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p><p>我似捕鱼翁,来问桃花津。</p><p> 一一 袁枚</p> <p>侬晓得,清代诗人眼中的江南“梨花源”,究竟在哪里?</p> <p>我们不妨去走一走、看一看</p> <p>据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p> <p>那里至今仍留有明清的风韵</p> <p>保留至今的115条弄堂形式多样,有双弄、子母弄、三岔弄……</p> <p>明清遗留的古驳岸长4000多米,沿线有256座河埠、254颗缆船石……</p> <p>拥有长三角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六悦博物馆和中国目前最大的锡器博物馆</p> <p>还有,包括柳亚子旧居在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p> <p>地灵人杰,古镇的名人有:</p><p>宋孝宗时任临安知府的赵磻老(1121一1200),57岁归隐黎里,组织村民将村庄升级为乡镇;</p><p>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1887一1958),在此发起成立南社;</p><p>法学博士倪徵澳(1906一2003),1947年10月以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身份参与远东军事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将东条英机等七名战犯送上绞刑架;</p><p>……</p> <p>沿街的铺子里售卖各类闻名江南的美食与小吃:辣鸡脚、油墩、套肠、老虎豆、饴糖、张记海棠糕、生禄斋糕点……</p><p>花式品种繁多,让侬十只手指木头也掰勿过来!</p> <p>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寻常的日子像流淌的诗句一般。</p> <p>想跟晨光中拣菜的当地阿婆合个影。</p><p>上海闲话搭当地方言,交流顺畅。(其实,上海话本就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曾是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最强势的方言)我和阿婆冲着镜头笑逐颜开。</p> <p>上过大学堂的老太太,用吴地口音的普通话邀我们再多住上几日。</p> <p>吴地方言源远流长。在敦煌的变文里就有吴地方言。比如,《维摩诘经讲经文》里有一句:“任伊修行紧切……任伊铁作心肝……”,出现了二次的“伊”字。</p> <p>而江南舟船的身影,也在敦煌的壁画中现过身!</p> <p>例如,在45窟南壁西侧“观音普门品”中所绘的帆船。(此图来自尔冬强老师)</p> <p>原来,“即便在遥远的敦煌,吴文化强大的身影,也从未缺席。”(尔冬强老师语)</p> <p>沿着河岸一路走来,</p> <p>这里的每一座石头古桥,</p> <p>每一条墙面斑驳的老弄堂,</p> <p>每个街角巷尾,每片屋檐黛瓦</p> <p>每一扇打开的古朴窗棂,</p> <p>每一个修旧如旧的铜门环,</p> <p>就连在光影中对话的绿叶与金枝……</p> <p>都是吴地的诗,都是吴地的画。</p> <p>也许,正是吴地的如诗如画,成就了吴地美丽温婉的语言。</p><p>很久以前,它们就已飘洋过海出门远航了!</p><p><br></p> <p>侬晓得伐?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收录的文本,许多就是用我们的吴地方言来写的。</p> <p>《万叶集》(此图来自尔冬强老师)</p> <p>有趣的市井民俗图</p> <p>悠悠的江南水乡情</p> <p>浓浓的书香与墨韵</p> <p>走遍古镇的角角落落,在心仪的画面中驻足流连</p> <p>碧水环绕白墙</p> <p>繁花缠绕青柳</p> <p>走走停停,在江南水乡抖落俗尘,领略原生态的吴文化</p> <p>这里是著名的“江南四里”(吴江的同里和黎里,常熟的古里,吴兴的织里。)之一的古镇黎里!</p><p>黎里,曾名梨花村,又名禊湖。唐时为村落,南宋时成集市,明代弘治年间升格为江南大镇。镇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土壤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p> <p>黎里古镇现存有明清民国建筑16万多平方米,随河呈“丁”字形分布。</p> <p>黎里,也是沪语长篇小说《繁花》的作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老师的故乡。</p><p>据悉,金老师的工作室不日也将设在故乡黎里。</p><p>(与金宇澄老师合影)</p> <p>黎里,还有被西方媒体称为“学者型摄影家”、视觉文献与口述历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历史影像学家尔冬强老师的江南文化田野工作坊,以及他在古镇推出的“文化自觉:尔冬强江南田野调查文献展”。此展呈现了尔冬强老师集三十年之功力记录与收藏的江南图像和文献档案,非常珍贵!所以,每日前往参观学习的访客总是络绎不绝。</p><p>(与尔冬强老师合影)</p> <p>“文化的故乡在哪里?文化的故乡在这里。”</p><p>(下图为:上海作家群和尔冬强老师合影留念。前排居中者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村先生)</p> <p>“文化的故乡在哪里?文化的故乡在黎里。”</p><p>这组自问自答句在讲座中被魔性地反复吟诵,尔冬强老师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将“江南是中国文化的元气所在”这一理念成功根植在了我们的脑海深处。</p><p>(下图为:上海摄影家协会星光分会摄友与尔冬强老师合影。你能从中找到我小小的身影吗?)</p> <p>注:</p><p>8月9日下午,敦煌艺术分享季第二季第2讲“丝绸之路所见吴文化讲座”暨“文化自觉:尔冬强江南田野调查文献展”闭幕讲座在黎里古镇展示中心圆满举办。</p><p>讲座现场有来自黎里古镇的镇领导、当地乡贤代表,以及来自上海的作家、摄影师、文化爱好者……我们济济一堂,在尔冬强老师的引领下感受吴文化的迷人魅力。</p> <p> 一 END一</p> <p>深深的话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p><p>我喜欢步履不停,与您分享我的学习与感悟。</p> <p>~花絮~</p><p>我们在讲座现场还巧遇了好友,著名小说家、影视编剧薛海翔大哥。薛大哥的代表作有小说《早安美利坚》、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在悉尼等我》、《情感签证》、电影《一个女大学生的日记》等,刊登于2019《收获》夏卷长篇专号的非虚构长篇小说《长河逐日》,一问世,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此为薛大哥手机自拍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