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李服命名的“厦吾”地名寓意初探

邱建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地名文化是祖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也就是说:是人们赋予的,而不是本身自有或天然的。</p><p class="ql-block">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p><p class="ql-block">地名,一般总是由生息在当地的居民以其语言命名。地名的命名依据还能反映一个族群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和其他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它的命名常反映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也反映命名时代的特征。</p><p class="ql-block">地名,是先由少数人称说,再到为广大社会成员所公认,要经过一定的传播和筛选过程。</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地名都是很有讲究的,包含了美感和意蕴,人为将其抹去,会造成文化的断裂,历史的断层。地名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随意乱改,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要推测一千多年前宜春地区一把手的儿子,高干子弟李服命名“厦吾”为一地之名的深层含义,首先应了解以下有关资料。</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时代背景</span></p><p>1.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p><p>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p><p>唐末天下大乱,藩镇割据混战。</p><p><br></p><p>2.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bi`an)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九年,是十国当中版图较大的国家。</p><p>南唐的社会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国甚至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割据政权中都是绝无仅有的。</p><p>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取代南吴、位居江淮一带的割据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他的创建者叫徐知诰,也叫李昪。</p><p>徐知诰的智商、情商都非常高,勤勉从政,厉行节约,广纳贤士,推行仁政,得人心、有威望。所以徐温死后,徐知诰这个干儿子力压徐温的亲儿子们,一步步掌控了南吴朝政大权。937年十月,南吴第四位君主、称帝不久的杨溥禅位,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大齐。 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徐知诰本姓李,小名彭奴,徐州人,是唐代皇室的后裔。《资治通鉴》记载937年徐知诰即帝位时,就是以大唐为国号的。南唐的历代君主也自称是李唐的后代。</p><p>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 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 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 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958年李璟去皇帝尊号,称江南国主,并向后周称臣; 975年宋军攻占金陵,后主李煜出降,南唐灭亡。 南唐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南唐虽偏安于淮河以南,却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对后世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974年9月,北宋派兵攻打南唐,并于次年11月攻破其首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南唐由此宣告灭亡。</p><p><br></p><p>3.☆黄巢起义</p><p>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p><p>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二、了解一下与李服有关的几个人物。</span></p><p>李服世系:</p><p>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李慎(纪王)→李钦(建平郡公)→李晟(西平郡王)→李宪(洪州刺史)→李游(宜春侯)→李服</p><p>根据吉水《谷村李氏族谱》记载":</p><p>西平郡王李晟,生于公元727年,卒于公元793年。出生军旅世家,因父左金吾大将军李钦坐太平公主事,从军西陲。李晟十八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历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共生子十五:侗、伷、偕、愿、聪、總、愻、恕、慿、宪、愬、懿、聼、惎、慇。有十二儿子掌握了兵权,李晟的儿子当中,有几人颇有名望,他们是李愿、李宪、李愬、李听。因功高震主,在贞元三年皇帝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其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p><p>李宪,唐朝中期将领,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29年,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幼年随父军营,起家太原府参军,历官醴泉县尉,光禄卿,洪州刺史,公元828年升任江南西道团练观察使,遥岭南节度使,次年卒于镇。逐家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宜春郡侯,时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李游的长子李服,在公元882年,为避黄巢之乱率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各地。</p><p>李游,字观业,长庆四年进士。《宜春县志》载:他在袁州任刺史有惠政(实则反动,因他主要是镇压王仙芝农民起义有功。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被封为宜春侯;死后,在宜春台下立有祠,岁时祭享不绝。该祠尚在,在今宜春城沙子巷( 又称荣封巷)。 祖父西平郡王李晟。</p><p>元和四年(809年),宪宗李纯诏令李晟家谱编入皇家附属籍中,配享德宗庙庭。</p><p>李昪(888年-943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了解几个有关字词</span></p><p>1.“华夏”是中国的别称,也称“夏”。</p><p>2.厦古通作夏,形声,从广,夏声。广(yǎn)表示房屋。“夏”古有“大”的意思。</p><p>3.夏,汉语一级字,读作xià或jiǎ。</p><p>4..“吾”形声,从口,从五,五亦声。“五”在九个个位数中位置居中。“五”与“口”联合起来表示“位置居中的”、“中立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所以本义是:中立的。其引申义是:在你、我、他三种单数人称中介于“你”和“他”之间的人,即“我”。</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根据1985年版 《江西省分宜县地名志》云:南唐时(公元937——975年)李服自宜春东门徙此,建房时门楼上书"厦吾"而得村名。</span></p><p>思考一:李服在其门楼上书“厦吾”,向世人宣告“这房宅是我的”,为何不直书李府或李宅,值得深思。</p><p>思考二:在古代厦夏通用,且音同。李服题写“厦吾”是否隐含“夏吾”,以表达“华夏是我的”或“中国曾经是我李氏家族的”意思。以此表达自豪和骄傲之情或宣泄心中...?</p><p>思考三:高干子弟李服为避黄巢之乱,于公元882年携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各地。那应是唐朝末期,而不是南唐。因为唐朝历期是公元618——907年,黄巢起义历期是公元878——884年,南唐历期是公元937——975年。</p><p>厦吾村原属宜春县,【宋雍熙元年(984年),划宜春县东境10乡,置分宜县。】至宋雍熙元年后才属分宜县管辖。但仍属袁州府辖区。</p><p>唐末天下大乱,藩镇割据混战。历经289年的李氏唐朝已近灭亡,作为国姓李氏,又是高干子弟的他,难免在此时此山村会有许多感慨。</p> <p>综上所述,我认为取“厦吾”之名,表层意思是说:房子是我的;而真正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是:</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是我的!”</span></p><p>假若真是这样,那这个地名取得也真是大气和霸气。</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附言</span></p><p>1.现在钟邱家族使用的、座北朝南呈阶梯状的、大片连贯的、夏吾村的主体宅基地,据老辈口口相传说:就是从李氏家族手中购得的。这是此村唯一最好的成片的宅基地,非名门望族莫属,据此推測:原主人可能就是李服家族。</p><p>2.据清朝邱氏族谱记载,邱氏厦吾始祖的妻子就是钟家女子;后辈两姓也多有通婚,是世交的姻亲家族。</p><p>进入现代后仍然存在的,厦吾村唯一有石制门楼、围墙爬满常青藤的院宅,宅院前有水井和大且深的池塘,均属邱氏家族。据此猜测,李服家族地产有可能是钟邱两家族在古代联合购得。</p><p>3.李服家族为何突然整体消失?从其变卖地产推测,一定不是遭屠村灭族,可能是因某种原因全体迁徙某地。从互联网部分资讯显示,有可能迁移到吉安吉水谷村定居。(待考证)</p><p>✍🏼题外话:</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一千多年前的先祖为我地取了一个“天下第一地名”,属地居民就应珍惜这份荣耀,要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祖国复兴事业中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建议:属地居民以后在书写家乡名称时,不要偷懒写成“下吾”(下是我的)或“下午”(太阳西下),那是自毁形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3.呼吁:为恢复使用我地原有地名大家携手努力,为打造“天下第一名村”旅游名片添色加彩!讲好中国故事。</span></p><p>以上愚见愿与各位共商榷,但愿能有抛砖引玉之效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