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八角楼

那山那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故乡的八角楼</span></h1><font color="#ed2308"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田凤君</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font><br data-filtered="filtered"> <font color="#ed2308"> 故乡平阳镇值得怀念的事情很多,但最让我魂牵梦萦的是故乡的八角楼。它蕴藏着家乡的历史和我童年的甜蜜及忧伤。 </font><div><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上世纪20年代,牡丹江东部有三大古镇,知一镇、平阳镇和梨树镇。三镇的农民、商人把本地的农产品及山货运出去,然后再把外地盐、布匹、棉花、鞋帽等商品运回来,三镇成了通商的通道和集散地。平阳镇居中,当时称此地为“夹信子”。</span><div><font color="#ed2308"> </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往来商人必经此地。当时,镇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贸易频繁,商企密集,往来于知一镇、梨树镇等地的商人聚集这里,使平阳镇成为这一带商业最繁华之地。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兴起,文化的兴起又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有钱人多了,他们就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陆续有人就提议在镇内建一处文化娱乐场所,由于多方面原因,一直未能实施。</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1918年,有三个热衷于文化娱乐业的开名乡绅倪兰亭、惠海廷、陶喜廷正式倡议由商人们投资建一座戏院,由于他们也是商会的理事,所以,很有号召力。提议一提出,就得到了各届人士和民众的热烈响应和支持,他们募集好资金,成立了筹建处,请来能工巧匠,运来最好的红松木料,经过近两年的时<br data-filtered="filtered"></font><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div> <font color="#ff8a00">间,建成了这座八角大戏楼。</font><div><font color="#ff8a00"> </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 这座楼属近代仿古建筑,造型建筑别具一格,从外形上看是圆形二层楼,楼的下面用方青石砌成,青石上方用青砖装饰,用白灰抹面,黑瓦做顶。楼高15米,双层楼檐,楼中间部份凸起,有八个面,每个面的顶层设有天花窗一扇;八个檐边有八个角相映成趣,四座门分列东西南北。更为奇特的是楼的内部构造,楼身全是采用上等红松的木制结构,而且所有的木头的结构衔接都不用钉子,全是使用传统的木工榫卯工艺,所有木头之间都是用榫卯工艺进行衔接咬合。尤其是室内的等距离的十二根一搂粗细的红木立柱,它是支撑楼盖和楼身的全部支点,这十二根粗大的柱子力顶着棚顶,棚顶有八根向四周射出的斜梁,梁的一端以榫相聚在棚顶中央,以立柱相支撑。梁的另一端用横木连成蛛网状并纵横交错的交叉在一起,不但具有超强的平衡稳定性,而且独具可观的艺术性。戏楼内整个场地呈圆形,两层楼,二楼建在场地的上方四周,楼上设有十个包厢,分豪华和普通两种。一楼的场地直通楼顶,成为天井式剧场,一楼观众和二楼的观众可遥相呼应,这是典型的传统大戏院的结构。由于结构设置的科学。所以,观众在场内任何角度都可看清舞台的场景人物,并能听清舞台上传出的清音妙曲,显示出八角楼的设计者们匠心独具的建筑设计和高超的建筑技艺。</font></div> <font color="#39b54a"> 八角楼建成后,这里就成了戏院,老百姓都称为“大戏园子”。先是本地人组织的业余剧团在大戏园子里演出,以后又聘请外地剧团来演出,久而久之,外地的剧团看到有这样好的演出剧场,就争先恐后地排号申请来八角楼演出。一场接一场,好戏连台,连演几个月不空场。从此,八角楼不但成为当地民众的心中乐园,而且,名传遐迩,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人们也赶着马车,套着爬犁,扶老携幼赶到八角楼看戏。当时,本地和各地的剧团的演员以能在八角楼里演戏为荣,民众以能在八角楼里看戏为乐。戏园子里除正常演戏外,有钱人也经常在这里请“堂会”,邀请亲朋好友、商界精英、社会名流等在这里听书看戏,也有一些豪富在这里挥金如土,纵情恣意,显摆炫富。</font><div><font color="#39b54a">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八角楼在欢乐之中也曾经有过忧伤。有一天晚上,八角楼里上演了一出名角大戏。剧场的前面雅座上的豪绅门惬意地喝着茶水,楼上包厢内的小姐们优雅地摇着扇子,座位票全部售空,买不到座票的观众就买站票,剧场过道和座位末排的后面等能站立的地方都挤满了观众,场内座无虚席,站无立足,观众爆满。戏台上三通鼓罢,声乐齐鸣;戏台下边,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大戏开场了。观众的心都被戏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地吸引着,牵动着,精神思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戏演到高潮处,突然,“轰”的一声巨响,舞台上闪现一团火球,随着</font></div> <font color="#167efb">火球的熄灭,全场登时漆黑一片。有人大声喊道:“着火啦!着火了啦!”全场观众顿时“炸了营”,呼娘唤女的惊叫声,不知所措的狂喊声连成一片。楼上观众同时挤在楼梯边出不去,就从楼上摸黑往下跳,砸在楼下人身上,被砸倒起不来,只有乱叫。人们在黑暗中摸索着纷纷向门口涌去,戏院本来有四个门,但只有一个门开着,人们涌到不开的三个门,发现门没有开,就又像潮水一样涌向另外的门,最后全部拥挤到了一个门口,人越聚越多,年老体弱的和小孩子就被挤倒,后面人上来就踩到他们身上,后来再上来的人就又被倒下来的人伴倒,一层压一层,门口半天才能出去一个人,好长时间人们才陆续逃出了门。这场踩踏事件伤了数百人,死了五六个人。第二天,戏院里和门口光衣服和鞋子就收拾了一马车。事故之后,观众仍然惊魂未定,很多人后怕,很长时间不敢再去八角楼看戏。</font><div><font color="#167efb"> </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八角楼也曾经书写过抗日英雄的悲壮历史。1932年,“抗日救国军补充团”团长苏怀田和副团长田宝贵奉命收缴了一个日伪煤矿,然后进驻石头河子整训,遭到在暗地里已经投降日本的宝清护路军司令丁超部下车子久团和王孝之团的进攻,苏怀田率部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车子久的武力进攻没有得逞。后来,车子久设计邀请苏怀田谈判,苏怀田没有识破车的阴谋,认为都是抗日队伍,团结一致对抗日才有利。就和副团长田宝贵率六名营职以上干部并带一个班的战士赴约。阴险的</font></div> <font color="#b06fbb">敌人把苏怀田的官兵分开,邀苏怀田和田宝贵和六名营职以上干部到团部,而把战士们都安排到离团部一华里以外的八角楼里休息。苏怀田、田宝贵和六名营职以上干部刚进到团部就被埋伏在室内的人缴了械。此时,八角楼内的士兵正在楼内边休息边欣赏楼内的建筑艺术,突然,一群军人手握武器冲进屋内宣布团长苏怀田等已被缴械,战士们刚想反击,无奈兵力微薄,寡不敌众,再加之毫无防备,当场也被全部缴械。然后,敌人用铡刀杀害了苏怀田、田宝贵等八人,并且枪杀了战士30多人。这些人在敌人面前铁骨峥峥,坚强不屈,大义凛然,英勇就义。英雄们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刻在了八角楼上,这就是著名的“平阳镇惨案”。</font><div><font color="#b06fbb"> </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 八角楼也印证过土地革命时期斗争历史,延安来的后来是湖北省委书记的李尔重、张震等在平阳镇领导农民搞土改,八角楼里多次召开斗地主分田地大会,一群群分得土地后的农民捧着土地证喜气洋洋的从八角楼走出来。八角楼也经常召开翻了身的农民大会,李尔重等向农民宣传讲解党的政策,引导教育农民学习革命道理,明白革命形势,掌握党的政策,一批又一批的农民从八角楼里学得了革命知识,懂得了革命道理,他们八角楼里走出去,参加了革命。</font><div><font color="#b06fbb"> </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 建国前后,故乡虽然已失去了往日的商业繁荣,但故乡</font></div></div> <font color="#ed2308">传统的人文精神却得以绵传,由于故乡是一个老镇,孕育了一批方方面面的人材,这些人材里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特别是文艺人材。当时,镇里组织了一个“文联业余剧团”,团长是张树财,导演是陈乃金,编剧是李景文,主要演员有郝云平、孙明新、宋桂兰等,当时上演的剧目都是根据当时抗美援朝的形势编演的,像《英雄纪念碑》、《为谁打天下》等等,演戏卖的票款的收入全捐给抗美援朝做为购买大炮飞机的集资款。这是剧团自发自觉的行动,没有人组织。在人民公社大跃进年代,平阳镇成立了五星公社,公社成立了半职业化的剧团,孙明阳任团长,主要演员有闫玉梅、王宝贵、刘桂兰、徐永生等。这个剧团在八角楼里排演了《刘胡兰》、《白毛女》等很多的戏剧,特别是他们排演了歌剧《杨立贝》和《江姐》,两部歌剧都由故乡走出来的作曲家李景忠谱曲并任导演,主演是孙明阳和闫玉梅,排练完成公演后,受到了群众的热烈的欢迎,在八角楼连续演了几十场而经久不衰,在民众中影响极大,剧中的很多歌曲在百姓中广泛流传,我现在仍然可以哼唱剧中的歌曲。为了教育群众,这些戏的演出不收票,所以,我们小孩子场场不拉,成了八角楼里的常客。</font><div><font color="#ed2308"> </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五六十年代,牡丹江、密山等外地专业剧团经常在八角楼演出,他们演的是《胡延庆打擂》、《杨家将》、《西游记》等。这些戏都是连本大戏,就象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一集接一集,看完这集还想看下集。那时,多数人收入低,生活贫困,我们家的生活更加拮据。一场戏的门票二、三角钱,但要想拿出这二、三角钱是很不容易的,大人是不会给的。我当时七、八岁,经常在八角楼门口溜,有时看到熟人,就央求人家带我进去,如果人家不答应,我就依附在大人身旁往里混。如果混进去了,就甭提有多高兴了,如果没混进去,就东张西望的企盼认识人,尤其是当戏院里面的锣鼓和音乐响起来之后,那鼓槌就像打在我的心上,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两只眼睛紧紧盯着守门人,多么希望守门人放我进去呀,可是守门人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根本不屑一顾,但我们都有一个坚守的精神。一般情况下,戏演到快结束时,也就是一般剩下十多分钟时,把门人的“斗志”就松懈了,或者干脆就撤了,我们小孩子就一拥而入,过这十几分钟的戏瘾也非常高兴。如果把门人一直守到散戏,我们心里就甭提有多难受了。那时,有一个看守管理剧院的朱姓人家,老两口,男人温和,女人严厉。我们称她为朱老太,她住在八角楼后面的一个配房里,配房连着正楼,是正楼舞台的后台,这是演员进出和化装用的屋子。前门进不去,我们就到后院敲朱老太家的门,说点好话,有时,她就让我们进去了,有时,赶上演员正在化装。我们这些小孩子,只是在舞台上看到演员盛装演戏,从没看过演员怎么化妆,心中充满了好奇心,就全神贯注地看演员化装,朱老太举着条帚把高喊一声“快滖,猴崽子们!”我们才跑向剧场,找个地方看戏。朱老太并不是总给我们开门,有时,怎么敲也不会开,我们就用脚揣门,朱老太攥着条帚把出来边骂边喊,我们就跑。不管怎样,因为总去剧院,今儿看不到明儿看,总是能看到。戏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感染着我,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激励着我。至今,那些起伏跌宕的故事仍然埋在我的心里,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永远的回忆。</font><div><font color="#39b54a"> </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八角楼里连本大戏逐渐少了,这里就成了电影院。演出的电影有《上甘岭》、《五朵金花》、《朝阳沟》、《追鱼》、《沙漠追匪记》等等。电影更是吸引我们这些儿童,门票虽然只有几分钱,但家里是不会总是拿钱让你去看电影的。一放映电影,我们就象着了魔一样,守在八角楼门外,等电影开演了,我们就从厕所的房盖上往下跳,有时,会被朱老太抓住,她会高高地举起巴掌然后又轻轻地落下,用手指点着我们的头,警告我们。有一次,我往下跳时把脚歪了,回家又不敢和大人说,半个多月才好。那时看电影,每看一场,都会受到很大教育,心灵都会受到一次净化。尤其是看到那些忆苦思甜的影片和描写战争的影片,从心里感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font></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167efb"> 文革期间,八角楼被造反派说成是“封、</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资、修”的东西,他们要拆除八角楼,朱老太已经在八角楼里住了几十年,八角楼就是她的家,就是她的命,她怎么能允许这些造反派的胡作非为呢,她软硬兼施,坚决地进行了保护。八角楼虽然保住了,但造反派还是对八角楼进行了疯狂地打砸破坏,剧院舞台两侧的楹联被砸坏,舞台上方的仙女飞天的古画被除去。无辜的天花板被拆除,舞台的边幕也被撤掉,观众席上的座椅全部全部砸坏。打这以后的八角楼,经常有学校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造反有理的表演唱,这些造反派臂带红袖标,手拿红包书,迈着僵硬的步伐,高喊着“要是不革命就滚他妈的蛋!”的口号,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战斗队”。八角楼也成了文革两派斗争辩论的场所。台上台下经常出现两派的造反头头高声呼喊“打倒”的口号声和双方的争吵声。舞台上经常出现“走资派”带着高帽被斗争的场面。</span><h3><br></h3><h3> 。</h3> <font color="#b06fbb"> 后来,作曲家李景忠领导我们成立了一个业余文娱宣传队,宣传队里既有建国初期的宣传队里既有建国初期的老演员,像孙明阳、徐永生等,又有当时的文艺爱好者,如王德、宋福庭和我等十几人,我们是乐队演奏员,演员主要有张忠武、张忠茹、郭金枝、吴淑琴、林淑荣、马向东、张宇、王英、宋云霞、王桂香、马建华、周维军等等,先后有近百人参加,有的名字都记不清了。宣传队先是用业余时间排演,后来就从各单位抽调到一起,成了半专业性质的文娱团体,李景忠亲自任导演,开始时就是排演样板戏,在八角楼里反复演出。由于没有别的剧种,只是反复演这八个样板戏,在老百姓中起到了普及作用,很多唱段普通老百姓都会演唱。宣传队还自编自演了各种文艺形式的节目,曲目都由李景忠谱曲。由他导演,排练完成,就在八角楼里演出,都是义演,不收票,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八角楼再度热闹起来。后来,宣传队走出了八角楼,又到鸡东县、牡丹江地区和省里演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赏。</font> <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ed2308">八十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光顾八角楼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繁荣了,但文化生活确减少了,八角楼内再也不演戏了,八角楼成了一座空城。以后,由于长期疏于管理,没有钱维修。八角楼的外墙皮脱落,房盖被风揭开,门窗破碎,楼周围垃圾成堆。多年后,我回到家乡,当我走进满目疮痍摇摇欲坠的八角楼,看到八角楼残败破落的景象,心里难受极了,我为八角楼的荒凉寂寞而悲伤。朱老太啊,你在那里?八角楼啊,何时还能重现你的辉煌?</font> <font color="#ff8a00"> 八角楼经过多年的寂寞,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个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向八角楼走来,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平阳镇人民,生活富裕了,有的人成了老板,有的人成了名人,但他们没有忘记家乡,没有忘记八角楼,大家对八角楼进行保护维修的呼声越来越高,县、镇政府的对此也高度重视。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老板宋广利、王青碧等,干部齐宝全、杨长山等,他们积极捐款,动员了各方面的力量对八角楼进行了修缮,从平阳走出去的书画家郝凤先为八角楼题了字,作家惠向海为八角楼写了“楼记”,重修的八角楼再现了昔日的风采。</font><br> <font color="#39b54a">不但平阳镇人没有忘记八角楼,曾经在八角楼演过戏的名角也对八角楼情思缕缕,很多名人故地重游。2013年11月,由宇扬评剧苑、新凤霞艺术联谊会发起的《宇扬十二年走进百年戏楼欣赏鸡西评剧》活动隆重举行。新凤霞亲传弟子、新凤霞艺术联谊会秘书长刘晶霞不但是评剧艺术的新派传人,同时也是建造八角楼的后人,因为她的祖父曾参预投资建造八角楼。她和从密山评剧团走出去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宋桂兰、宋桂芳等十几名评剧名家来到了八角楼。她们都已经年逾花甲,有的已达古稀甚至耄耋之年,当时她们都是评剧名角,曾经在这里演出过大量优秀剧目和作品,如今她们站在八角楼的舞台上,回忆起当年在八角楼演戏的情境,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艺术家们情不自禁地拿起刀枪棍棒等道具,亮起歌喉,曼舞身姿,重现了记忆里当年在八角楼里的演戏的情境。</font> <font color="#167efb"> 八角楼上演过无数苦辣酸甜的大戏,其实,八角楼本身不就是一部家乡历史发展变化的大戏吗?<br> 八角楼这座百年戏楼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虽历尽沧桑,依然风采依旧。他是家乡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家乡历史兴衰变迁的缩影。</font><div> <font color="#167efb">我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大剧院,高级影楼,都去过,但我还是最喜欢故乡的八角楼。</font></div>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font><div><font color="#b06fbb"> 田凤君,鸡西市粮食局退休干部。现为鸡西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经常在有关报刋杂志和网络平台等媒体发表小说丶散文丶诗歌丶评论等。2015年出版了31万字书的《岁月的痕迹》一书。书中内容包括:文学鉴赏、小说、散文、传记、杂文、诗歌等。尤喜研读《红楼梦》,2020年由吉林出版社出版了39万字的《直线读红楼》一书,书内容包括:《红楼梦》的鉴赏评论、《红楼梦》各章回简介、《红楼梦》人物索引等。</font></div> <font color="#39b54a">本文摄影:田海军、张桂玲、全丽英</font> <font color="#b06fbb"> </font> <font color="#b06fbb"> </font><div><font color="#b06fbb"> </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div> <font color="#b06fbb">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