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也许因为普契尼是近代歌剧作曲家,或者因为他创作了两部充满东方异域风情的歌剧,Madama Butterfly和Turandot,中国人一般把普契尼和歌剧联系在一起。九十年代初我刚来美国时,有点懵懵懂懂没太搞清楚百老汇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别,我去试看了百老汇剧,Cats和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立刻迷上了用英文演唱、载歌载舞的百老汇。而两位朋友挑选了名气很响的歌剧,Madama Butterfly,因为听不懂意大利语,中场休息就落荒而逃,从此后很多年对阳春白雪的歌剧敬而远之。</p><p><br></p><p>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蝴蝶夫人”的创作者普契尼,这位继威尔第(Verdi)之后意大利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p> <p>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December 22, 1858 ~ November 29, 1924),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Lucca,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和训练,为继承父辈的市立大教堂音乐总管职位做准备。17岁那年,普契尼长途步行20公里, 去Pisa 观看了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Aida),从此发现了一生的真爱,歌剧。后来去米兰深造,开始了成功的歌剧作曲生涯。</p><p><br></p><p>普契尼除了早期少数作品继承了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风格,后来的大部分作品受欧洲文学和艺术现实主义(或者自然主义)风潮的影响,转向歌剧里的现实主义,verismo。剧本题材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转移到当代普通人的生活,包括底层小人物。他擅长从当代生活中取材,比如代表作之一,La Bohème(波西米亚人),描述巴黎的年轻艺术家艰难谋生的生活,能找到他自己刚刚起步打拼的影子。普契尼也对远方的异域情调充满向往,除了东方题材的歌剧,还写了一部美国西部淘金热背景的剧,La fanciulla del West (西部女郎),在Met Opera 大受欢迎。普契尼被誉为歌剧界现实主义风格的领军人物。</p><p><br></p><p>普契尼的音乐虽然曾经一度不被古典音乐学术界青睐,但深受大众欢迎。他最有名的一些咏叹调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出自他名气不大的一幕歌剧,“贾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在Met Opera第一次演出时观众就一“听”钟情,尽管当时剧场不允许encore,但因观众强烈要求,演员还是多唱了一遍。后来几乎所有知名歌剧女高音(Soprano)都演唱过这首脍炙人口的献给父亲的歌。另一首 “今夜无人入眠” (Nessun dorma),出自名剧“图兰朵”(Turandot),因帕瓦罗蒂的激情演绎红遍全球,成为歌剧男高音(Tenor)的必唱歌曲。其优美、深情的旋律也适合纯器乐演奏,前不久帅哥大提琴家,豪瑟(Hauser),在新冠肆虐期间,在空寂的体育场里独自演奏了这首“今夜无人入眠”,大提琴特有的瑟瑟悠扬的旋律怎能不令人泪目!</p><p><br></p><p>与前辈威尔第(Verdi)相比,普契尼的音乐非常委婉、细腻,抒情动人,虽然歌剧钟情于悲剧结局不是他的专利,但他特别擅于渲染悲伤的气氛,不能不说是催泪高手。生离死别的场景经常是全剧的高潮,台上演员悲痛欲绝的咏叹调一首接一首,台下观众被带入情境,演出后还沉浸在悲剧中。。。有人享受这种被带入剧中至情至性的感受,也有容易入戏,小心脏脆弱的朋友对他的悲剧望而却步。</p><p><br></p><p>现在咱们来了解一下普契尼的两部具有东方风情的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朵”,幸好只有一部是悲剧。</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style="font-size: 20px;">Madama Butterfly (蝴蝶夫人)</b></p> <p>Composer: Giacomo Puccini</p><p>Librettist: Luigi Illica and Giuseppe Giacosa</p><p>Language: Italian</p><p>Year of Premiere: 1904 at La Scala (Milan)</p><p>Number of Acts: 3</p><p><br></p><p>Madama Butterfly,意即蝴蝶夫人,Madama是意大利拼法,对应英文里的Madame。女主角艺妓名叫Cio-Cio-san,在日语里意为蝴蝶。歌剧改编自美国话剧作家 David Belasco在伦敦上演的同名话剧 “Madame Butterfly”,故事有关一个日本艺妓和美国海军水手之间不幸的爱情。普契尼虽然不懂英文,但1900年在伦敦看了话剧之后非常喜欢,当即拍板获得改编成歌剧的版权。当时普契尼已经有了”波西米亚人“和”托斯卡“的成功,为了真实体现日本文化,他请日本驻意大利大使的太太为他搜集日本乐谱,哼唱日本民歌,还清了一位日本歌剧女高音陪他一起创作,学习研究日本音乐的特征,在歌剧创作中揉入日本元素。</p><p><br></p><p>虽然普契尼为作曲下了如此大的功夫,但“蝴蝶夫人”在米兰的首演反应极差!观众公开喝倒彩,整场嘘声不断,日本主题也被讥笑,一种说法是起哄者大部分是他的对手导演操控的。首演之后,普契尼果断收回了歌剧,但并不气馁,和词作者一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几个月后,新版本在意大利的Brescia上演,获得成功!他接着继续修改、完善音乐,一直到第5版才封笔,作为标准版本流传至今,成为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经典大作除了大师的天分和才气,还真是勤奋和汗水的成果!</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剧情简介</b></p><p>故事以二十世纪出的日本长崎市(Nagasaki) 为背景,年轻的美国海军水手平克顿(Pinkerton)在日本驻留期间,经介绍认识日本艺妓巧巧桑(Cio-Cio-san,即蝴蝶夫人),抱着随便玩玩的心理,轻率决定娶她为妻,但巧巧桑全身心地嫁入美国人家,骄傲地以平克顿夫人自称。新婚不久,平克顿随舰队返回美国,离别时随口告诉巧巧桑等知更鸟再次筑巢时,他就会返回。痴心的巧巧桑信以为真,因背弃了祖先宗教而众叛亲离的她,终日独自苦等丈夫归来,经济上日渐拮据,但仍心存希望,拒绝改嫁。花去花落三年之后,终于等来了美国领事帮忙送来的一封信。平克顿本意是彻底了断这段情缘,但面对巧巧桑的痴情和平克顿毫无所知的儿子,领事不忍直接点破,而是联系到已经在美国重新娶妻成家的平克顿,安排他来接走巧巧桑无力抚养的孩子。巧巧桑知情后,万念俱灰,肝肠寸断,应允平克顿带走儿子的请求后,奋然自杀身亡,结束了这场从开始就注定了的悲剧结合。</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著名咏叹调(Famous Arias)</b></p><p>1.巧巧桑咏叹调:“晴朗的一天”</p><p> (Un bel dì vedremo)</p><p>2.平克顿咏叹调:“无论在世界何方”</p><p> (Dovunque al mondo)</p><p>3.巧巧桑/平克顿咏叹调:“爱之二重唱” </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Fun Facts:</b></p><p>1.“蝴蝶夫人”几乎是女主角的独角戏,这是女高音演员乐于挑战的角色。在第一幕结尾普契尼写了一段篇幅很长的男女爱情对唱,因此平克顿一角对男高音有了吸引力,而且在第二幕中加了一段不到两分钟的咏叹调“别了,我可爱的家”,男高音不至于完全没有戏份。普契尼说过,如果不写这段唱词,“世纪男高音”克鲁索肯定不会接演这个角色。</p><p><br></p><p>2.普契尼在创作“蝴蝶夫人”期间曾遭遇车祸,太太和孩子安然无恙,普契尼的伤势严重。所以“蝴蝶夫人”是他打着石膏写完的,而且从车祸之后,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p><p><br></p><p>3.“蝴蝶夫人”当然是的虚构的故事,因为故事发生在长崎市,现在的长崎市还真有一处叫做“蝴蝶夫人的眺望台”的旅游景点,介绍上明确写明,蝴蝶夫人就是站在这个“眺望台”前唱出的“晴朗的一天”。</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style="font-size: 20px;">Turandot (图兰朵)</b></p> <p>Composer: Giacomo Puccini and Franco Alfano</p><p>Librettist: Giuseppe Adami and Renato Simoni</p><p>Language: Italian</p><p>Year of Premiere: 1926 at La Scala (Milan)</p><p>Number of Acts: 3</p><p><br></p><p>Turandot,中文音译为“图兰朵”,在剧中是一位中国公主的名字。这个名字听起来实在不像中文名,原来歌剧的原始故事来自一位12世纪的波斯诗人,Nazami,的史诗Haft Peykar。Turandot是在波斯诗歌中常用来指中亚地区公主的名字。这个古老的传说故事非常有生命力,1762年先由威尼斯剧作家Carlo Gozzi改编成话剧,到1801年又由德国诗人席勒(Schiller)改编成德语话剧,普契尼的歌剧主要以Gozzi的话剧为蓝本。</p><p><br></p><p>还有一种说法Turandot这个名字来自元朝蒙古公主,所以有些中文翻译直接说“元朝时的公主图兰朵”。不管名字来源如何,“图兰朵”是二十世纪初,没有到过远东的西方人心目中想象出的古老神秘东方的一位冷冰冰的公主,普契尼指定这是位中国公主,虽然这个臆想出来的东方王国,在中国人眼中看起来也满满遥不可及的异国情调。</p><p><br></p><p>就像为“蝴蝶夫人”研究日本文化一样,普契尼为创作“图兰朵”认真研究了中国音乐。意大利驻中国的外交官送给普契尼一个有中国音乐的音乐盒,他把其中悦耳好听的曲子“茉莉花”穿插进音乐,在歌剧中多次出现,包括在第一幕中童音合唱,和每次公主出现的旋律,使歌剧音乐听起来有些东方韵味。</p><p><br></p><p>“图兰朵”是普契尼最后的一部歌剧,到1924年基本完成,只剩最后一首二重唱,因为不满意歌词,在反复修改歌词过程中,普契尼被诊断出喉癌。去布鲁塞尔采用当时实验性的放射疗法治疗,几天后突发心脏病,大师不幸撒手人寰。Franco Alfano到1926年完成了最后一段的音乐。</p><p><br></p><p>歌剧在1926年4月25日在米兰La Scala歌剧院首演,由著名指挥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执棒指挥,演到在第三幕中间,乐队突然停止,指挥Toscanini转过身来面向观众,悲哀地宣布:“歌剧到此结束了,因为我们已经演奏完大师笔下最后的音符。” 第二晚演出时,演员和乐队才把后来加上的部分做了完整表演。</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剧情介绍</b></p><p>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有一位美丽冷酷的公主图兰朵(Turandot),发誓不嫁。任何敢于前来求爱的男子,必须答出她的三道谜题,如果成功,公主会嫁给他,但一旦失败,就会被斩首。几年下来,已经有多个勇士丧命在她手下。一位流亡的王子卡拉夫(Calaf)与父亲帖木儿(Timur)和侍女柳儿(Liù)路过王宫,目睹了公主亲自监斩挑战失败的男子。王子卡拉夫被公主美貌吸引,不顾众人劝阻去求婚,而且顺利答对了所有问题。但图兰朵食言,拒绝下嫁。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要求公主如果在第二天天亮之前猜出他的名字,公主不但不需下嫁,王子还甘愿赴死。公主抓来王子的父亲和柳儿,严刑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等到天亮,公主尚未得知王子的大名,但王子炽热的爱融化了无情公主冷漠的心,公主公告天下将嫁给这位名叫“爱情”的王子。</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著名咏叹调(Famous Arias)</b></p><p>1.王子卡拉夫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眠”(Nessun dorma)</p><p>2.公主图兰朵咏叹调:“祖先的屈辱”(In questa Reggia)</p><p>3.女仆柳儿咏叹调:“主人! 请听我说”(Signore ascolta)</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Fun Facts:</b></p><p>1.“Nessun Dorma”咏叹调在众多电影中出现,包括The Killing Fields (1984),The Witches of Eastwick (1987),Suture (1993),Bend It Like Beckham (2002),The Sea Inside (2004)。</p><p><br></p><p>2.普契尼一生很多风流韵事,令太太经常神经高度紧张。有一次太太指控他和女仆偷情,但这一次是空穴来风,女仆不忍名声被毁而自杀,普契尼太太还因此入狱。有说法在图兰朵中柳儿自杀的情节大概与他这次经历有关。</p><p><br></p><p>3.因为“图兰朵”里描述的中国形象不佳,此剧一直在中国大陆禁演。直到1998不仅禁演结束,而且在真正的皇宫紫禁城里由张艺谋导演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现场演出,因为歌剧故事发生在图兰朵父亲的皇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