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石碑

姜振华草根

<p>半截残碑藏玄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姜振华</p><p>在国庆七十华诞寿辰之际,我和师友国家级红色收藏家王文一先生,一道几经周折追踪才在士西村村民李党营家,发现关于土垒(老寨)的一段半截残碑。这是士庄街唯一能证明老寨历史文化的见证。</p><p>由于残碑破损严重,上半截已不知去向。下半部表皮斑驳字迹模糊难以辨认。但经王文一先生的妙手一番辛劳,目睹了他拓片技术工序一丝不苟的精湛:</p><p>只见他先把残碑用清水清洗几次,把拓的文字尽最大限度的剔刷清楚,然后取出专用的宣纸折成与残碑大小一致才小心翼翼的盖上,再把宣纸轻轻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残碑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之后除去蒙上的那层纸,把它轻轻的放在干燥处等湿纸稍干后,再放在残碑上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敷匀在扑子面上扑打几次一次比一次清晰。就出现图案上的奇迹。</p><p>这是一个重修老寨的碑文,始建老寨的石碑据说是寨门楼坍塌埋在废墟里了。至于起始于什么年代创建,众说纷纭,宋,元,明,清年代的各有说法。据考证:明洪武初年,兴屯田之政。当时分军屯民屯两种,凡卫所驻地的村庄,称军屯,军屯者又多称营,例如井营、王营、余营……等72道营盘,主要分布在汝州的东南、宝丰的西南、鲁山的东北、叶县的北部、郏&nbsp;县的南部和汝阳的东北交界地区,涉及村镇280多个。洪寺营/肖营,周营,范营等几处距郏县最近,郏县东郊有四里营,八里营等营盘。鲁,宝,郏几地称营的村庄就有78个。故有72营盘之说。</p><p><br></p><p>&nbsp; &nbsp;&nbsp; &nbsp;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专横,将其诸子分封各地为王。但“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食禄而不治事。”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封第25子为伊王,岁禄两千石。高皇御左顺门谕指挥葛川先于河南五百里内屯种多种小麦,以便家口就食。葛川遂奉命于汝州、襄城、鲁山、郏、叶等处屯种,设百户20&nbsp;典,置仪卫司6所。嘉靖已未(1559)在长营所立碑记撰称:“其旧培楼乃伊厉王听政楼也”。即行营屯管厅之所,汝州设卫即始于此。</p><p>&nbsp;而老寨居于他们之前,据说是由姜,冯,宁,赵四金兰弟兄向朝廷主动请缨率先来这里扎寨首创屯田,从而辐射周围的周营,肖营,洪寺营等村落建立营盘。</p><p>从半截残碑的拓片上只能知道上面的大概意思是:“嘉庆五年六月下旬之三日,由于教匪猖獗,庄稼尽毁于田禾中,艰苦难言。既而群贼伏诛后,居民逃归。因共议保命之策,乃捐。离村里许,汝(汝河)滶(石河)交流之际为筑寨焉。周围百有余丈,又环寨凿渠,以通二水。于辛酉(1801年)阅两寒一暑而功乃竣。因记之以传后人使知是举也。自创建起有圮(塌坏,倒塌)即补。久远勿坏,吾侪(辈)可恃以无恐也。儒学 ——生员(官办学校的学生,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张逢甲撰文并刻碑。下面的是捐地和捐钱的姓名和数目已经模糊不清了。</p><p>碑文上所指的教匪是什么意思呢?根据碑文的年代是嘉庆五年六月下旬三日,应该是1800年6月23日。</p><p>据记载:“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乱军首领冉天元又联合各路义军抢渡嘉陵江,于蓬溪再败清军,斩总兵朱射斗。不久,集兵江油,以伏击再败清军。后因地主团练增援,冉天元被俘杀,余部万余人南下川西腹地,成都戒严&nbsp;[1]&nbsp;&nbsp;。嘉庆五年(1800年)三月以前,教乱军处于发展、壮大阶段。教乱军因得到各地人民的支持,所到之处,有群众提供屋舍给他们居住藏匿,有衣食、火药来不断接济他们,有骡马和草料以备他们随时使用,且有各地教徒为乱军作为向导,多次重创清军。嘉庆五年(1800年)四月四川江油马蹄冈战役以后,起义始转入低潮。</p><p>&nbsp;</p><p>嘉庆五年(1800年),清廷提出“随剿随抚,但治从逆,不治从教,剿抚并施”的策略,将参与谋反之“乱民”与习教之“教民”区分开来处置,收效甚好。同时清廷又拿出一套实事求是的招抚措施,“其绥靖之法有三,或清查叛产,或量给流亡绝产,或于南山老林垦荒”,在垦荒地区,嘉庆帝还增设提督、总兵加强军事统治。为加快平定白莲教乱的进程,嘉庆帝提出“不论教不教,但论匪不匪”的观点。嘉庆五年(1800年)七月,因勒保在川经略半载无功,嘉庆帝又以额勒登保为经略大臣,对白莲教采取“迎截夹击”的战略,效果显著,川楚白莲教陷入困境。</p><p>此后,清廷用分而治之的办法瓦解了教乱军。嘉庆六年(1801年),清廷颁布《御制邪教说》,强调将参与造反的“首逆”与受愚弄胁迫的“附众”区别对待,一些教徒或临阵投降,或因朝廷招抚策略的推行而归顺,这些措施加快了平定川楚教乱的进程。&nbsp;[9]&nbsp;</p><p>白莲教乱人数从十几万减至几万人,许多重要将领相继牺牲。清政府的“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之策,已逐渐推广并发挥作用。通过筑寨堡、并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又训练丁壮,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了教乱军同人民间的联系,使之无法得到粮草与兵源的补充,力量日渐枯竭。”</p><p>《四川通志》卷八说:嘉庆五年七月“河南巡抚马慧裕剿宝丰,郏县新起贼匪,……贼匪刘之协勾结,之协于叶县盘获,解京伏诛。</p><p>《青史稿》</p><p>《青史稿》卷三五七吴熊光也说:嘉庆五年”七月,歼宝丰,郏县溃匪于彭山,教首刘之协遁叶县。  </p><p>查1996年版的郏县志上记载:</p><p>一:六月24日:白莲教总教首刘之协与姬三,姬四,马得良等在郏,宝丰间起义,郏从者数万人。官府调大军镇压,七月七日被围于宝丰翟集寨,寨破,教民被俘者四百余人。死亡数千人。</p><p>二:白莲教在郏县</p><p>清嘉庆五年(1800年),白莲教教首刘之协(安徽太和人)到郏、宝,叶以传教为掩护,发动起义,郏人姬三、姬四、马得良等数万人响应,六月二十四日晨在香山仓促起义,二十五日,知县毛师沆、监生郭久醇率数百名乡勇与教民战于汝河北。二十六日,又战于石桥店东,乡勇死80余人,七月二日,河南布政使马慧裕带清兵及乡勇4000余前来镇压。七日黎明,将教民包围于宝丰翟集,交战后,教民400余人被俘,数千人阵亡。刘之协逃到叶县被捕,解北京遇害。</p><p>&nbsp;</p><p>听郏县研究三苏的学者,专家,教授于一身的刘继增先生讲:白莲教头目姬三,姬四藏匿于郏县堂街镇的三教堂(据《郏县地名志》载:隋朝建崇善寺,寺中供奉儒教孔子、道教李耳、佛教释迦牟尼。“三教堂”位于堂街镇村北,“三教堂”前面的东西大街称之为“堂前街”,后逐渐演变,自民国中期称为堂街。)的据点内。在此被俘,押往京城伏诛。</p><p>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白莲教也和历史上众多的农民起义一样,都是因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致使民不聊生,无奈,底层民众只能靠自己来推翻这个统治者。而历代封建朝廷都视农民起义为洪水猛兽极力镇压。试想,如果统治者都勤政为民,清正廉明,人民安居乐业。那么天下不就太平无事了吗?还能有什么反抗起义吗?</p><p>&nbsp;</p><p>据士西村第一村民组,八十多岁的村民姜喜存老人回忆:士庄街老寨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是姜,赵,冯,宁四姓氏金兰弟兄在石河与汝河交汇处的岸边姜石棚基上修建土寨,寨子西墙垂直于石河东岸上,北墙垂直于汝河南岸上。南寨墙东墙不临河,打寨时又开挖了护寨河,从西引石河水入护寨壕东流绕东寨壕注入汝河。寨呈方形,墙高二丈多,寨顶上隔一段留一个垛口,寨墙下厚丈余,上宽垛下2.5尺可以走人。寨墙上种满了圪针酸枣、灌木荆棘。寨周围长200多丈,只留一道东寨门有寨门楼,门前设有吊桥,寨门上方刻有“保安寨”三字的红石匾额, 二扇铁括木寨门有三寸多厚。寨门两边架有土炮榆木喷,每隔几丈配有牛蹄炮,土枪,火铳,大刀,梭镖齐全,远轰,中防,近搏无懈可击。此寨四面环水,墙高壕深,寨门前又有吊桥控制,四兄弟综合实战经验把防御阵地做得独具特色,把唯一的进出口东寨门地势下挖成凹形,向东漫坡延伸里许至地平线。远看只见顶层寨门楼,近看之层寨门楼高数丈,一层是兵器库,二层住乡勇巡防,三层敬关公。一层,二层中间是中程火炮牛蹄炮炮眼,两边两个抬枪枪孔。三层门楼上下一致,顶层有脊兽翘角。当匪徒冲近坡顶有榆木喷远程轰炸,至半坡中用牛蹄炮中距驱射,至寨濠吊桥边就用抬枪击毙,贴身肉搏用梭镖大刀砍杀!水阻,墙防,枪刺,炮打相得益彰万无一失,确实是躲匪防盗的好地方。固若金汤名副其实。</p><p>&nbsp;</p><p>姜喜存老人说“碑文上说的没错,打他记事起由于兵焚匪祸,士庄街所有人家都把贵重东西搬到老寨里保安避险,白天回到村里干活。那时,一到夜里土匪们就如老鼠般的夜聚明散。绑票,抢掠,治业(暗杀)灾难随时都会降临,老百姓屋里就是一把粮食也叫他们搜掠一空,家畜牲口就更不能幸免。所以,不论是本村的还是四乡八庄的亲戚们都来老寨避难。</p><p>寨上乡丁日夜轮流值班看守巡逻,非常安全万无一失。且只有东边一道寨门吊桥把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四方的土贼把老寨看成是一块咬嘴的肥肉,垂诞三尺却无从下口。一次有伙红胡子悍莽们不知榆木喷的神威,率领众喽啰从汝河北岸的吴家渡河来攻打老寨,上岸距老寨寨门约有里把地,寨首命令炮手开炮。这个炮手是刚来的新手,不知道平时榆木喷里早已经装好了火药铁器,就又装填了一次,结果威力无法估量。炮手把火药引线点着,对准匪群打过去,只听一片哭爹喊娘的惨叫声,一个丈余宽的人墙胡同出现在前来助战的乡亲们眼前。侥幸活着的悍匪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阵势,都抱头仓皇逃命。从此,再也没有什么人敢来冒犯榆木喷神炮的威严了。老寨上的榆木喷只放那一次就威震匪胆永保安宁,因此保安寨扬名雄震一方。</p><p>&nbsp;</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