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北京出土的“泰和通宝”钱</font></h1> 笔者在《收藏界》杂志上曾经读到这样一篇文章“素心无痕拥泰和”,文章中有作者隋先生的一首诗:<br><br> <h1>曾经艺海费蹉跎,除却浮缘归淡泊。涵虚朗鉴为吾渡,素心无痕拥泰和。</h1> 此诗写出了隋先生“把玩泰和小平铜母钱油然而生的感慨”。由此得出“一个泰和的理念境界”,“真不知在八百多年前金章宗完颜璟 铸泰和钱时做何想,但我揣度,他也一定愿意有一个泰和的自身和在他统治下的一个泰和社会。”<br><br> 金章宗被认为是金代汉文化水平最高的君王,而楷书“泰和通宝”钱,也被认为是金代“御书钱”,相传为金章宗所书。 笔者认为隋先生因把玩“泰和通宝”钱,有感而生的“泰和社会”,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吗?这不正是我们收藏中国古钱币最高的境界吗?<br><br> 对于“泰和通宝”钱,翁树培先生在《古泉汇考》所言,“金钱最精,章宗留意书画,而泰和大钱持仿大观为之,盖金源极盛时也。”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泰和通宝”折十与“大观通宝”折十的比较图,这两枚钱币可以说是“美不胜收”!: 根据钱币学家的研究,“综合前述各家之说可知, 泰和通宝面世于清代初期, 已发现小平、 折二、折三、 折五、 折十钱五等。 有白铜、 红铜、 黄铜几种,……,白铜者铸造精美, 黄铜、红铜者铸造粗糙。”(《泰和通宝源流初考》.王俪阎)。<br><br> 一般认为“泰和通宝”钱有“金铸”与“元铸”之分,“一种制作精美的细字明确为金代所铸, 铜质有红、 白两种。 另一类铸工较粗, 文字肥浅, 铜色带黄者可能为金末元初所铸。”。 笔者收藏有多款“泰和重宝”钱,包括小平、折二、折五,折三、折十等钱币,尚未未曾披露的大型“泰和通宝”钱。<br><br> 应该说,北京是金代“泰和钱”的老家,在北京广安门、右安门、牛街一带为金代金中都旧址,在这一带多有金代钱币发现,其中以“大定通宝”小平钱、“泰和重宝”折十钱为主,这些钱币据认为是在金贞宗南迁,金中都沦陷时候,百姓为逃避战火,匆匆掩埋的财产,由于这一带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现存了富于北京特殊的金代钱币——“祈福坑”与“机油坑”: 下面是北京出土的“祈福坑”与“机油坑”折十“泰和重宝”钱: 其中“祈福坑”出自右安门,“机油坑”出自广安门一带,为笔者的藏品。<br><br> 根据文章《北京右安门出土金代窖藏钱币初探》中介绍,“据闻还有泰和通宝小平钱和泰和重宝篆书折三、 大观通宝折五等珍稀钱出土, 惜一直未见实物和图片。”,在民间收藏爱好者中也传说有“泰和通宝”折三、折十钱出土。 下面为牛街出土的所谓“机油坑”的折三“泰和通宝”,为笔者的藏品: 在北京出土的折三、折十楷书“泰和通宝”是非常少见的,可能这枚折三楷书“泰和通宝”在北京发现的,到目前为止可能仅此一例。<br><br> 笔者所见的“泰和通宝”钱中,以折十钱版别最多,下面为笔者收藏的出土于广安门一带的折十“泰和通宝”钱: 据说此钱来自北京广安门附近的建筑工地,给人的印象是甚为“浑厚”,直径46.6、郭厚3.6、穿宽9.0毫米,重量竟达到35.51克之多。应该为宽缘大字,笔画粗壮、有力,外缘呈鱼脊状,似乎没有经过进一步修整,留下部分的范模接口残余。<div><br>初得这枚钱币的时候,因为背面的部分底锈为黄色,认为所谓的“鎏金”或“泥金”钱币,实际上只不过是北京牛街一带所谓“祈福坑”钱币的一个特例,其底锈就是有那种黄色类似“鎏金”的“祈福坑”锈色,只不过这枚钱币所处埋藏环境发生了变化,在“祈福坑”锈色的基础上,钱币开始产生蓝绿锈,就形成了现在的锈色。<br><br></div> 这种钱币的版别,实际就是民国期间,收藏家陶心如先生收藏的那种“宽缘肥字”版别的“泰和通宝”折十钱: 此钱,民国期间在北京首先发现。<br><br> 近年来,在北京近郊大兴土木,一批金元时期的古墓被发现,其中一批用于陪葬的折十篆书“泰和重宝”被发现,且流入北京潘家园等收藏市场,这种钱币即所谓的“京坑钱币”: 这种“京坑钱币”一般腐蚀较重,也有因为墓葬环境形成的类似玻璃锈的蓝绿锈钱币,上面就是两枚这种“京坑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