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街日记:探寻双碑那一段历史

苏雨潇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苏雨潇</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爱好者</p><p class="ql-block">重庆文保志愿者</p><p class="ql-block">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p><p class="ql-block">重庆沙坪坝区文物巡查队队员</p> <p>2020年8月9日,又是一个艳阳天,由我带领老街群的文保志愿者们一起探寻双碑。双碑,本来是一个不太出名的地方,两千多年前,重庆先民在渝中半岛筑城,为了和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关中地区联系,硬是在高山河谷间开辟了一条从渝中区三圣殿通往陕西的驿道正北路。到明代,正北路依然重要。进入双碑地界,要跨越一条小溪。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为方便行商旅客,当地人修建了一座石桥,名为永胜桥。</p> <p>永胜桥现状</p> <p>清道光年间,当地乡民捐款在永胜桥附近新修人行路与正北路交叉,为指示两条路的方向,詹姓人家在永胜桥头岔路口立了两座指路的石碑,从此这地方被称为双碑。双碑的两块指路碑早已经消失不见,但永胜桥却留了下来。抗战时期因为两大工厂迁制于此,一个嘉陵厂,一个特钢厂,双碑涌进大量人口,永胜桥脚下的詹家溪,为嘉陵厂和特钢厂的分界线,过了桥,就进入了特钢厂片区。1953年,从沙坪坝三角碑起,经双碑,到南充的渝南公路完成拓宽改建。随即沙坪坝到双碑的公交车开通,人们开始沿路建房,渐成街区,“双碑街”逐渐繁荣。</p> <p>早上八点半,由从堆金村805终点站出发,第一站来到了刘伯高墓地,现为沙坪坝区不可移动文物,刘伯高,重庆沙坪坝人氏,安葬在双碑堆金村附近一座小山坡上,当地人称刘家坟。嘉陵江在堆金村前由东向西再转向东北,然后汇入长江,与刘家坟成环抱之势,山前有一块巨石,人称堆金石,有民间传说古时有人在嘉陵江边淘金子,淘出来的金子堆成小山坡,此地十分富有,堆金村由此得名。民国时期,这是一块风水宝地,风景宜人,山清水秀。刘伯高墓地正面朝向嘉陵江,站在墓前远眺,目光的尽头是滔滔的江水延绵不断。墓碑正中上方刻有极乐国三个大字,墓碑碑文文字清晰可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的日期。至今为止我没搞清楚刘伯高是何许人也,只听附近老人说过是当年的双碑首富,此人抗战时期大量捐钱捐物资,为国家做出过贡献。他的墓地能够保存到如今已经十分不易。</p> <p>刘伯高墓地现状</p> <p>极乐国三字清晰可见</p> <p>刘伯高墓地的文保牌现为区级保护文物</p> <p>沿着泥泞的路继续前行,路边有座不太高的纪念碑,我第一次来到这儿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是个啥,但是却被这个上面的字吸引了,听当地老人讲,原来是修建防空洞遇难的工人纪念碑,碑文有些模糊,有了岁月的痕迹,屹立在青苔杂草之中。</p><p>1875年,嘉陵集团前身龙华制造分局在上海创立。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工厂辗转搬迁河南巩县、湖南株洲。1938年,工厂从株洲内迁双碑,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制造枪弹、木柄手榴弹等,成为中国军工重地。工厂还有一个代名“念吾农场”。1939年至1942年,先后建筑40座山洞厂房,以躲避日本军机轰炸。兵工署第二十五工厂所有的厂房全部在防空洞内,当年</p><p>修建防空洞时,牺牲了很多工人,为了纪念他们,特立碑于此地,如今,兵工署第二十五工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纪念修建防空洞遇难的工人纪念碑</p> <p>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文保牌 (感谢文保志愿者刘锡钢提供照片)</p> <p>兵工署二十五工厂为庆祝抗战胜利而颁发的纪念章</p> <p>防空洞内的兵工署第二十五工厂厂房</p> <p>防空洞现状</p> <p>在嘉陵江的对岸今大竹林一带,还有三个防空洞,为两江新区不可移动文物,如果不是挂牌文物,鲜有人知这是对岸的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的弹药库。可见当年为躲避日军,来了好一个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p> <p>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弹药库(感谢文保志愿者戴雨辰提供照片)</p> <p>1953年4月1日,工厂定名为国营第四五一厂。1958年6月,工厂定名为国营嘉陵机器厂。1979年,嘉陵实施“军转民”开发生产民品摩托车,当年9月15日造出全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嘉陵CJ50。</p> <p>全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嘉陵CJ50,现保存于重庆工业博物馆</p> <p>1981年起与日本本田公司开展技术合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合作的摩托车企业。与日本本田公司签订摩托车《技术合作合同》1987年,“中国嘉陵集团”成立。1995年,国家统计局技术进步评价中心授予“中国摩托车之王”称号。</p> <p>与日本本田公司签订摩托车《技术合作合同》</p> <p>嘉陵摩托生产线 图片</p> <p>嘉陵厂苏式厂房</p> <p>嘉陵厂苏式建筑家属区</p> <p>嘉陵厂文保牌</p> <p>1988年,嘉陵厂在厂区修建供职工休闲娱乐的嘉陵怡园山庄,又名挂榜山公园</p> <p>公园老照片</p> <p>公园依山而建,紧邻嘉陵江。挂榜山有一个传说:当地曾有一位穷书生,他刻苦用功,中了进士,当地人为了勉励更多人刻苦好学,便将此地叫作挂榜山。</p><p>嘉陵怡园山庄又名挂榜山公园,当年进去是要收门票的,对内厂里职工0.5元,对外游客1元。公园的后门售票台和入园须知售票台三个字颇有年代感,站在此处似乎能感受到当年这里排队入园的热闹景象。</p> <p>嘉陵怡园后门现状</p> <p>售票台三字颇有年代感</p> <p>公园后门售票亭上的入园须知</p> <p>2012年,嘉陵股份公司整体外迁璧山。但迁不走的是嘉陵记忆和嘉陵情怀。</p><p><br></p><p>随着重庆“两江四岸”总体规划的实施,沙滨路将改造升级,打造滨江景观带。在挂榜山公园路段,沙滨路将以隧道形式下穿公园,将公园防洪堤、江岸融为一体,拓展公园空间。期待公园的新生!</p> <p>中午打卡双碑最火的苍蝇馆子老店——蹄花汤羊肉笼笼</p> <p>据说是三十多年的老店</p> <p>厨房和就餐区连着的,苍蝇馆子环境就这样吧</p> <p>午餐之后,加快了脚步,途经永胜桥。永胜桥曾经也是古桥,可惜已被洪水冲毁多次,原址重建多次,但是能够看到永胜桥上刻的水位线,永胜桥应该也算是老街吧?小时候,母亲在这条街上做点小生意,印象中沿街商铺的门都是一块一块的合上去的木门,脚下的青石板路,被时光磨平了棱角,由于过往行人较多,为了安全,社区在前几年重新整修过了台阶,脚下的青石板路已经消失不见,但是沿街商铺还有部分用的是传统木门,高高的台阶上还有一家豆腐坊茶馆,有点网红交通茶馆的感觉,或许这便是烟火气息吧?如今的永胜桥有一家菜市场,我们在附近居住了这么多年,不管搬家搬到哪儿,一直都喜欢在这里买菜,母亲说,当年她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已经是形成一个集市,热闹非凡,当地菜农都喜欢在这里卖菜,母亲说,吃惯了这条街上当地菜农的蔬菜,现在的什么大棚蔬菜都不适合他的胃口。</p> <p>永胜桥休闲庄(也是一个茶馆)图片</p> <p>豆腐坊茶馆 图片</p> <p>永胜桥菜市 图片</p> <p>永胜桥上的水位线刻数 图片</p> <p><br></p><p>当地人都知道,永胜桥脚下的詹家溪是特钢厂和嘉陵厂的分界线,过了永胜桥,便进入了特钢厂片区。</p> <p>关于特钢厂的记忆,我有太多讲不完的故事,因为,我本人就是特钢子弟,家里爷爷,父亲都是特钢人。今天就大概讲讲这个曾经被誉为西南工业之母的重庆特钢厂的一些往事。</p><p>在重庆磁器口古镇到双碑詹家溪一带的嘉陵江边,曾经出现过一座航空母舰规模般的钢铁巨厂,叫“重庆特钢厂”,整个厂区横亘嘉陵江畔,跨越童家桥、磁器口、双碑、井口、詹家溪等地,素有“十里钢城”之称,其前身是原国民党第二十四兵工厂。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抗日军火如手榴弹、地雷、八二迫击炮弹壳、飞机炸弹、中正式步枪管及枪榴弹筒等在该厂生产。</p> <p>建厂纪念碑及厂长杨吉辉图片(建厂纪念碑现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p> <p>当年詹家溪的建厂碑文曰“重庆炼钢厂为西南一切工业之母”。1919年由蜀军北伐总司令熊克武发起创办,但是因各种原因耽误,并未创办成功。直到1934年,时任四川省主席刘湘以善后督办名义接手,陆续将机器设备从上海运来,把重庆电力炼钢厂厂址从南岸苏家坝铜元局迁到双碑,1935年动工兴建,1937正式投产,是西南地区最早建设的钢铁企业。1935年1月,该厂由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接管,成立军政部兵工署重庆炼钢厂筹备处。1937年该厂炼出西南地区第一批电炉钢,1939年1月1日定名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厂,厂长由杨吉辉担任,代号莲光别墅。为中国军队提供军用钢材,解决了中国产钨而不能生产钨钢的难题。该厂生产大量飞机炸弹、手榴弹、掷弹筒以及轻武器,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的提供武器。1940年至1941年间日军对该厂狂轰滥炸,工人们一边扩建一边生产,年产钢最高4000多吨。</p> <p>现厂区内保存有抗战时期厂房及隧道遗址多处,还保存有日本作为战败国赔付给中国的空气压缩机、苏联援助的冷拉机等各类大型机器。新中国成立后,该厂主要生产特种钢材,1979-1985年研制新产品1491项,为国防尖端科技发展试制洲际导弹、通讯卫星、核潜艇和航天工业用钢材,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发明奖。&nbsp; </p><p>新中国成立后,该厂归属西南军政委员会,改名“一0二厂”,后划归重庆改名重庆第二钢铁厂,1978年再次改名为重庆特殊钢厂,是国家保密军工企业。</p> <p>莲光别墅历史资料</p> <p>因炼钢与莲光谐音,其第一直属子弟小学也因厂里曾经的代号莲光别墅,而命名为莲光小学。</p> <p>特钢厂250轧机(现保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p> <p>进入特钢厂片区后第一站来到特钢厂仅存的的防空洞,人民防空四个大字映入眼前,现作为人防纳凉工程保存了三个洞口,今年特殊情况,没有开放,因这两个洞口之间距离较近,我们去到的是二号和三号洞口,站在门口,就听见我们的志愿者们不禁发出感叹,好凉快哟,天然空调,比空调还凉快,不想走咯!我爷爷曾经给我说过厂里的防空洞下面很大,很长,虽然现在只开了三个口,但是里面四通八达,厂区有多大,防空洞就有多深,简直就是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p> <p>特钢厂现在保留对外开放作为人防纳凉的防空洞二号洞口 </p> <p>“小妹小妹快点长,长大好嫁二钢厂;三天一顿肉,五天一个髈。”</p><p>20世纪60年代流传于重庆的一首逗趣童谣反映了当年重庆特钢厂的繁华。特钢厂在其曾经最辉煌的时候,员工就有上万人,加上家属,总共有两三万人都生活在这里。当年,厂区内有自己的小学四所,中学两所,职工医院一所,电视台一个,电影院两个(还有个是工人俱乐部,因为也要放电影),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还有足球场(球场坝),篮球场(灯光球场),游艺楼(包含歌舞厅,台球室等)</p> <p> </p><p>休息片刻,我又带领着大部队前往曾经特钢厂的娱乐片区,俱乐部,电影院,游艺楼,歌舞厅,球场坝(足球场)灯光球场(篮球场)等。这些地方都集中在一个片区,沿途走过来,先来到特钢厂的工人俱乐部,小时候我进去看过电影,爷爷曾经给我说过里面有防空洞的入口,可以通向现在作为人防纳凉的那个洞口,这个地方有点可惜,差点儿入选第三批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后来被筛选掉了。外观能看出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但是里面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改造之后作为了中老年活动中心,一个大型的麻将馆,因为当年特钢厂破产之后好多职工开始自生自灭,在这里打发时间,喝茶,打牌,摆龙门阵,球场坝的整个范围都摆满了喝茶桌椅,甚至还上过新闻,重庆市最大的露天茶馆,后来创文整顿,这些茶馆边在周边寻找门市,于是便迁进了球场坝周边的室内,比如俱乐部内。这些年我想做的就是把这个地方申报上去,争取挂牌!成为文物!因为这个地方曾经是厂里开大会,放电影的地方,类似于现在的礼堂。也算是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和回忆吧。</p> <p>特钢厂工人俱乐部内部 现状</p> <p>特钢厂工人俱乐部外观 现状 </p> <p>远眺特钢厂工人俱乐部(红房子)</p> <p>特钢厂春节游园活动老照片</p> <p>在俱乐部的对面,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电影院,惋惜的是,由于工人俱乐部也放电影,和工人俱乐部功能重合,在千禧之年已经拆除,并拔地而起一座在千禧年那个时代厂区内为数不多的高楼,如今看来,此楼并不高。但或许很多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里在没有修建此楼时,曾经是厂里年轻职工的约会圣地。空气中弥漫着恋爱的酸醋味。</p> <p>电影院拆除后原址修建的居民楼图片</p> <p>球场坝旁边的旧书摊</p> <p> </p><p>旁边的文化墙上,有一个特钢岁月,一些老照片,边框由管道围成,满满的工业风,中间,由绿色管道围成的四个数字2307十分醒目,或许很多都不知道2307的意义,当年作为军工企业,为了保密,对外联系,地址都有一个代号,而特钢厂的代号就是2307信箱。</p> <p>2307特钢岁月</p> <p>走过了厂里职工休闲娱乐的片区,又经过了特钢设计院,现在重庆特钢设计院这几个红色大字十分醒目,还能清楚的看到。特钢设计院这栋房屋整体较新,修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年厂里的工程师们,大学生,都在此地办公。现在一楼是东华医院的中心塆门诊,楼上的一间间办公室是作为了东华医院的实习学生宿舍。特钢设计院背后有一栋红色的老房子,据说也算是典型的苏式建筑!这里是厂里以前的车队,作为公路运输货物的起点,儿时的印象里,这里停放了很多的货车。还有三个硕大防空洞洞口,通往厂区内部。如今防空洞口已经封闭,红房子现在是出租给私人做仓库。</p> <p>特钢设计院正面</p> <p>特钢设计院及车队红房子现状 图片</p> <p>一路沿着厂区公路的林荫大道行走,来到团结坝社区苏式家属区,外墙已经翻新刷成了红色,但是以前这房屋外墙的颜色也是红色,这里是特钢厂唯一保存下来的苏式居民楼。地处坡地,上下错落有致,房屋内部,长长的过道,两边是房间。 </p><p>集体宿舍的感觉。</p> <p>团结坝社区苏式家属区现状</p> <p>苏式家属区的旁边曾经是特钢厂的宾馆大楼,今天去的时候已经是一堆废墟。2020年6月28日爆破拆除,还好今年四月我路过专门拍了几张照片,当时守门的大爷就在说,快拆了,快拆了,门口的大花瓶都搬走了,哎,可惜了这房子修得这么好,现在是附近市政修路的暂时在里面办公。这个地方,拆除了也实属可惜,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 ,据说当年大人物来厂里视察工作的时在此下榻,宾馆一般人是进不去的,一般能进去的都是厂里的领导,特钢厂破产之后,这里逐渐冷清,儿时,我无数次从这外面路过,却从来没有进去过。直到今年六月,爆破拆除。</p> <p>特钢厂的宾馆大楼2020年4月最后的影像 图片</p> <p>特钢厂当年还有自己的水电气公司电信局,电视台。现在的名字都叫重庆xx沙坪坝公司特钢分公司</p><p>国家电网重庆沙坪坝公司特钢分公司 </p><p>重庆燃气集团沙坪坝公司特钢分公司 </p><p>重庆水务集团沙坪坝公司特钢分公司 </p> <p>中国电信重庆沙坪坝公司特钢电信分局 图片</p> <p>特钢厂的电信大楼现在还在履行它的职责,重特电信大楼几个大字还能在外墙上看到。</p> <p>重特电信大楼</p> <p>继续往上走,特钢厂弯弯大楼 这栋楼也是红砖房,是厂里的办公大楼,我不知道这栋楼的真名叫什么,只知道老百姓都叫它弯弯大楼,据说也是苏式的,我猜想是房屋的外形看上去拐了一个弯,呈L形状,所以叫弯弯大楼吧?</p> <p>特钢厂弯弯大楼现状(正面)</p> <p>特钢厂弯弯大楼现状(背面)</p> <p>弯弯大楼对面有一栋绿色的房屋,附近看守的工作人员说,近期也会爆破拆除了,这栋楼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一楼以前是食堂,楼上好像也是办公楼吧?门口还挂着东华特钢的厂务公开栏。破破烂烂,逃不掉被拆除的命运。 </p><p> </p><p>弯弯大楼对面有一栋绿色的房屋,附近看守的工作人员说,近期也会爆破拆除了,这栋楼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一楼以前是食堂,楼上好像也是办公楼吧?门口还挂着东华特钢的厂务公开栏。破破烂烂,逃不掉被拆除的命运。</p> <p>绿色办公楼现状</p> <p>厂务公开栏</p> <p>这两栋大楼的中间现在是地铁一号线呼啸而过,轰轰隆隆。可是我知道,这里是曾经重庆特钢厂的一号大门,俗称一门岗。当年这里曾经多少职工从这里走出来,人来人往。欢声笑语,现在只有轰轰隆隆的地铁经过声音。</p> <p>一门岗老照片</p> <p>一门岗现状</p> <p>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些都仅仅只是特钢厂生活区的一些历史见证。接下来来到了我们扫街的重点地区,此地现为国保级文物,也是我每个月巡查的必去之地,兵工署第二十五工厂旧址。我说过,这里是沙坪坝区最造孽的国保级文物,没有之一!</p><p>如果不是残垣断壁上的那四个文物不拆四个大字,可能附近的施工队直接挖掘机三下五除二接解决了。现在保存下来了但也不知道,以后做何用。这地方破败不堪,杂草丛生,只有一些残垣断壁,与周边高楼格格不入。</p> <p>兵工署第二十五工厂旧址文保牌</p> <p>兵工署第二十五工厂旧址现状(正面)</p> <p>兵工署第二十五工厂旧址现状(航拍)</p> <p class="ql-block">2016年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2023年夏天的样子</p> <p>二十四兵工厂在抗战期间,不惧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一边扩建,一边坚持生产,最高年产钢曾达到4000多吨,为抗战期间的重庆军工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特殊钢材。 </p><p>同时,该厂还充分挖掘潜力,直接生产军工产品,先后生产出航空炸弹及手榴弹、掷弹筒等轻武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危难风雨飘摇之际默默支撑起民族工业的脊梁。</p> <p>厂房拆除前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旧址与四根烟囱</p> <p>我们大部队的脚步还未停歇,继续往特钢厂厂房旧址前进,现保留下来的是原厂区南侧三组的21间厂房,六座砖结构烟囱,厂房空置废弃。等待1935文创园的修建后重获新生。厂房里面非常适合拍摄工业大片,就是环境有点脏。保存下来的厂房为区级挂牌文物,也是我的每月巡查文物点。</p> <p>特钢厂文保牌</p> <p>特钢厂文保牌</p> <p>特钢厂旧址全景</p> <p>最后一个地方,网络上大火的隧道——渣滓洞隧道,隧道的另一头是川外小铁路。这些都是网红打卡地点,这里虽然不是文物点,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曾经有一条铁路,是特钢厂自己的铁路运输线,从厂内生产出来的钢材,用火车运出厂区外,堆放在大河沟的货场,再从大河沟站中转,由火车经过这个隧道,运往梨树湾货运火车站,然后再次中转发往全国各地。</p> <p>渣滓洞隧道 </p> <p>岁月荏苒,故地沧桑,曾经的十里钢城,如今仍然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回忆。直到2005年,经历了特钢厂工人拦腰斩断国道212压马路事件,特钢厂改制,称东华特钢公司。曾经的国营大厂苟延残喘的过了7年,于2012年,彻底宣告破产,历经辉煌、为新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重庆特殊钢厂,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历史舞台。</p><p><br></p> <p>在不经意感叹中,我们的扫街活动在艳阳高照下,愉快的结束了,文保志愿者们各奔东西,期待与他们的下一次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