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兰州,简称“兰”或“皋”,古称金城,是甘肃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p><p>兰州也是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城市!</p> <p>甘肃省博物馆里陈列着国家旅游的标志、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铜奔马)</p> <p>兰州白云观也叫吕祖庙,位于滨河中路南侧,东邻中山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是由陕甘总督瑚松额捐俸修建的,也是古代兰州三观之一。山门额雕"升云得路",门楣悬邓宝珊所题"白云观"木匾。观内供奉有吕洞宾的兰州白云观也叫吕祖庙,位于滨河中路南侧,东邻中山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是由陕甘总督瑚松额捐俸修建的,也是古代兰州三观之一。山门额雕"升云得路",门楣悬邓宝珊所题"白云观"木匾。观内供奉有吕洞宾的塑像,有东西望河楼、戏楼以及前、中、后院等一组三进的建筑群,两侧为云水堂、钟鼓楼、道院等。后殿有花园、八仙阁潇洒轩、鹤鹿亭、来仙亭、聚仙亭、群仙楼等建筑,古香古色,道教风格浓郁,“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p> <p>兰州白塔山公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北岸,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登白塔山顶,可俯视兰州市容,白塔与黄河上的铁桥构成雄浑壮丽的画面,成为兰州市的象征之一。</p> <p>中山桥是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再加上清末洋务运动的历史条件、政府和民众的积极参与的社会背景,使兰州黄河铁桥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兰州黄河铁桥是中国近代史上兰州市、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这一特殊的建设背景及建设年代使兰州黄河铁桥变成了研究近代历史的钥匙。同时,桥梁所需物资的运输过程也创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p> <p>达坂山地处青海省大通与门源两县的交界处,是青海通往甘肃的交通要道。在青海高原的众多的山峦中,达坂山只能算小字辈,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达坂山在高原声名显赫。</p><p>西张公路古为丝绸南路之西平张掖道,自西汉以来,几易沧桑,几度兴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经改建成为青海通往河西走廊,连接亚欧大路桥之国道线。</p><p>达坂山乃祁连山脉之一脉,山势陡峭,高耸入云,垭口海拔3940米。达坂山之路依山开凿,路线曲折,盘山越岭。达坂垭口延至阴坡三公里,冬春雪拥冰横,常遇雪崩冰坍,凶险难行。民歌曰:“千难万险的鬼门关,难不过雪天里的达坂”。</p> <p>达坂山隧道的海拔高度在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p> <p>岗什卡雪峰位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海拔5254.5米,是祁连山脉东段的最高峰,峰顶常年白雪皑皑,银光熠熠,宛如一条玉龙 ,也是门源境内群山之首。</p><p><br></p> <p>坐着车,穿过幽幽的达坂山隧道来到门源盆地,虽然我们没有领略到那无边无际的油菜花风景和享受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但你身处其中可以体会到门源人爱花如命的心情了。孩子们手中的花环,处处可见的花束,那种阵势绝不是“满地尽带黄金甲”所能够比拟的,那是大自然给人的一个奇观。虽然,门源的油菜花没有看到,但是此时你看到的色彩依然非常丰富,田野抹上了一片翠绿、其间点点滴滴地透出了一丝丝的淡黄,还有成群的羊儿在其中。门源盆地在高原深蓝的天空下,浓艳的黄花,北依祁连山,南邻大坂山,西起永安城,东到玉隆滩,繁花一片,无际无边,宛如一盆天然的彩色大盆景。</p> <p>七彩丹霞地貌群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乡南台村,平均海拔1850米,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该丹霞地貌群以其面积大、集中,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有红色、黄色、白色、绿蓝色,色调有顺山势起伏的波浪状,也有从山顶斜插山根的,犹如斜铺的彩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了一层红色的轻纱,熠熠泛光,色彩异常艳丽,让人惊叹不已。中国丹霞地貌开发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著名地理学家黄进教授题词:“彩色丘陵中国第一”。</p> <p>《回道张掖》沙秀以丝路重镇张掖的历史文化为载体,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民俗民风,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将霍去病西征、隋炀帝西巡、万国博览会等元素搬上舞台,让观众感受古丝绸之路的辉煌。</p><p>这部戏以天之道、兵之道、商之道、和之道和王之道五个独特的视角,采用蒙太奇手法,结合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技术,展现风沙暴、暴风雪、海市蜃楼、山崩地裂、市井繁华等极度震撼的视觉效果,将张掖文化植入舞台实景之中,补齐了丹霞大景区旅游短板。</p> <p>《出塞》</p><p>唐·王之涣</p><p>黄河远上白云间,</p><p>一片孤城万仞山。</p><p>羌笛何须怨杨柳,</p><p>春风不度玉门关。</p> <p>出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 <p>嘉峪关,万里长城的最后一关。所处的位置,对于当时的中原十分重要。据说是明代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在祁连山与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发现了嘉峪关这个在于中原大地进出西域的咽喉要地,而此处咽喉要地只有15公里宽,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于是通报朝廷在此建关。</p><p>东部的长城基本都是石头或砖修建的,而它是土修建而成,材料完全不同。当时的古人对质量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土质的要求,土与石灰的配比,为彻底杀死土中的草籽,所有的土必须经过爆晒或爆炒,建好的土长城,必须经过一定距离的射箭检验,要求箭遇墙不入。</p><p>当时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带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地。自嘉峪关建成后,这关便成为西部军事要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明代军队数次和吐鲁番兵在嘉峪关作战。荒漠地区就怕缺水,嘉峪关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愁。</p><p>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呈“回"字型,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居住为当时的部队,外城为当地百姓。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根据对建筑建造方式的观察,不少是后期近代重修。</p><p>截至2010年,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虽然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p> <p>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尼姑庵的尼姑及其豢养的宠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非常少见。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p> <p>月牙泉(英文:Crescent Lake)位于月牙泉风景区,古称沙井,俗名药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北麓。</p><p>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p><p>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p><p>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p><p>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p> <p>《又见敦煌》总导演王潮歌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导演之一,她创排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等“印象”系列和“又见”系列演出是每个景点最吸引游客的旅游项目。为此,她表示,将全力以赴,用优秀的作品向敦煌文化致敬。</p> <p>到敦煌给我的第一大震撼,是观看了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p><p>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看浸入式的舞台剧,采用流线式表演方式 ,边走边看,头上脚下,东南西北都是表演区,情景融入仿佛身临其境,汇入历史长河里的点点尘埃,带我们回到千年之前。</p><p>就是这样一种舞台表现形式,让我觉得很意外和惊喜。</p><p>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敦煌历史人物从T台上向我们走来,名字被深情呼唤时,他们举起右手,掌心朝外,回答的那一声“我在” ,眼睛瞬间就红了。</p><p>神秘莫测而又美丽慈悲的飞天,从窟中走出又隐去,对于王道士的背叛,她们选择原谅。演员演绎的极为精彩,搞得我一直在抹眼泪。</p><p>妃子们盛装打扮,对镜梳妆,一声声问着,我美吗? 我美吗? 可是因为逐年风化,人们保护不够,她们精心抹的胭脂,擦的陈粉,都在风沙中被逐渐抹平,消逝……</p><p>最后一幕是坐着看的。十多人马,为传丝路畅通的口信葬于大漠,仅仅生还一人,眼看着唐、宋、明、清、晋王朝从繁华热闹逐渐埋没于沙间……</p><p>每一幕的场景都设计的很巧妙,在行走中感受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历史瞬间在这一刻,汇聚重生。从入场,到落幕,仿佛走过了千年,又仿佛才经历了一瞬间。</p><p>要不是这场剧,以前对于丝绸之路只停留于教科书上的这四个字,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现在才真切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才明白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容阔了多少故事,背后曾有过多少鲜活的生命化作黄沙沉寂在这片土地之上……</p><p>越走,觉得自己不知道的越多。</p><p>越走,对这片土地越是敬畏。</p> <p>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为中国三大石窟和四大石窟之一。</p> <p>莫高窟第158窟卧佛洞建于吐蕃时代,是莫高窟仅有的两个涅槃窟之一。莫高窟卧佛长达15,8米,石窟中卧佛造型优美,神态安详,表示的是佛祖释迦摩尼涅槃(即为解脱轮回、跳出生死的一种境界,多数人将其理解为圆寂)时候的样子。卧佛身后的画像,画的是释迦摩尼的弟子们看到佛祖涅槃时的不同状态。</p> <p>莫高窟壁画</p><p>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僔的和尚。据说,公元366年,乐僔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 个朝代。</p><p>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p> <p>翡翠湖位于青海省,原大柴旦化工厂盐湖采矿区内。因湖水在阳光下清澈湛蓝,色如翡翠,故得名“翡翠湖”,很原生态。翡翠湖的颜色和湖中所含的矿物质浓度有关,不同的时间段翡翠湖的颜色会有所不同。</p><p>那种颜色让人觉得舒适宁静,在这拍的照片,都带有些许遗世独立的感觉,湖如镜,镜是湖。水映天,天接地,人在湖间走,宛如画中游。</p><p>湖形成的时间相对是比较长的,因为蕴含着很丰富的矿物质,长期积累之后形成了形态不一且拥有着高度盐分的大坑,长久之下就有了现如今色彩艳丽的翡翠湖。</p><p>如果要想看到翡翠湖最精致的景色,不妨向里面多走几步,游人的数量更少,景色更加纯粹,当视线向远方跳去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柴达木山的轮廓,而蓝天白云也被湖水吸纳到了心中。</p> <p>魔鬼👻之眼👀</p> <p>水上雅丹地貌</p> <p>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或达布逊淖尔,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的天然结晶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达布逊淖尔”是蒙古语,也是盐湖之意。盐湖的形成是由于灾难或地壳运动,青藏高原从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p><p> 茶卡湖内的盐几乎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这是一个盐的世界,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盐味,远处有挖盐船在挖盐;近看这些盐,是像水晶状的晶体;尝一尝,味道与食盐略有不同。在此既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茶卡盐湖因盛产“大青盐”而闻名,其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通向湖心区的小火车是深受游客欢迎的乘载工具。</p><p> 海市蜃楼: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白天可以看到在这些河面上形成的海市蜃楼。这些由阳光经水汽折射形成的奇观,有的是房屋,牛群,甚至如羊群在湖面上游泳。</p> <p><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沿着青海省格尔木市G315国道,从大柴旦出发,往东台方向行驶100公里左右,你会看到一段随地势起伏的U型公路。由于环境孤寂,戈壁茫茫,再加上独特的公路造型,被冠上了中国版“66号公路”的称号,引来无数人拍照打卡。</span></p> <p>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一个富有神奇色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深受世界关注的巨大宝湖。</p><p>2005年,青海湖因为她的博大、神奇、壮美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充分体现了青海湖的生态、人文和美学价值。</p><p>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做“卑禾羌海”,藏语称青海湖为“措温博”,蒙古语称之为“库库诺尔”,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即青蓝色的海洋。从北魏时期更名为“青海”,青海湖之名始于清代,我们青海省的省名就是由她而来的,青海省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湖泊命名的省份。</p> <p>对塔尔寺,一般内地人多不知晓。可在西部藏区,它与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齐名,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深受人们的崇拜,也是外地人到西宁必去的地方。</p><p>塔尔寺之所以驰名海内外,不仅是那些壮观的寺庙和神秘多姿的“四大法会”,也不仅因为她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她独树一帜的“藏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p> <p>供展酥油花是塔尔寺正月法会佛事活动的主要仪轨之一,每年正月十五展出时,常能吸引数十万人争相目睹。酥油花题材取自佛经传记、民间故事,捏塑的佛像人物神态自然,花卉鸟木栩栩如生。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多用石质矿物颜料,色泽绚丽,经久不变。塔尔寺壁画多是绘于布幔上,悬挂或钉在墙壁上。每年六月的观经会上,便将上绘大佛像的30~40米长的布幔高高地挂在山坡上,谓之“晒大佛”。</p><p>塔尔寺壁画属喇嘛教宗教画系,具有浓郁的印藏风味。壁画颜料采用石质矿物,色泽鲜艳经久不变。壁画内容广泛,多取材于佛经故事、神话故事、姻缘故事、释迦牟尼生平故事、宗喀巴佛院的业绩以及各种佛像、神像、阴间地狱画面、生死轮回和高僧大德的形象等。整幅画面构思巧妙,布置恰当,色调和谐,精巧细腻,层次分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p> <p>“堆绣”为塔尔寺“三绝”之一。</p><p> 堆绣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其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贴为主,绣制为铺。堆绣分为平剪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平剪堆绣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制图案堆贴在设计好的白布上,再用彩线或金线绣边即成。而在平剪的图像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图形鼓起,然后粘绣在对称的布幔上,再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像用绣缎联成一个巨幅画卷,均构一个完整的画面,悬挂于殿堂中,所堆绣的形象富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真实感,称为立体堆绣。主要在大经堂内悬挂。</p><p>寺院在祈愿法会期间展献在莲花山坡上的释迦牟尼、狮子吼佛、弥勒佛和宗喀巴大师等佛像,也是极为珍贵的堆绣艺术品。一般宽约20多米,高30余米,其平方面积之大能盖住一座小小山,实为艺术奇观。</p><p> “堆绣”作为塔尔佛寺的文化艺术,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其知名度和声誉也很高,被誉为东方艺术奇观。</p> <p>土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人口比较稀少的民族之一,土族人所说的语言是属于阿尔泰语也就是蒙古族的语种,国家在1979年的时候为土族的同胞们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p><p>土族的主要居住地是在我国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部分的土族人民都集中在青海的民和,大通两个县和赶圩的天祝藏族自治区。</p><p>土族每户人家几乎都有一个特定的庭院,方位靠山向阳,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多为平顶,院子当中有一圆槽,圆槽中间高竖嘛呢旗杆,旗杆顶端有木刻吉祥物,杆上悬挂印有六字真言或平安经的蓝白布经幡,以避邪除灾保佑四季平安。土族男女的上衣大都配有绣花高领。妇女服饰以五彩花袖衫最具代表性。花袖衫一般为为小领斜襟,两袖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拼成,衣袍腰间还配有一条彩带,带子两头有刺绣的花鸟鱼虫云纹图案。男子在高领白短褂外套深色长袍,腰系绿花带,头戴毡帽。青年男子一般穿下穿黑色或蓝色大裆裤,系着两头绣花的长裤带,小腿扎着称作“黑虎下山”(上黑下白)的绑腿带,脚上穿着花云子鞋,头戴织锦镶边的毡帽或四片瓦帽。老人一般头戴黑色卷边毡帽,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p> <p>此次甘青之游期待向往了许久!这不只是简单的从一个城市挪移到另一个城市,也不是旅途中拍下的那一张张风景,更不是餐桌上的一道道特色风味小吃。若仅限于此,那这只是一场附庸风雅,一场空荡荡的宣扬。行走在大环线上以后才感知道此次的旅行是去遇见更好的自己,带灵魂回家。且行且思考,不必匆匆赶路,不必急急炫耀,不必做作附和,而是同自然交流,与历史共话,与最初的自己同行。</p><p> 这是一场遇见,遇见另一个自己!是一种皈依,皈依自然!是一次缅怀,缅怀历史!是心在走!是灵魂在走!与脚下行程无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