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闲来无事,坐了一辆公交车来到终南山下南五台镇。从星火村穿过小街,看着新农村的点点滴滴建设,感觉真不错。</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家户户门前青砖围成的小花园干净利落。</p> <p>村子里的街心花园设计也是别有用心。</p> <p>小小五边形镜框里是方言和对应的普通话解读。前几天,和弟妹聊天,说村里的孩子们现在讲普通话居多,孩子们能自如切换普通话和方言。</p> <p>那天和政府人聊天获悉,这么漂亮的乡村,遗憾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激情和热血让年轻人争先恐后奔向都市,拼搏于钢筋水泥的高楼林立中,人们向往城里的繁华和高楼大厦,高耸的建筑让所有人的物理距离前所未有地接近,心理距离前所未有地疏远。世事轮回,也许几十年后,他们又会向往乡村的宁静和天然。</p> <p>一个家族再枝繁叶茂,扎向大地的根,却只有一处,无论是哪个村子,亦或是哪座城市,生命的轮回注定了最终的回归。纵然身体无法回归,也许精神可以回归。</p> <p>最近在读蒋方舟《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文中写到:“乡村所谓的本真,质朴,不过是人们在城市碰壁后的一种心灵寄托,当人们身处其中时,却也会被乡村的鄙陋所震慑,宁愿在钢筋水泥窄缝中呼噜吸自由,最起码比乡野的闭塞来得真实一些。”文字犀利,的确说出来一些本质。有人说离开故乡越久远越思念,其实只不过是对美好童年的回忆罢了。</p> <p>古朴的门楼,漂亮的花园,主人的座驾,画面很美好。</p> <p>昨日暴雨,今天放晴,终南山下这座古寺尤为亮眼。</p> <p>弥陀寺创建于隋朝,盛于唐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五台乡境内。独居山麓,风景优美。後历经兵火祸乱,屡经修复。</p> <p>佛寺本是参禅布道传播佛法的地方,是僧人们学习的场所。后来变成带着功利心烧香取愿,或者更恶劣变成骗人钱财的地方,因为寺庙是国家纪检难以监督之地。不喜欢闹腾的寺庙,喜欢这个清净的寺庙,烟火细水长流的感觉……</p> <p>一地青草不由想起朱自清的《绿》,绿得沁人心脾。</p> <p>这棵七叶树已经310年了,我数了数叶子,真是七片。</p> <p>寺庙内有二株古玉兰树,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一为白玉兰,一为二乔玉兰,遗憾没有机缘看见它盛花的模样。</p> <p>寺庙里随处可见的对联,言简意赅,禅意浓浓,字体简洁。</p> <p>这一树青苔更衬托出几分幽静。</p> <p>拐角的花盆也透着文化韵味。</p> <p>走遍寺庙,没遇见一个人,只看到这只悠闲的猫,不知僧人哪里去了?</p> <p>向西远看,青山为障。</p> <p>站在藏经楼上向北远眺,摩天高楼和西安电视塔清晰可见,遗憾手机档次太低拍不清远处。神禾塬像界碑,隔开了城市的繁华和终南山北麓的幽静。也如同古人眼里的“出世”和“入世”。</p> <p>城市也好,乡村也罢;出世也好,入世也罢,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来这个寺庙了,也许是人气低,资金不到位,如果再打理得精致一些,这个寺庙肯定更完美。</p> <p>路过村卫生队,很多打吊瓶的村民成为独特的风景。</p> <p>这伙计更是特别,坐在马路边,吊针挂树上。</p> <p>村子里很特别的围墙,几块石子和几片瓦片,简单构图后垒起来,古朴不失雅致的韵味。</p> <p>关中民俗馆门口这条浓阴大道炎炎烈日走着很舒服。</p> <p>看到这副对联有点共鸣,年轻时候总是向往诗和远方,而今一切都回归本心方寸间,脚踏实地,更在意眼前,更在意和谁在一起。18年前离开故乡,归来看人、看事、看物与年少时代已经大相径庭。</p> <p>云散长空雨过,风吹终南碧洗。</p> <p>手机没电了,无法扫行程码,又没带身份证,被司机无情地拒载了,不得不创举一次,走回家。</p> <p>观云</p> <p>赏花</p> <p>累了休息一会</p> <p>好在有平时徒步的基本功,大约18公里走了4个小时,走走停停,抬头观云,举目赏花,无论走多远回头看秦岭依然屹立,形成错觉:总觉得没走多远,却分明看到神禾塬上的高楼越来越近。环山路和常宁宫大桥两段路的暴晒必将记忆深刻。绝境逢生,感谢讲原则的司机,让我在绝境中有了一次别样的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