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文底蕴 树思政新风”—黄冈师范学院初中《道德与法治》培训有感(丹江口市龙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蔡志娟)

花∠※

<p>  滔滔长江水,巍巍大别山。</p><p> 悠悠东坡情,熠熠思政怀。</p><p> 终于,怀揣着万分期待和激动的心情,我来到了魂牵梦萦的黄州,与她共赴一场精妙绝伦的邂逅!</p> <p>  8月10日下午4点左右,结束了一天的舟车劳顿,我们来到了湖北黄冈德尔福遗爱湖酒店。接待我们的是这次省培项目的负责人钟鑫和陈娟老师。随着扫健康码进入、登记信息、领房卡等一系列有序的酒店管理保障行为,我们终于卸下一身的疲惫成功入住。</p><p> </p> <p>  鲜美可口的饭食,明亮舒适的房间,宽敞有序的会场,丰富多彩的课程,让我倍感温馨的同时对接下来的培训充满了期待!</p> <p>  8月11日上午,一路欢歌笑语,我们来了百年老校——黄冈师范学院。在这里,我们先后参观了“校史馆”“红色革命纪念馆”“生物标本馆”和“大别山农耕文化纪念馆”。</p> <p>  沉浸式的瞻仰学习,让我深深被这个城市丰厚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所折服。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黄冈孕育了许多被写进历史教材的人物,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地质学家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p><p> 黄冈不仅文化源远流长,而且革命传统灿烂辉煌。中共一大三位代表出生于此,出了200多位将军,红安县也被称为“将军县”。这些革命先烈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彰显革命奋斗精神!这不就是黄冈人民的精神吗?</p> <p>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滔滔江水跨境而过,巍巍大别山雄奇壮美,动植物种类繁多,名贤咸至,胜迹如云。这里的人民秉承勤劳,朴实,奋进的革命传统,为后代留下智慧的结晶!</p> <p>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在我们还来不及与黄冈师范学院好好道别,便坐上了回程的汽车!</p><p> 当天下午,我们举行了开班典礼。会议伊始,场内奏响国歌。随着,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回荡整个培训会场,我早已是热泪盈眶。回想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遭受到的种种屈辱,列强的残酷欺压,多少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解救中华儿女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在枪林弹雨中高歌前进,在冰天雪地里斗志昂扬,在险湍急流中团结一致,他们用鲜血染红了国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中间有多少心酸,多少不易……</p> <p>  2020年春天,我的国啊再一次接受大的考验。当疫情肆虐,坚强的中国人民啊忍受着亲人离去的切肤之痛、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惶恐不安,再一次迎难而上,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责任和担当践行爱国热情。终于,我的国,她又一次挺过来了,这一次,山河清明,人间无恙,柳暗花明……</p><p> 思绪万千,爱国之情充盈心间,挥之不去。即使歌声停止,那力量却总能激励我勇敢前行!</p><p> </p> 两场视听盛宴 <p>  8月12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将军路中学名师马艳新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采,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初中道德与法治头脑风暴——《道法课堂,我与学生一起成长》。</p><p> 讲座在极具创意的掌声雷动中拉开序幕。首先,马老师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和意图着手,倡导新教师要抓住学科特点,依标施教;同时,能够关注课堂内外,在实践探索中实现教学相长,呼吁教师们要不断与时俱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科素养,以达到做好一位合格的、优秀的道法教师的目的。</p> <p>  当老师们还沉浸在理论的学习熏陶中,马老师适时穿插“拍手交叉小游戏”,旨在重建教师们对于教育问题的认知,引导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敢于正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将此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契机,陪伴学生成长,静待花开。</p><p> 马老师,曾经是一位音乐老师,后来作为专职思政老师兼带班主任。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经常以唱歌的方式让学生识记知识,而不是生硬的植入;班级里经常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例如:班级分小组做志愿者亲近社会、母亲节让孩子们践行感恩、利用“借物体验法”(不同颜色的水混合实验,拉皮筋谁先放手)让孩子们巧妙而又深刻认识青春期的爱情萌动、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影视作为课程资源,挖掘其深刻的教育内涵,从而让学生更加亲近老师,把思政课上成了所有学生都喜爱的课程!</p> <p>  做一位受孩子欢迎的老师</p> <p>  利用影视资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p> <p>  如果说上午的马老师似一朵明艳动人的飘香玫瑰,那下午的范莉老师便是一朵清新优雅的空谷幽兰。范莉老师,作为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研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和人教社教材优秀培训专家,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清幽香溢的气质,平和的语言、平静的神态,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如沐春风。</p> <p>  范老师紧紧结合生活实际,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这间的矛盾,深刻分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时代对思政老师的要求和期许。面对家庭生活、家长和社会公众的多方压力,教师心中的那盏信念之灯要更明亮耀眼,我们仍然要不忘教育初心,仍然要敞开心扉,以心灵影响心灵,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思政老师,学会积极、接纳、包容、理智和爱,将人品、人格、人性的温暖与魅力留在学生的心底;同时,我们思政老师要不断向上、向善,让自己成为一束光,用宏大的心量去包容、尊重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作学生的点灯人和引路人!</p> <p>  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要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把人品、人格和人性的魅力留在学生心里!</p> <p>同时,作为思政课老师,要充满自信,这是一门铸魂育人,培育价值观的专门学科!一个人的学习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追补,而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出了问题便会贻害终身!所以我们要正视学科的重要性。</p><p> 国家统一编写思政课教材,基于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共同的精神世界,以塑造学生的真善美的品格,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人生,以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知识扎实、勇于探索、创新意识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秉承这一教育理念和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思政老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p> <p>  接近尾声时,范莉老师引用习主席句句箴言与大家共勉,再一次激起老师们的强烈共鸣。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思政老师必须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有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p> 读书 悟道   当明师 <p>  读书悟道行知——当明师。这里的“明”乃明明白白之意。刘刚老师现身说法,回顾了自己成为名师的点滴,其中少不了的便是静下来钻研,停下来反思,坐下来写作,慢下来读书悟道……</p><p> </p> <p>  两天的学习,既让我更加坚定要做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的信念,同时我也甚觉此道路之艰难。但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将会秉持着一位思政老师的崇高信念,承担思政老师的教育使命,不断修行,认真学习,做一位智慧型的优秀道德与法治教师!</p> 游东坡赤壁 <p>  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p><p>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p><p> 是的,他就是大文豪,苏轼。</p><p> </p> <p>  案头的那本《摩挲大地》是我闲暇之余的最爱。余秋雨是最惜苏轼的,他认为苏轼是中国文坛上最有魅力的文人。我也是崇敬东坡的,诗词歌赋文章成就颇丰,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好交友觥筹唱和,好美食,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才德甚高的文人,却屡遭构陷,排挤,锒铛入狱,几经贬谪,到最后连死都死不出一个道理来!</p><p> 而黄州,便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p> <p>  在这里,他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却无一字见及。此时的他,是孤独的……</p><p> 那首《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p><p> 然而,苏轼终究在黄州实现了精神上的突围,迎来了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那首《定风坡》便是最好的证明!</p><p>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p><p> 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脱,放达……历经千帆,内心已澄澈如清风朗月,洁白无瑕!</p><p> 于是,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应运而生了!</p> <p>  知识在脑海中激荡,回旋,漫延……</p><p> 培训还在继续,学习永无止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