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生产队(十四)2、

讷言

<p>  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基层单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50岁以上的人对生产队都有一些记忆,有些人还在生产队里干过活、挣过工分儿、分过粮食。虽然那个时候生活不好,可是生产队养活了他们好几代人,生产队也记载着他们的奋斗历程。所以,他们至今对生产队感情至深,印象深刻。</p> <p>第十四章 重整旗鼓</p> <p> 2、</p><p> “谁知道人家赊不?”队长董术说。</p><p> “我去跟我岳父商量商量,他要是赊,我就拿来,他要是不赊,就等我们明年种了麻,还他就是了,反正我们有了机井就什么也能种了。咱也不白用他的,还他点好的就是了,能纳鞋底的。”</p><p> “行这个办法好。”队长董术说。</p><p> 有个社员说:“我们什么都等着这眼井呢?”</p><p> “有了啥就指着啥呗。”</p><p> * &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nbsp;*</p><p> 下午,贾勇回来了,推了一小车麻杆子,麻杆子确实很大。贾勇说:“我岳父说叫咱们自己扒,自己过秤,还也行,先赊着,以后给钱也行。”</p><p> 队长董术提来几壶开水,把麻杆子洒湿了,就开始扒,扒下麻皮来晒干一过秤,整整30斤,他说:“要是打大绳用不了,还可以打几根细绳,过后也得用。大家都记个数,过后我们还他。原来我们都是借一进还一斤二两,现在我们也不少他的。人家是外村,大力支持我们生产队打机井,精神可嘉。”</p><p> 贾勇说:“既然还他好的了,就一斤顶一斤吧。这样他不吃亏,小麻杆的麻贵。”</p><p> “也行,反正不能让人家吃了亏。”</p><p>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p><p> 打绳得到大河以北的高家店去,需要走15华里,还得贾勇去啊,来回就得大半天,这个时候,在家里的社员因为没有大绳,就得等着,打几把扑克,耽误不了挣工分,而贾勇就得去跑来回30华里,贾勇无怨无悔,在他看来,只要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p><p> 下午,打绳的贾勇回来了,不仅打来了大绳,还打了两根牛绠,春耕秋耕都用的着,贾勇是多年的生产队会计,农业上的事儿他心里有数。</p><p> 有了大绳打井了,从山上推石头的也同时进行。这个时候,天气暖了,公社党委领导号召立即行动起来,垒地瓜苗床,开始春季生产高潮,还下拨了烧地瓜苗床的专项用煤,半坡村第三生产队队长董术也去参加了这次会议,他向大队书记王兴说:“能不能让公社也拨给我们几吨煤,我们烧几窑石灰甃(zhou)井?”</p><p> “你这个董术,怎么也学会算计了,我们大队里就有石灰窑,你不买,你偏要烧。”</p><p> “王书记,你不知道,甃机井得用很多石灰,我们生产队没有那么多资金,因为没有资金我们才想了个办法,出豆腐,挣了钱再买煤烧窑,烧了石灰再甃井。”</p><p> “董术,这叫滚雪球。这才是过日子的打算,就凭你这套算计,我也给你问问,你们是我们西部管理区治水的典型,我给你问问肯定能行。”</p><p> “这哪是我的算计,这是我们的会计贾勇的一套计划。我那有这个脑子。”</p><p> “贾勇不愧是个小诸葛,你也是个孙仲谋,你们得好好合作才行。”</p><p> 王兴一问,还真行。队长董术非常高兴,回去就说:“我去公社开春季农业会议,跟公社要来了四吨煤的指标,这是专门让我们烧石灰窑用的。烧地瓜苗床的一个生产队一吨,该怎么给还是怎么给。”</p><p> 有人说:“这是大队书记给争取来的吧?”</p><p> “咱大队就有石灰窑,王书记会帮咱这个忙?”</p><p> “董术,还真有两下子,竟然要来了四吨煤的指标!”</p><p> 立窑也得用土坯,幸好上次盖豆腐坊的时候土坯打的多,没有用完,立个石灰窑正好。地瓜苗床也得开始建设了,这些工作共同展开,第三生产队里真是一个闲人也没有了。</p><p> 石泉公社就出煤炭,公社里的“五.七”小煤窑在七里沟大队,推炭是要自己去推的,4吨炭,再加上烧地瓜苗床的1吨指标,如果每辆小车推500斤,就得20辆车子。从半坡大队到公社的“五.七”小煤窑,来回有40多里,途中要翻越龟头岭、贾家庄岭等几个难走的路段,没有拉车子的纵然你的力气再大也翻越不了那又长又陡的崖头,每个车子配一个拉头,就得去40个人,连同车子就是很庞大的队伍。因为长途运输付出的力气大,记工分也多,每个男劳力一天记15分,自带小车篓子另外记5分,每个女劳力一天记12分,男劳力加上车子篓子相当于两天的报酬,女劳力的报酬是平常的一天半。40多里路程,来回要用一整天的时间,中途要在公社饭店吃饭,饭是自己从家中带的,每人发一毛钱的补助,买一碗大肉片猪血熬白菜,在家轻易吃不到油水,大家格外在乎。所以,尽管累些,却都愿意去。</p><p> 烧窑后的几天可热闹了,窑口上的裂缝里窜出了熊熊的烈火,有的妇女为了节省一点煤炭,把蒸窝窝的锅子支到了窑口上,也有的把上年弄起来的萝卜秧子和地瓜秧子切细了来炸,一个窑口上支了十几口锅子,形成了一个大圆圈,充分利用了上面窜出了的火苗。这个时候宝儿上学了,放学后他就来这里参观热闹的场面。</p><p> 石灰烧出来了,他们开始甃井了。忽然有人问:“我们用什么和石灰?”</p><p> 贾勇说:“我们有现成的经验,用泥巴和石灰在地下最结实,泥灰见了水,越来越结实。”</p><p> 甃到中间,忽然有人想起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这样甃到上面,井口这么大,怎么安水车呢?”</p><p> 贾勇说:“再往上,我们就得把它逐渐变成扁的,好用石头条子蓬住。”</p><p> 几天以后,机井甃完了,下一个任务就是盖井口。盖井口要用条石,条石哪里来呢?半坡村有好几块墓地,拉碑的时候,墓地里的石碑都被团员们拉倒了,躺在草丛中一片狼籍,就像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留下的废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