心,不过放在不同的文章里来培养你们的语文能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其次,我感受到了课本教材的力量。有学生反映读不懂,我想他也许忘记了《黄河颂》掀起的万丈波澜,也忘记了《壶口瀑布》的“伟大的性格”。中考命题角度的选择,题干表述的方式都与教材紧密相连,与其在初三的时候耗时耗力再做6册课后题,不如在平时教学中关注每一个教材的细节,在课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圈点勾画,在课后练习中,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在教材学习中关注阅读速度、练习多种阅读方法,其实这些在我们的单元提示中已经有明确要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还有做题时我在自我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尊重每一篇课文,不要随意教授。比如《黄河颂》,我们学校其实安排在考完期末考试后进行新课本学习时教授的,那会我们的想法就是娃们刚考完试,大声朗读就行了,也没有多复杂,可是这个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用来精读的文章,草率的处理便不会有深刻的印象,也不会有深层次的感悟,更没有切实的感受到中国力量。同样的,也不要按照自己经验随意取舍自读课文,哪怕是课后题提到的标点,都得思考其价值。我们这个共同体共同完成的课题就是针对自读课文的研究,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角度,因为每一篇课文都不仅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更是无暇读书的学生一次阅读的机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最后,我想说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达到发展。18分的大阅读真正能拉开分数的并不是那些有套路可循的题,赏析题、概括题、甚至重点字词句的理解等能概括出套路的题在高手对决中都不具优势,真正拉开差距的就是最后的主旨题,我们会发现主旨题往往分值较大差距较大,为什么?这里真正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在7年级最后的复习中我结合课本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如何去挖掘主旨,在之后的几次大阅读中,我更关注的是他们如何得到主旨,怎么一步步分析得来的。这样的课堂虽然一节课只能讲一篇阅读,但愿意分享思路的孩子越来越多。分析中考现代阅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根”在课内,“题”在课外,“法”在运用。那就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主渠道。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再有扎实的阅读基本功,阅读就能够轻松应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考完语文后,有这样一句给中考语文的话:只要你会造火箭,你就可以骑着白龙马和郑和和余光中爷爷一起去到黄河边摸着黄河水唱起黄河大合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看完语文试题我也想说:只要你会用教材,你就可以脚踩祥云和学生和薛翰铭爷爷一起去考场摸着试卷高唱凯歌。(三中 王杨)</span></p> <p>中铁中学 谢 菁老师重点分析了2020年文言文阅读试题:</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落实了部编本教材立德树人的第一要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20年陕西文言文阅读试题注重文言积累,突出课内外衔接。题型稳定,与历年题型保持一致,分数保持一致。分别考查了实词含义、虚词用法、文言翻译及文意理解四个方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7题考查实词含义,所涉及的词(示、将、爵、凡)均为常见或常用的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旨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解释词义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示、将、凡”三词在课内所学篇目中有对应的用法和意思;常用词“爵”为名词动用,可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这道题紧扣课标中“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8题以选择题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运用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紧扣课标“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所考虚词“以”属于高频考点,就在平时学习和后期复习的范围内,选项内四个句子均出自课内学过的文言文,体现了文言教学首先要注重课内积累然后再向课外知识迁移的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9题翻译句子(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本题重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推断能力及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涉及关键实词“修”“广”和特殊句式。古文翻译遵循“信达雅”原则,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都是部编本教材中有系统的学习过的知识和方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题让学生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世”的两个句子,旨在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所选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明确郑和下西洋在当时的巨大的影响力。19年文言文最后一题“张骞对国忠诚的两个语句”,这两个题没有过多让学生关注选文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提炼,哲理句子的理解,也没有把触角过多转向课外阅读积累的考查,只是在看懂内容和明确写法上设置考点。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无论命题人以何种形式设问,读通读懂阅读材料是前提,只有读懂了,才能应对自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从试题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在教学和复习时,要紧抓课内文言文,夯实课内积累,对于课文涉及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语句,一定要勤于积累,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字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更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积累时要做到词不离句,释不离句,句不离篇。重要文言虚词要通晓其主要用法,结合例句去记忆。重要语句要会翻译,翻译时要尽量直译,原文与译文原则上要一一对应,绝不能漏掉关键字词。此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如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翻译要尽量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规则。其次,在夯实课内积累的前提下,在“1+X”的阅读中或是群文阅读中,要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使用所学知识,逐步提升知识的迁移、理解能力,培养文言语感,增加阅读经验。</span></p> <p>七十一中 赵雪梅老师重点分析了陕西省2020年古诗鉴赏。</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这次古诗考查选取《诗经》中的《关雎》,从整体上看,试题紧握时代脉搏,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能力至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题目设置了两个方面:1、理解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中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2、鉴赏能力: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寓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加以赏析。本题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考查既体现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也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些课标要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试题引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要重视课本。课标列举了小学75首,初中40首古诗词,我们要以课标和课本为纲,扎扎实实落实课本教学,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在注重“用语文课本来教”的同时,应积极地、有创意地利用教材,拓宽学生视野,不仅引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两个领域练就过强本领,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以课本为基础,可以引领学生横向、纵向深入挖掘、联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比如教授《关雎》时,还可以引领学生理解《关雎》在《诗经》中的地位;用1+x的模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比如《关雎》和《蒹葭》对比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人文素养;《诗经》中名句欣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这些设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情感活起来,也需要老师们进行课堂巧妙构思。</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唯有重视教学过程,传承优秀文化,提升综合能力,方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span></p> <p>铁一中分校张民老师重点分析了中考作文。<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他认为作文考查大的原则是落实课标,关注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做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系统化地切实指导。写作中要(1)关注生活,找准“依托”(《蝉》《贝壳》《陋室铭》)(2)抓住特征,细致刻画(《紫藤萝瀑布》《壶口瀑布》)(3)合理联想,挖掘意蕴(《白杨礼赞》《爱莲说》)(4)精巧构思,巧妙衔接(《紫藤萝瀑布》《地下森林断想》《雪山向日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在讲评中提升优劣对比——寻找差距——措施改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在专题中领悟,从中考作文评分项目中的“内容、语言、结构、文面”四个板块入手,提取出四个方面:精深的立意、精准的选材、精致的布局、精美的语言进行专题指导</span></p> 初中语文”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西安铁一中分校杨文瑞老师对共同体成员老师的分析做了总结,并从整体对中考试题做了分析。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在考试范围、内容和题型设置上,保持了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稳中有新”“平中有巧”, 突出表现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 精选考试素材,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试卷素材选择一是紧贴时代脉搏。积累与运用部分选词填空直面抗疫热点,非连阅读选取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既新又巧。二是注重弘扬文化自信。只有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语段综合运用题目素材是关于文化认同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文言文阅读节选自《明史•郑和传》,“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消解了阅读陌生感,同时这一“示中国富强”的“明初盛事”与“一带一路”遥相呼应,也能激发民族自豪感。三是凝聚家国情怀。综合性学习以“寻找语文课本里的中国”为活动主题,让学生多侧面、多层次地感受中国力量。大阅读《黄河一掬》写出了作者投入祖国怀抱的虔诚,表达了深切的爱国之情。这些精心选取的素材,文学性、思想性、感染力兼备,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潜移默化地落到了实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注重语文核心素养考查,积极引导语文学习方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最为典型的是“综合性学习”部分。“寻精神”环节将笔画书写与名著阅读《创业史》相结合,“寻礼仪”环节将课内文言文学习与口语交际相结合,“寻文化”部分将古诗文与图表概括相结合,“寻品格”环节将《邓稼先》一文与创意表达相结合。不仅考查了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将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考查形式活、范围广。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生 “用语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 作文命题接轨高考,用心讲好时代故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今年中考作文题目为"合唱",易中蕴深意。首先,可以就“实”构思,叙写自己参与、观看、体验过的合唱活动,如学校组织的合唱比赛、生活中实地观看的演出、媒体中展现的合唱节目、自然界的合唱之声,还可以是今年特殊形势下的特殊类型的“合唱”,例如:抗疫“云合唱”、援鄂医疗队返回时阳台上响起的感恩合唱、抗洪战士们的嘹亮军歌………写作观察角度也可以多样化,自己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旁观者、体验者等等。其次,可以抓住比喻意义就“虚”构思。合唱是个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团结协作展现出的集体性艺术表现样式。从这点出发,有集体、有合作的地方就有合唱。小到班级、家庭成员协作唱响的优美旋律,大至人们共同奏出的抗疫、抗洪感人乐章,亦或人与自然、物物之间的协调发展,凡体现了“合作”“和谐”之美的,均可以“合唱”称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总之,2020语文中考试卷与时代同频共振,贴近生活,在紧扣课本内容的同时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导向,助力中考改革平稳落地。</span></p> <p>通过这次线上研讨,大家对中考试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明确了今后日常教学的方向。</p><p>研修,我们一直在路上!</p>

学生

阅读

考查

语文

文本

试题

中考

答题

材料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