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游合肥:绕不开的李鸿章

山居亭主

<p class="ql-block">  游合肥,李鸿章似乎无处不在:昨天参观安徽名人馆,发现李鸿章展区是最大的一个展区;晚上朋友宴请,最有名的一道特色菜叫“李鸿章大杂碎”;今天上午游览包公园,听说主景区包公祠是李鸿章募资重建的;下午参观李鸿章故居(李鸿章家族故居),听到有关李鸿章的事就更多了,可见李鸿章在合肥人心里的分量。</p> 合肥人概括李鸿章的一生用了十六个字: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八个字:功勋卓著,毁誉参半。<div> 评述历史人物,尤其象李鸿章这样有争议的大人物,课题太大太难,还是留给专家学者。我们来说些游客感兴趣的事吧。</div> <p class="ql-block"><b>  大拆迁中幸运残存的李鸿章故居。</b></p><p class="ql-block">  "大拆迁"并非今天独有,历史上有多次大拆迁。大拆迁让城市变得光鲜靓丽,也抹掉了许多活着的历史文化信息,李鸿章家族故居也难逃被拆的厄运。李鸿章家老宅曾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清同治年间,李家兄弟又在合肥广置房产,聚族而居,深宅大院规模宏广,时称“李府半条街”。解放后,李鸿章家族故居临街部分十有八九被拆除,改建成了商店住宅。</p>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合肥淮河路中段旧城改造,围绕着仅存的李鸿章故居拆与不拆,城建部门、文物部门、社会人士、媒体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时任驻美大使李道豫(李鸿章第四代侄孙)也参与其中。后来,安徽省长批示,保留李鸿章(家族)故居,持续逾年的争论才得以平息,我们也才有幸一睹李鸿章家的“豪宅”。李鸿章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b>  “愚顽”老农</b></p><p>  看介绍,李鸿章祖上世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祖父李殿华,一个“五十年不进城”、目不识丁的乡下人,却作出了一个一般农民做梦都不敢想的决定,砸锅卖铁也要让三个儿子读书,为此李家负债累累,“至年终时,索债者如过江之鲫”。然而,李家子弟却没有这样的造化,长子中了个秀才便再无长进,二子三子又轮回到回家种地,乡邻时常以此做笑料。</p> <b> 李家“黑马”</b><div> 其实,李殿华还有个小儿子,名叫李文安,自小身子赢弱,心智发育迟缓,李殿华对这个小儿子没抱什么希望。谁知这李文安病牛拉慢车,一步一个脚印,三十五岁中举,三十九岁中进士,一路做到刑部京官。李殿华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李家就此走上了发达之路。李文安,就是李鸿章的父亲。<br> “知识改变命运”。李家的经历是否也算一个注脚呢。</div> <p><b>  “丑女旺夫”</b></p><p> 老话说,男人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李殿华膝下无女,一日从路边捡回来一个正出天花的女弃婴,病好后落下一脸白麻子,李家也不嫌弃,收为养女。"麻女"很感激李家,为了干活方便,也不裹脚。当时,麻子没法整容,而一个女人不裹脚,则是乡间的一大笑柄。不过福人自有天相。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这个勤快的“妹妹”很投缘,李殿华便顺水推舟,让二人结为了夫妻。李文安自娶了麻脸大脚"丑妻",科举屡试屡第。李氏(随养父姓)也一连串为李家生养了六男二女八个孩子,大儿李瀚章、二儿李鸿章皆成了封疆大吏,四儿五儿六儿均为国学生,三儿稍不济,也是个秀才,小女即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p> <p class="ql-block"><b>  “纨绔子弟”</b></p><p class="ql-block"> 李鸿章为“官二代”,天资聪颖,很自负,平日懒散、好说大话,没正形。时安徽省会安庆被太平军攻陷,意气风发的李鸿章怂恿安徽籍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书献平乱之策,并为吕代笔,将平日吹牛时说的那些虚言妄言一股脑全写了上去。咸丰帝一看奏章斗志昂扬,大喜,当即命吕贤基回乡督办“剿匪”事宜,吕气急,对李鸿章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这是李鸿章出道的开始。</p> <b>曾国藩调教“年家子”</b><br> 李父与曾国藩是“同年”(同科进士),李鸿章从小就以"年家子"身份拜在曾国藩门下,后入曾国藩的湘军幕府当“文秘”。曾国藩为调教玩世不恭的李鸿章,每每让“超级辩手”李元度、左宗棠等与之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同时每日早餐时,必等李到了才开饭,逼李鸿章改掉了起床要待"自然醒"等懒散的毛病,也成就了一代名臣李鸿章。 <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疫前游补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