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华五千年文明应该是每一个国人内心的民族情怀,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是永续繁衍的血脉,是绵延不绝的“根”与“魂”。</p> <p>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都在中原。今夏我们开启了文化之旅,去寻根溯源。跟随考古专家的步伐,拂去历史的尘埃,走进中原,去寻找我们的根。来一个有故事的旅行</p> <p>从南京出发,途经亳州在希尔顿酒店打尖住店,感觉在疫情期间这个全国著名的药都居然没有一人带口罩,酒店也不检查健康码,不量体温。难道病毒害怕药都吗?😂</p> <p>午饭后,先到四A级景区花戏楼看看</p> <p>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由于戏楼砖雕、木雕彩绘地方是以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那时亳州为国内中药材重要的集散中心,所以非常热闹</p> <p>花戏楼有三绝,第一绝就是大门前这两根铁旗杆,每根重15吨,高16米多,旗杆分5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等图案,每根杆上还悬挂有24只玲珑的铁风铃,每当有风吹过,便会发出悦耳的叮咚声。</p> <p>第二绝是这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山门,它的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在不足10厘米厚的水磨砖雕上共刻有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楼,台,殿,阁多处,在这里造就了16幅人物故事,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精髓.是佛,是道,是儒。几乎无所不容,方寸之地展现了大千世界</p> <p>第三绝是木雕,共雕有三国戏文18出,人物数百,神态各异。舞台中间雕刻是《长坂坡》赵子龙救阿斗的英雄故事</p> <p>这座戏楼建成于清康熙15年,晚于山门砖雕20年。戏台坐南朝北、面对大殿,东西看楼和天井院是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看戏的地方,舞台上雕刻有18出三国戏文,美轮美奂,十分壮观。</p> <p>朱公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是为纪念康熙年间知州朱之琏的德政而修建的生祠,他勤政爱民,深受老百姓的爱戴</p> <p>岳飞庙,是祭祀爱国名将岳飞的庙祠,因岳飞死后被追封为鄂王、谥号武穆而得名。亳州因崇敬岳飞的民族气节,建庙以祭祀</p> <p>参观完花戏楼后去亳州老街看看</p> <p>里面最著名的是南京巷钱币博物馆,居说也是四A景区(安徽除了五A估计全是四A景区)😂</p> <p>这是延安解放区的货币,我们从来没看过</p> <p>里面没啥东东,真心搞不清怎么评上四A级的</p> <p>这些钱币过去我们都用过</p> <p>十几分钟我们就出来了</p> <p>本想参观亳州博物馆可是关门维修,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开馆😓</p> <p>曹操是亳州人,去他的博物馆看看。有意思的是博物馆在曹操公园里,还要门票😓</p> <p>地方很小,只用文字介绍了曹操的生平和家庭</p> <p>回酒店休息。第二天一早驱车到河南林州参观殷墟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次日再玩太行山大峡谷(文化旅游2里详细介绍大峡谷)</p> <p>这个巨大的雕塑就是甲骨文“字”</p> <p>中国文字博物馆展示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p> <p>先到中国文字博物馆。馆内共有五个展厅,详细介绍了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p> <p>一片甲骨惊天下。100多年前,清代学者王懿荣在一种被称为“龙骨”的中草药上发现了细小的刻画。这些神秘的符号,被认定就是上古时期的文字——甲骨文,由此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p> <p>研究表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多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p> <p>它和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古印度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又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内阁大库书籍档案合称中国近代学术四大发现</p> <p>从中,我们了解到原来最初的甲骨是用来占卜的,后来也用来记事。文字最初刻在甲骨上,后来刻在青铜器上,再后来人们把文字刻在玉器上,刻在竹简上,后经时代进步,发明绢书、特别是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文字的记录进入新的纪元时代</p> <p>战国时期,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秦始皇以秦篆统一六国文字,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很快篆被隶所取代,后又由隶分变为章草、楷书、行书</p> <p>看看战国时期六国文字的对比</p> <p>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模型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将生命延续至今。</p> <p>从博物馆出来后赶紧驱车去到殷墟。亲眼看看那个商王朝,那个英雄辈出,气势磅礴的时代。早在06年,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3项世界遗产</p> <p>殷墟,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中国商代晚期的古代都城遗址</p> <p>商朝都邑殷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甲骨文证实的中国商代晚期的古代都城遗址。我们先去博物苑看看</p> <p>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有个强大的王朝“商”,建国后曾屡次迁都,公元前1400年迁至殷墟,至纣王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一直以此为都。武王伐纣后这里就成了废墟</p> <p>馆内文物主要青铜器,玉器,甲骨卜辞等。从中可以了解到商朝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信息</p> <p>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p> <p>甲骨文让我们读懂了商王朝的历史,青铜器展示了王朝的礼仪于气魄,而玉器诉说了一个民族审美情趣</p> <p>让我们看看它的碑林吧,正面是甲骨文,背面是翻译过来的汉文,内容都是当时政治,宗教,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p> <p>看着那碑上的甲骨文,心中感慨万千,那古老的文字跃然在碑上,逐渐走向我们,向我们诉说古老的故事。文字是伟大的文化,浓缩的历史,文字是一切的基础。</p> <p>这是殷墟考古学家发掘的马车坑,每坑葬一辆车二匹马🐴还有一个男人。反映了奴隶社会的残酷杀殉制度</p> <p>殷墟王陵规模宏大,配置奢华,随葬品多而精美,陪葬人畜之多,组成了中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多王陵墓葬群,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p> <p>殷墟遗址面积达30平方公里,现存有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后冈遗址、洹北商城遗址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祭祀坑、甲骨窖穴、手工业作坊遗址等,出土了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构成了殷墟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我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p> <p>后司母戊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他的体积是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他的重量是832.84公斤,大约和15个成年人的体重差不多。</p> <p>妇好青铜偶方彝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为商后期的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彝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是殷墟青铜礼器中的精品之作,庄严典重,盖合之后,上部近似一座殿堂的屋顶,排列规整的7个方槽,宛如屋椽,应是模仿当时的大型宫殿建筑。</p> <p>甲骨窖穴坑目前是殷墟甲骨文最大一次发现。这些甲骨文刻辞内容丰富,涉及到殷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甲骨学和商代历史研究极为珍贵的资料</p> <p>坑内全是甲骨文本(估计是赝品)</p> <p>1976年发掘的殷墟妇好墓,是目前所见第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内有殉人16具,殉狗6只,随葬器物1928件。妇好墓宛如一座地下宝藏,向世人展现了殷商时期的王家气派</p> <p>妇好,军事政治家。商王武丁之王后。提及女英雄,我们总会想到花木兰,而没听说过妇好。“不爱红装爱武装”,当妇好手持大钺,临阵对敌的时候肯定威风凛凛。商王武丁和妇好感情深厚,妇好去世之后,武丁为妇好准备了大量的随葬物品。“事死如事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大量随葬品,体现了商王武丁对妇好的深厚感情。其中最重要的司母辛鼎的出土更是彰显了妇好的尊贵地位。</p> <p>有谁认识甲骨文?</p> <p>译文</p> <p>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以青铜礼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钺、刀、镞,工具锛、凿、斧、锯、铲,乐器铙、铃、钲等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p> <p>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国家5A级景区。</p><p>06年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