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工兵血脉传奇8——马兰花开四月天

大胖子

<h1>致工程兵战友</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一生紧随毛泽东 马兰花开四月天</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除了4月14日生日以外,还有一个4月24日的军旅生日。为什么选择在这一天咧,其实还有许多小秘密,在陈士榘的记忆中,4月24日有特别的意义。</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4月24日,陈士榘率队进驻南京“总统府”,战友们为他庆贺40岁生日。</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个地方叫马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一年春夏,戈壁滩上马兰花盛开,第一代的马兰人,留下了马兰谣: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蕴钰司令员、张志善副司令员、苏润海工程处长,就将这里的特别营区定名马兰。</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一生紧随毛泽东,马兰花开四月天</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去世后,他的骨灰除了安放北京,老家荆门以外,儿女们还遵从陈士榘生前的遗愿,送回了井冈山革命圣地和马兰核试验基地,他的忠魂和他无比眷恋的井冈山和马兰这片热土永远在一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作出批示</span></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作出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span></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中央成立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保证在两年内实现原子弹爆炸的目标。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专委会主要成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恩来、贺龙、聂荣臻在听张爱萍汇报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的情况</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国成立不久,1956年,周恩来主持会议,请钱学森谈谈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和设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问钱学森:发展两弹,工程兵能做些什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钱学森坚定地说:搞两弹离不开工程兵,有大量的工作要做。</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研制导弹、原子弹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人民开始了关乎整个民族地位和国家命运的决战。</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国防尖端事业</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万大军奔赴大西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承担靶场建设任务的特殊部队,为特种工程指挥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导弹、原子弹、氢弹早日爆炸成功,陈士榘从基地勘察定点到带队投入施工,从导弹上天到原子弹爆炸成功,无数次出入大漠死海,踏遍戈壁荒滩,终于带领建设者们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建设起我国尖端国防工程——“两弹”基地。</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首期工程建设</h1><h1><b>陈士榘说:我们的工程建设没有问题。</b></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酒泉——东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历史贡献】</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11月5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第一个导弹发射成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4月24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升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马兰——罗布泊</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历史贡献】</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10月16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7年6月17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至1996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进行过45次核试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晏——金银滩</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历史贡献】</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10月16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爆炸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研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10月27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首次两弹结合成功核弹头在这里研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7年6月17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爆炸成功的第一颗氢弹也在这里研制</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中国第一个导弹发射成功</h1><h1>——1960年11月5日</h1><h1>中国第一个导弹发射成功</h1><p class="ql-block"><br></p> <h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h1><h1>——1964年10月16日<br>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h1> <h1>▲中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h1><h1>——1966年10月27日<br>中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h1> <h1>▲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升空</h1><h1>——1970年4月24日<br>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升空</h1> <h1>▲热烈欢呼人造卫星发射成功</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建124团构筑爆心地基</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在马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1月,7169部队撤到河南洛阳地区进行整编,继续实施西北原子弹相关工程建设。</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4月,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将工程兵建筑第103团、109团和123团调往新疆,与先期到达施工124团进行汇合,配属有汽车36团和第712野战医院,开始建设马兰基地。此时工程兵建筑第101团、125团,奉命到达青海也执行施工任务,1962年10月,调归工程兵建筑54师。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地地导弹发射试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11月6日,聂荣臻(右八)、张爱萍(右六)、钱学森(右五)、陈士榘(右九)等人在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场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与工程技术人员合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前排右二)担任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时与工程技术人员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人民日报号外</h1><h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h1><div><br></div><h1>关于原子弹,毛泽东曾说:</h1><h1>——没有原子弹这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br>——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h1> <h1>▲罗布泊</h1><h1>罗布泊是共和国的新生土地</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在北京接见陈士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紧紧握住陈士榘的手,笑着说道:祝贺你们,你们(工程兵)做窝,他们(国防科委)下蛋,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b>——家乡人民说:</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b>陈做窝,张下蛋,爆炸一颗原子弹。</b></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陈士榘回马兰</h1><h1>马兰烈士陵园的陈士榘将军之墓</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1909-1995)</span></h1><h1><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在1949年4月24日这一天,陈士榘率部进入总统府,他的战友们用这次历史性胜利日为他庆贺40岁生日,让陈士榘将军终生难忘,此后他特意选择在每年的这一天来过生日。</b></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在淮海战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在长江以北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国共北平和谈宣告破裂。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敌人。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八兵团向长江挺进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渡江战役即将打响,第八兵团向长江挺进。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占领南京“总统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占领南京“总统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华东野战军(三野)记者邹建东</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4月24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南京“总统府”。</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h1><h1>▲人民解放军冲入总统府</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南京城解放天翻地覆】</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b></h1><h1><b style="font-size:22px;">南京城解放天翻地覆</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4月24日,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令下,陈士榘率领第八兵团接收南京,曾经的中华民国总统府上空,一面红旗高高飘扬,目睹这一切的陈士榘心中无限感慨,中国革命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他所热爱的祖国终于又到了人民手中,一个全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在北平阅南京解放的捷报,遥望南天,百感交集,欣然命笔,完成《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下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4月,陈士榘作品《天翻地覆三年间:解放战争回忆录》完稿, 1995年11月出版。陈士榘写了开头语(1994年4月于北京),可能是4月24日写的吧,特别交代:“有兴趣的读者会从本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以及某些意想不到的真实答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还写了编后语(1995年6月6日),对求实存真、符合当年的历史真实的写作精神作了说明,对主笔刘恩营等协助人员表示谢意。这本书还得到康矛召、王德、石一宸、杨斯德等老同志的审改,内容十分详细具体,是军旅作品的力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书中附“陈士榘在华东野战军”介绍,1973年春,陈士榘担任军委常委、军委办公会议成员时,毛主席接见了他,还旧事重提,亲切而又风趣地说:“陈士榘,你的风头已经出够了!华东战场上的几个大仗,打得不错。”这显然是指陈士榘在华野指挥或参与指挥的一些大仗和胜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事隔几十年了,毛主席老人家还念念不忘陈士榘在解放战争中的战功。毛泽东很少当面夸谁的仗打得好,这对陈士榘来说是少有的殊荣。这也是陈士榘将军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坚持完成解放战争回忆录的重要缘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本书1994年完稿时,陈士榘已85岁高龄了,这段时间都他都在病床上,写完开头语到完成编后语,间隔了400多天,这时陈士榘离去世仅有1个半月,可见工作之艰难。这本书1995年11月出版发行,陈士榘已经去世百多天了,算是献出毕生心血的遗作吧,也不辜负毛泽东对自己的高度评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京城解放天翻地覆,国民党守军已经溃败而逃,而率先攻进南京的部队,正是陈士榘担任司令员的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35军(经整编和鲁中南纵队合并),勇士们高举红旗,直下伪总统府,把革命的红旗牢牢插在总统府门楼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明:4月23日,104师312团率先进入总统府,那张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门升起红旗的照片,实际上是几天之后,白天补拍的一张纪念性照片。)</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div><h1>1949年4月24日上午,陈毅给毛泽东打来电话,报告说我人民解放军已经进驻南京“总统府”。</h1><div><br></div><h1><span style="font-size:22px;"><b>陈士榘兼任南京警备区司令员,率部进驻总统府后,战友们用4月24日这个历史性胜利日,为他庆贺40岁生日,这让陈士榘将军终生难忘。</b></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送亲人过大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送亲人过大江》1949年4月22日</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当年的小姑娘</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到50年后,人们才知道照片里的“背影姑娘”原来名叫颜红英,而这一年她19岁。</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万雄师过大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万雄狮过大江》</span></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突击队员跃出船头登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野战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野指战员通过群众搭起“横渡长江胜利门”。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渡江战役中追击国民党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渡江战役中,追击国民党军的解放军战士不顾敌人留下的大批炮车与辎重,继续前进去消灭敌有生力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军坦克部队进入南京大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军坦克部队在群众欢迎热潮中进入南京大街。</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进入南京的第三野战军<div>进入南京的第三野战军,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br></div></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将军巡视起义海军第二舰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海防第二舰队舰艇25艘、官兵1271,于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八兵团兼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员陈士榘,巡视起义海军第二舰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和林遵视察起义的永绥舰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林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1930 年到英国学习海军。1945年收复南沙和西沙群岛。1948年为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1949年5月,林遵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统府门口热闹非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京解放后,市民们相继来到总统府门口观看,热闹非凡,以往的春节也都没有这么欢乐。</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京解放的捷报</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4月24日上午,陈毅给毛泽东打来电话,报告说我人民解放军已经进驻南京“总统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收到这个捷报,一夜未眠的毛泽东睡意全无,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历经艰苦鏖战,现如今蒋介石的老巢已经被我攻占,国民党反动派的日子已经不多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巨大的好消息让毛泽东不由得诗兴大发。他慢慢走出房间,沐浴着和暖的阳光,在院子里慢慢地踱来踱去,嘴里也不断吟诵着即兴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在这时,秘书兴冲冲地走来,递给他一张刚刚出版的《人民日报》号外,说是南京解放的捷报。毛泽东接过报纸,坐在六角红亭边的一把椅子上,从头到尾认真阅读起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碰巧的是,摄影记者徐肖冰也在现场。当毛泽东坐下来聚精会神地读报纸的时候,这是一个绝佳的拍摄机会,于是,拍下了毛泽东阅读报纸的镜头。</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手书自作词</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欣然命笔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b>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b>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b></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6月15日,在新政协筹备会上,毛泽东与各位代表合影后,坐在凳子上吸烟休息。 (摄影 孟昭瑞)</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夺取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并进军华南、西南,以摧枯拉朽之势,完成了大陆及部分岛屿的解放,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此彻底掌握在人民的手中。</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诞辰110周年纪念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4月24日,特意选择陈士榘军旅生日这一天,北京举行了开国上将陈士榘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有300多位代表相聚在一堂,共同纪念为新中国成立和国防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开国上将陈士榘将军。</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诞辰110周年纪念会</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和陈士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2月毛主席与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b>——家乡人民说:</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b>这是毛主席给陈士榘的护身符。</b></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4月,代表作品《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陈士榘回忆毛泽东》完稿,1993年国庆出版发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翻地覆三年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4月,代表作品《天翻地覆三年间:解放战争回忆录》完稿,1995年出版发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陈士榘将军军旅生日】</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b></h1><h1><b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将军军旅生日</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陈士榘的记忆中,4月24日有特别的意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说一生干了两件大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是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打败了蒋家王朝、解放了全中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是领导建设两弹基地、两弹一星立大功、中国人说话算数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一生紧随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国防工程的奠基人,晚年又将亲历的奋斗历程编著成书,了却一桩心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4月,代表作品《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陈士榘回忆毛泽东》完稿,1993年国庆出版发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4月,代表作品《天翻地覆三年间:解放战争回忆录》完稿,1995年出版发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两部书都赶在4月完稿,这个4月可是陈士榘过生日月份,具体是哪一个生日,陈士榘没有特意具体注明,也许是4月24日这一天吧。</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这一天——4月24日</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井冈山会师红旗飘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京城解放天翻地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程兵蓝盔维和出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航天日中国成就梦想</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这一天——4月24日</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成为陈士榘将军的军旅生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天太为奇特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钢铁意志和革命精神的象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天太有意义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激励后人奋发向上无穷力量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司令这个具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军旅生日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程兵战士很容易就记住了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多少年过去了,这一天还在延续传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画传)作者王晓建,2010年出版发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眷恋的井冈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3月18日,余访将军于广州总医院,言及上井冈山,将军将其参加者分为四批:其一为毛泽东领导之三湾改编队伍;其二为朱德、陈毅南昌起义队伍;其三彭德怀、滕代远之平江起义队伍;其四为当地“山大王”王佐、袁文才所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将军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后随毛泽东上井冈山,故自称为:正宗井冈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1970年陈士榘回井冈山</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与部分同志合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6年毛泽东与井冈山斗争部分同志合影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六為毛泽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左起:罗荣桓,谭希林,陈光,杨立三,陈士榘,宋裕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亲自主持入党仪式</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10月15日,是陈士榘永难忘怀的一个日子,起义部队在湖南酃县(现为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堂,秘密举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红军三湾改编后,部队第一次发展新党员,也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亲自主持的入党仪式,陈士榘、赖毅、李恒、欧阳健、鄢辉和刘炎等6名士兵宣誓入党,成了首批战士中的共产党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此,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诞生了。</span></h1><h1>(除陈士榘上将,赖毅中将外,3人牺牲1人失踪)</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水口连队建党后,工农革命军的各个连队逐步建立了党的支部,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党指挥枪”,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后来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水口连队建党是真正把“支部建在连上”付诸实践的开端。</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对日作战负伤后,在延安医院养伤期间,毛主席曾派江青携亲笔信去慰问</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1年,八路军115师领导在山东合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起,陈士榘、陈光、彭畏三、罗荣桓</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八路军第115师陈士榘</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4月14日:最后的生日——白开水】</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4月14日</b></h1><h1><b style="font-size:22px;">最后的生日——白开水</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陈士榘86岁。几次复发心肌梗塞,身上已经出现浮肿。生日前夕,大家预感到,这也许将是将军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单位部门要给他祝寿,被断然拒绝,工作人员解释也没用。陈士榘说:共产党人为官就要像水一样清白!遵照将军的意愿,在4月14日生日这一天,将一坛清水放在客厅中间。来客中不管是钟期光、杨得志、王平等这样的开国上将,还是老部下、时为军委副主席的张震、迟浩田上将,都在一坛清水旁以水代酒,共叙战友情谊。就这样,陈士榘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度过了他最后的生日,那个夜晚,一坛清水格外纯粹而澄澈。《经济日报》的记者专门撰写评论文章,誉为“一坛清水祝华诞”。将军最后一个生日,不仅留给他自己一个一生清白,更是留给了子女一个忠告:做人要清白!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7月22日 ,将军走完了坎坷曲折却又波澜壮阔的86年人生,像清水一样清清白白地流走了。陈士渠在弥留之际,问他一辈子最爱的是谁,没想到陈士渠用微弱的声音回答“毛泽东”。走之前,将军对死亡没有恐惧,相反却充满一种期待,说要去向毛主席、朱总司令报到了。遵从将军生前遗愿,他的骨灰送回井冈山安放,让他的忠魂与他无比眷恋的井冈山这片热土和井冈山的人民永远在一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陈士榘在靶场</h1> <h1>▲陈士榘在靶场</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0 年4月14日:潇洒走一回——回马兰】</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2010 年4月14日</b></h1><h1><b style="font-size:22px;">潇洒走一回——回马兰 </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0 年4月14日,位于中国新疆的马兰军事基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到这里,是要完成开国上将陈士榘生前的一个愿望。在亲人们的护送下,陈士榘的骨灰被庄重地安放在了基地的一块草坪内,这一天,正是陈士榘诞辰101 周年的纪念日。5月31日,陈士榘墓碑建好以后,400多名官兵在这里隆重举行陈士榘的骨灰安放仪式,烈士陵园气氛肃穆庄严。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惊天动地核事业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陈士榘又回到了生前最为惦念的地方,在马兰这里,他将和曾经并肩奋斗的战友们,还有他们共同书写的那段传奇,紧紧相伴、直到永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4月,中央决定导弹发射试验基地、核试验基地、核弹生产储存基地均由工程兵来负责建设,陈士榘除担任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外,还是特种工程的勘察设计组长,率30多人来到祖国的大西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夏,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上指出:没有原子弹这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我们就搞一点原子弹和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9年初,陈士榘和万毅、孙继先三将军再次到罗布泊勘察,建议核试验场地定在罗布泊西北地区。随之,一万人的施工队伍开进了罗布泊,先后有十万人在这里战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9年6月13日,总参谋部正式通知:原子靶场改称核试验基地,这一天,就是马兰基地成立的日子,从此马兰花开铸英魂,成就惊世界,忠骨埋黄沙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爆炸成功,陈士榘才回到北京。1965年元旦之夜,毛泽东主席拉着陈士榘,指着张爱萍笑着说: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5月,中央军委根据贺龙元帅的提议,组成30多位将军见学团,前往核试验基地和导弹试验基地参观见学。宋时轮、陈士榘、张震、张爱萍“华野四参座”又相聚一起,在两个张副总长(张宗逊、张爱萍)、三个张司令(基地司令员张蕴玉,副司令员张志善、张英)安排下,完全改变了以往军事学习枯燥无味的沉闷气氛。见学团的将军们,跑遍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效应物布放场区,还参观了此前第一次和第二次核试验的遗址,并同长期在场区内工作的同志,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同年5月9日,第三次核试验开始了,尽管见学团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但观看核弹这种毁灭性武器的爆炸,却都是第一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爱萍将军下达了命令,只见闪光、火球、热浪、蘑菇云,空投核爆炸试验成功了,这是中国第一次推进裂变试验弹,爆炸当量20-30万吨。爆后不到两小时,见学团即被允许进入了爆心地区。张爱萍总指挥即席说道: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们已经掌握了制造氢弹的技术,我们将很快进行氢弹爆炸试验。全场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接着,在庆祝宴会上,张宗逊、宋时轮、陈士榘、张震、王恩茂等在第一桌就坐。张爱萍起立致词,杯中酒一饮而尽,接着张宗逊致词,掌声、碰杯声、欢笑声,紧紧融合在一起。席间的话题被带回到了对华东战场的回顾,华野四参座和他们的部将,平均每人喝了半瓶多茅台,却无一人表现出醉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滴,从淮海战役到两弹基地建设,现在又亲眼观看了核爆炸,将军们酒越喝越有味,话越说越兴奋。1966年这次将军见学团在马兰,不准带随员的30多位老红军在一起,正好尽情地逗乐取笑,看着他们如此亲昵,豪情满怀,人们既好奇又敬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马兰,从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到1996年中国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进行的最后一次核试验,3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进行了42次核试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争得了地位,更激起了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的自尊与骄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2年,国际空间年,立了功陈士榘和出了名张爱萍,在首日封合签了自己的名字,实属罕见,当年做窝(建基地)的、下蛋(两弹试验)的两位上将“你们都立了大功”,所以也并不奇怪。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长眠在这里的人们,为中国核基地、核试验的奋斗者,你们永垂不朽!</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2年,国际空间年,陈士榘和张爱萍,在首日封合签了自己的名字,实属罕见。</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陈士榘逝世</h1> <h1>▲陈士榘回马兰</h1> <h1>▲陈士榘墓碑</h1> <h1>▲毛泽东和陈士榘</h1> <h1>▲陈士榘在工程兵大院</h1><h1>1967年工程兵领导机关矗立的毛泽东雕像</h1><p class="ql-block"><br></p> <h1>▲陈士榘遗物(长孙保存)</h1> <h1><b>▲一生紧随毛泽东</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井冈山会师红旗飘飘】</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b></h1><h1><b style="font-size:22px;">井冈山会师红旗飘飘</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8年4月24日(部分人回忆是4月28日),毛泽东秋收起义军和朱德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宁冈砻市)胜利会师,陈士榘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所在的警卫团编为秋收起义第一师第一团。秋收起义部队合攻长沙遭受严重挫折,师部及第一团等余部退守在浏阳文家市会合,毛泽东脱险后赶来,见到第一师第一团的第一个兵,碰巧就是陈士榘,他在村头当值班星。随后,陈士榘就跟随毛泽东将红旗插上了井冈山。井冈山胜利会师后,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兼任第11师的师长,原定师长张子清受伤兼任第11师第31团的团长,这样,11师第31团的陈士榘,就成为毛泽东师长部下的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红四军成立大会上,毛泽东挎上匣子枪,让陈士榘记忆深刻。陈士榘追随毛泽东上井冈山,一生清白干革命,他晚年对孩子们说,解放前他家有兄妹十个,只有他一人参加革命,上了井冈山。陈士榘说自己很幸运,能投身中国革命事业,跟着共产党,跟着毛泽东,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生。井冈山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毛泽东对井冈山情有独钟,曾专门为其创作三首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8年7月中旬,当红军主力去湘南的时候,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趁虚而入发动 “会剿”。毛泽东指挥第3l团、永新赤卫队、暴动队,以四方游击的方式,不分昼夜地袭扰敌人,将敌军11个团围困在永新城及其附近地区15公里内达25天之久,有力地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同年8月下旬,红四军31团在团长朱云卿与党代表何挺颖指挥下,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险抵抗,击退了湘赣敌军四个团的轮番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陈士榘作为第3l团战士,亲历了最初的战斗考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8年9月5日前后,朱云卿团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泽东汇报后,毛泽东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自豪的写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7月,关于这首词的手迹,郭沫若回信井冈山管理局:“蒙主席写就,并摄影寄上”。毛泽东满足了井冈山同志的愿望,重新书写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由于郭沫若当年的鼎力相助,我们今天才有幸欣赏毛泽东那独特的书法艺术,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受伟人的风范。毛泽东对井冈山一直念念不舍,早就想重上井冈山,但因日理万机,一直无法成行。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泽东特意沿当年秋收起义之路,重上井冈山,实现了千里来寻故地的心愿。在井冈山逗留期间,毛泽东的情绪非常好 ,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以忆往昔、抒豪情的海阔心胸、浩然情愫,填写了两首词作,分别是《念奴娇•井冈山》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所有活动都同意拍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井冈山的独特情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对于井冈山的眷念,愈到晚年愈是魂牵梦绕。在这之后“文革”中,毛泽东多次在公开场合对陈士榘说:“我们还是一个山头哩,都是井冈山的么!”当时在困境中的陈士榘受到毛泽东的特殊方式保护,因为“井冈山的人不多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士榘曾经四次重返井冈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6月26日,陈士榘在《回井冈山》这首诗中写道:“革命圣地,井冈巍峨。今日重登,激动魂魄。火把犹燃在林间,枪声仍响在深壑。似吸当年汗气,犹听一路战歌。青春回转,白首忘却。看山花分外鲜艳,望红日更加磅礴。指峰岳体势,越发波澜壮阔。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起自井冈山星火,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连接这丰碑一座。团结奋斗,致力振兴,识途老马,愈思拼搏。”这是陈士榘75岁的时候,在井冈山写下了感怀诗句,以表达他对井冈山的感情,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他革命生涯的无比自豪之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井冈山,还留下了陈士榘一块碑文《井冈重游,旧貌新颜。地利人和,气象万千。——甲子仲夏 陈士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9月9日,陈士榘将军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自己领导建设的两弹基地里,参观了尖兵一号甲卫星发射的情况。这次发射是我国第一代返回式一号甲卫星(FSW-1A),卫星运行8天后于9月13日安全返回,实现了航天测绘零的突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卫星发射升空的这一天,对于陈士榘来说太有意义了,这一天,正好是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60周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一生紧跟毛泽东,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毛泽东入住北京中南海,是1949年9月9日。这一天实际上也没有记载,根据比较权威的《毛泽东年谱》,至少可以肯定是,是在6 月15 日至9 月21 日之间,为召开新政协会议,毛泽东开始入住中南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在这段时间内选定了一天,9月9日,毛泽东入住中南海。当然有各种理由,大都认为就在这一天,毛泽东在百忙中审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而这个纲领实际上便是当时的“临时宪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被安排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从此,毛泽东在这里长住27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主席到底是哪一天到中南海去住的,并不重要,人们只是为了表达心中思念的美好说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除了井冈山,还有南京城,陈士榘不会忘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率部到南京,当红旗插上南京总统府,意味着蒋家王朝的的彻底垮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样在南京,1945年9月9日9时,这是蒋介石亲自定的时间,举行了日军中国战区受降大典,代表着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获得了彻底胜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9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神奇了,井冈山、中南海,南京城,卫星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工兵世家出来的将军,率领工程兵完成两弹基地建设,现在又发展成为卫星发射中心。陈士榘将军不禁感慨万千,随即作诗一首《忆当年》,这首诗中写道:战士壮怀凌云志,热血尽洒戈壁滩,化作惊雷震环宇,东风常度玉门关。</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4月,也许是4月14日或者是4月24日,陈士榘作品《从井冈山走进中南海:陈士榘回忆毛泽东》完稿(编写于1992年11月20日),由工作人员刘恩营整理并作后言说明,1993年10月1日出版发行,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在书中说:“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无愧于毛泽东所评价的那句话,工程兵为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立了功,立了大功。他们功业将如绵延万里的长城一样,千古长存,永载史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去世后,他的骨灰除了安放北京、荆门以外,儿女们还遵从陈士榘生前的遗愿,送回了井冈山革命圣地和马兰核试验基地,他的忠魂和他无比眷恋的井冈山和马兰这片热土永远在一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陈士榘塑像</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b></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4月24日21时4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1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轨道。自此,《东方红》乐曲从太空响彻全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郑重宣布:“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8年,中国科学院开始代号“581”卫星预研阶段工作。1965年,开始代号“651”卫星总体方案设计。1967年,任务移交新组建的(航天)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孙家栋担任卫星技术总负责人,继续完成正样卫星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要求满足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的技术特点。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倾角68,5度椭圆轨道,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结束了工作寿命。不过,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6月,84岁的陈士榘在“科学与艺术国际研讨会″首日封题词《昔日工程兵战士,今天航天路先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怀惴凌云志的工程兵,相继完成两弹一星基地建设、卫星发射中心建设,成为航天路上名符其实的开路先锋,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做出了基础性贡献。</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昔日工程兵战士,今天航天路先锋</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航天日中国成就梦想】</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b></h1><h1><b style="font-size:22px;">航天日中国成就梦想</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6年,恰逢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从这一年起,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为标志,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中国梦、航天梦》在北京举行,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北航学生戚亚群作为航天老、中、青代表发言,讲述了他们与航天的故事,并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在北京、西安、哈尔滨成功举办了三届主场活动后,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四届“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在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的家乡湖南省举办。202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50年了,第五届“中国航天日”以《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为主题,在国家航天局等网络平台举行。50年前,东方红一号成功飞天,几十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亲眼见证卫星过境。50年后,这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仍在太空飞行,人们在地面上还能看到它。继续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4月24日——这一天,仰望心中的星空,确定梦想的方向,航天梦 、强军梦、中国梦,激励着中华儿女永远向前。</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陈士榘题:工程兵战士</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工程兵蓝盔维和出征】</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4月24日——这一天</b></h1><h1><b style="font-size:22px;">工程兵蓝盔维和出征</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2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由400名工程兵官兵组成的军事工程大队(对外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柬工程兵大队),全部抵达柬埔寨(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4月24日开始转入目的地,执行维和工程任务,开创了我军派遣成建制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先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蓝盔”部队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通俗称谓,联合国规定在执行国际维和任务时,各国的军队身着本国军队的制服,佩戴本国的军衔标志,左臂佩戴本国的国旗,右臂佩戴联合国旗,为了方便识别是维和部队,各国部队均头戴有联合国和英文UN标志的蓝色头盔。中国维和军事工程大队派出单位,最早前身是陆军第65军第195师,在完成酒泉基地建设后,成建制的改为工程兵建筑第52师,最后缩编为总参工程兵工兵第41旅。这是一支具有高度专业能力的野战工兵部队,士兵中有130名技术过硬的骨干和全军的技术能手,所有的干部十分熟悉工程兵爆破、筑城、造桥梁、修路等专业技术,能驾驶、修理多种车辆,完全能适应国外新环境下尤其是在柬埔寨的作业。工程兵成为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而且是4月24日这个特殊日子,难道是个巧合,83岁的陈士榘老司令员可能没有想到,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军旅生日礼物。</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来也巧合,陈士榘父亲是清军第三十一标工兵管带,而陈士榘当年在井冈山是红军的第三十一团,都是“三十一序列”。爷爷推翻了清王朝,父亲(陈士榘)占领了国民党首府。这一家族的革命血脉,不仅是家族的革命传承,更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为了争取独立复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伟大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p>▲陈士榘题:腾飞</p><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忆当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士壮怀凌云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热血尽洒戈壁滩</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化作惊雷震环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风常度玉门关</b></p><p><br></p><p>怀惴凌云志的工程兵,完成两弹一星基地建设,相继建起了酒泉、太原、西昌、文昌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航天路上名符其实的开路先锋。</p></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等合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7169部队党委部分常委以及机关部队同志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弹”基地建设工程,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程兵部队用智慧和血汗浇灌出国防尖端工程,它是工程兵指战员的业绩,也有陈士榘不可磨灭的功劳。</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东风靶场(大胖子)</h1> <h1>▲祁连山下(大胖子)</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井冈山,南京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忘不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方红,航天日,强军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程兵有功劳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士榘的军旅生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年的这一天,工程兵都会纪念的。</span></h1> <h1>大胖子,工程兵108团三连战士<br>1968年入伍,年过七十居北京</h1> <h1>谢谢战友们分享</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