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足迹

上京适者104641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创:上京适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本人提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深深的足迹》 </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原长春地质学院医院院长刘万禄</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秋云,空空地不载着雨水,但在成熟的稻田中,却能看见我的充实。</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泰戈尔</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人物名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刘万禄,汉族,1932年10月29日生,中共党员,吉林舒兰人,原长春地质学院医院院长。1951年1月入朝参战任重机枪手,1952年8月调任卫生员;1956年开始任助理军医、军医,1961年1月考入沈阳军医学校学习2年,1968年开始任团卫生队副队长、队长。1978年,刘万禄从军27年后转业到长春地质学院医院任院长至1993年初退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要讲述的是原长春地质学院医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刘万禄的故事。这位已至米寿之年的白衣天使,66年党龄, 41载救死扶伤征程,28年戎马生涯,经历抗美援朝战火硝烟的洗礼、军队大熔炉淬火的一名老兵,以超出常人的精神和毅力忘我地工作在卫生战线。1959年荣记三等功。1960年被组织评为40军文化学习先进代表,荣登沈阳军区光荣榜,同年参加了在京召开的全军文化教育先进表彰大会。1987年荣获“双选、双优”活动优秀管理服务二等奖。他所领导的原354团卫生队连续3年评为四好连队,评为沈阳军区“卫生工作标准化管理”标兵单位。1987年撰写的《浅谈高校医院改革中的几个关系》一文评为优秀论文,发表在吉林省卫生厅《适用医院管理》杂志,并参加了全国高校医院工作经验交流会。所领导的医院被市卫生局评为高校医院建设管理“第一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家境贫寒 报名参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刘万禄出生在吉林省舒兰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农民出身的祖辈一直在这块黑土地上耕耘,贫苦的父母靠租种地主李老五家的几亩薄田养家糊口。家中有兄弟姊妹6人,受拮据的家庭生活所迫,使他们过早地成了“小大人儿”,无钱读书的哥哥姐姐很小就下田帮助父母劳动。待两个姐姐出嫁后,家庭的窘境有所减轻,父母寄希望于读书改变命运,咬紧牙关凑钱送他到学校读书。当时村里的学校有六七十个孩子,只有一名教师执教不同的年级,有时一天都见不到教师的身影,每逢农忙时节,教师和学生们一样,要回到家里帮助春种、夏锄、秋收,读了三年半的学时,仅仅达到初小文化水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12月18日,家乡迎来了解放,舒兰县成立了民主政府。当东北人民自卫军“松田支队”经过村庄时,看到指战员们肩扛钢枪,唱着军歌,神气十足的样子,让年幼的刘万禄好生羡慕,心中萌生了要参军打仗救穷苦人解放的强烈愿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46年,家乡实施土地改革。翻身得解放的农民当家做了主人,有了自己的土地,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父亲忙着为东北民主联军送军草、军粮,母亲忙着做军鞋、鞋垫,支援前线部队打胜仗,迎接全国的解放。</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国成立不久,当人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邀集英、法等15个国家的军队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同年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奉毛主席命令入朝作战。为了保卫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卫人民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年仅18岁的刘万禄在父母的支持下,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怀着满腔的热忱,第一个报名参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赴朝参战 报效祖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是一场正义之战、扬威之战、固基之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12月,刚刚入伍的刘万禄同志被编入新兵整训22团,随部队进驻榆树县进行实弹训练。一个月后部队开进安东(今丹东)市集结待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1月21日夜跨过鸭绿江,成为首批新兵入朝。</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时值严冬的朝鲜,北风凛冽,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为免遭敌机轰炸,部队昼伏夜出,从朝鲜新义州出发,在夜间秘密行进。身上负荷70多斤重的给养弹药,每夜要开进七八十华里,连日的艰苦跋涉,每人的体重都掉了四五公斤。赶到三八线附近时,已经能清晰地听到了枪炮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已是五次战役的尾声,前线部队有序后撤,新兵部队也转身撤到被敌机炸毁的太川机场。任务是背运碎石,平复弹坑。敌机白天投弹,连队夜间抢修,一个月下来,每个战士背运的碎石不下30卡车。刘万禄因表现突出,被新兵团党委记一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随后到守洞里的山村与老部队汇合,刘万禄被补充到118师354团1营机炮连,当重机枪副射手。战前的训练极其艰苦,时值盛夏的三伏天,每天扛着重机枪,训练爬山头、抢阵地、挖工事、对“敌”射击科目,一天下来,汗水、雨水、泥水凝固一身。刘万禄因为体力壮、脑子灵、眼力好,很快掌握了更多的杀敌本领,在最后的全营合练中被评为机枪射击第一名,获营队前嘉奖一次,副射手转为正射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步兵354团是赫赫有名的打胜志愿军出国作战第一仗,也是一次漂亮的歼灭战的部队,刘万禄为能编入这个英雄的部队感到无比自豪,心中暗自鼓劲,决心和战友们一道杀敌立功。正当刘万禄信心满满,准备上战场杀敌立功的时候,一纸调令去卫生队培训做卫生员。心中十分不情愿的他事后得知,前线十分缺少救护人员,选拔战地卫生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思想积极上进;2. 能吃苦,不怕牺牲;3.有文化,爱学习;4.身高体壮,能背动伤员。刘万禄很快转变思想适应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了战地包扎、止血、固定、搬运四项战救技术训练。经过短期培训,很快地掌握技能,回到营部卫生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夏天,354团接受三八线上大德山阵地守备战任务。一营3个步兵连一线排开:1连守双夹山;2连守“八号”阵地;3连守190.5高地。刘万禄在营部“前指”带领一个担架排,负责3个连队伤员、烈士的前接后送任务。经常是一夜两次去前沿阵地接伤员,往返三四十华里。9月4日,1连阵地战斗异常激烈,伤员剧增,刘万禄配合邹士奇军医,一夜抢救伤员、处置烈士达100多名。9月5日拂晓在包扎伤员时,敌人一发炮弹落在壕顶,把他们掀落到沟底,身上埋了厚厚一层尘土,有幸捡回了一条生命。大德山守备战持续了七八个月。刘万禄到前沿阵地抢救、前接伤员和处置烈士达200多名。全营卫生员牺牲了3名,负重伤5名。每当谈起这些牺牲的战友们,性情刚毅的他总是泪盈眼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是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进行顽强作战的,是在高山峻岭、天寒地冻、衣着单薄和粮弹奇缺的情况下进行的。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迫使美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停止了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的每个胜利,都是经历极其艰难困苦的殊死战斗和流血牺牲而取得的,英勇的志愿军将士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奇迹。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7月28号,刘万禄所在的部队撤军回国,胜利凯旋。他和战友们一道回到了久别的家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自强不息 积极进取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回到祖国,正准备放下行装、洗去征尘,部队接到命令,紧急开赴哈尔滨市执行抗洪抢险任务。</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的北方连降暴雨,哈尔滨遭遇到了建国后最大的洪灾,松花江两岸随时有决堤的危险,严重威胁着全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部队下车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卸石头,当40节满载石块的列车徐徐停靠在江边铁道线上的时候,只听到指挥员一声哨响,官兵们像当年在战场上打冲锋一样,冲上车厢打开两侧箱板,大块的岩石像“流沙”一样被掀到车下,30分钟结束战斗。动作神速让江岸的民工们看傻了眼,当人们得知这是一支刚刚从朝鲜战场撤回的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时,纷纷赞扬说:“真不愧是一支最能战斗的部队,一群最可爱的人”!军民抗洪决战胜利后,市政府和人民为了感谢部队的支援,特别举行了十万军民大联欢活动。刘万禄也在这次抗洪抢险战斗中,受到团党委的嘉奖。</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54年,全军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运动,师团普遍建立了文化培训基地和夜校文化学习班。刘万禄从1952年就开始利用战斗间隙自学文化,始终坚持没有放弃,在这次文化教育运动中,他即是学员又是教员,担任多期团夜校数学课程教学。艰辛的付出,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高级中学各门文化课程,经考试均取得了及格以上的好成绩。他的先进事迹和学习经验在全师部队做了交流汇报,被师、团评为文化学习先进分子,被40军评为文化学习先进代表,荣登沈阳军区光荣榜,出席了1960年在京召开的全军文化教育先进表彰大会,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中央军委首长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0年,团党委根据刘万禄的突出表现和工作能力,提前任命为354团炮营军医。次年考入沈阳军区军医学校,在校2年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断。1963年3月毕业后,到四平驻军207医院,轮流实习了内、外、妇、儿等科临床诊断治疗。经过医学院校的系统学习和驻军医院的临床实践,给刘万禄插上了科学的翅膀,使他的医疗诊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6月,刘万禄被抽调到118师担任卫训队队长兼教员,负责全师卫生人员的专业培训。1972年到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进修,主修综合外科。在10个月的时间里,比较系统地向专家教授学习了临床诊断治疗。参加了200多台手术,进一步掌握了普外、泌尿、肝胆、呼吸外科的手术操作技能。1977年到长春中医院进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断,实践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运用。经过不断地进修学习,更加夯实了基础理论知识,丰厚了临床诊治经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勇挑重担 争先创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初,刘万禄被任命为354团卫生队队长。为迅速改变“落后连队”的面貌,他认真查找和分析存在的原因和症结,从中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首先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解决思想混乱、医疗服务上粗心大意等突出问题。他主持召开党支部会议,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揭短亮丑,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讲明存在问题的危害。一次会议不能解决,下次会议再议。对解决较大的问题,请上级领导参加指导。几番会议下来,存在严重问题的老同志承认了错误,做了深刻检查,放下了包袱,轻装上阵,统一了大家思想。全队从这位不苟言笑的队长身上发现了一种深刻的内涵和人格的魅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初,部队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全团连队到义县山里打坑道,时间长、工作量大、危险性高,刘万禄带领全队卫生人员深入连队,全力做好卫勤保障,焕发出为部队、为兵服务的新面貌,受到团领导和连队官兵的赞扬,年底,卫生队甩掉了多年落后的帽子,一跃成为“四好连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面对良好的开端,刘万禄的头脑是清醒的,他开始思考如何保持卫生人员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提高业务素质。于是,组织卫生人员根据部队战时需要,开展“三防”救治训练,掌握野外战救四项技术。结合平时工作业务需要,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针对特殊病例开展临床教学,安排干部集中授课,购买动物做实验手术,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全队形成了良好的业务学习氛围。刘万禄十分注重干部业务素质培养,每年选送干部上学、进修。在他任职的10年间,先后送出9名干部进医学高等院校学习。全团卫生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有了显著的提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刘万禄善于抓大事求突破,他有着不同寻常的超前意识,构思着改变卫生队硬环境的长远设计。1974年初,刘万禄经过一番筹措,向团里提出了开办“国公酒”厂的提案,得到了团党委的支持。立即组织人员修厂房、购设备、跑材料、搞实验,严格按照处方生产,产品很快打开了销路,赢得了利润。5年时间为团里积累资金30余万元。除了上缴团里部分资金外,卫生队购置了万能手术床、甲种医疗器械(两套)、无影灯、吸引器等医疗器材。修建了宿舍、食堂、围墙、手术室,装修了病房,建起了篮球场。使卫生队整体环境焕然一新,在团一级卫生行列中创建了硬件设施和业务素质一流单位,是沈阳军区卫生战线上的一面旗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4年夏天,2连在营区靶场搞实弹射击,发生60迫击炮膛炸,当场炸死2名战士,5名战士负伤,其中在负重伤的杨剑身上有42块弹片,因大量失血,生命极度垂危。伤员送来卫生队后,刘万禄队长立即组织抢救,输血、输液、清创,维持生命体征,待驻军205医院救护组赶到,已经完成了前期的有效救治,给后续专科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受到了专家和救护组人员一致的肯定和赞扬。</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几年来,卫生队圆满地完成了部队野营拉练、实弹演习、抗洪救灾的卫勤保障任务。出色地完成了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大量伤病员的救治工作和部队的卫勤保障任务。被军区评为“卫生工作标准化管理”标兵单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锐意进取 再创佳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78年,刘万禄结束了28年的军旅生活回到家乡,被组织分配到长春地质学院医院任院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在高校改革脱困的特定历史环境,在医院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期,刘万禄抓住了新环境给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做改革开放时代的强者,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潜心调研,缜密思考,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医院状态,只能从改革中找出路,在开放中求发展。根据中央“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于1985年开始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发挥大医院的技术优势,与医大一院脑外科、急诊外科实行横向联合协作。医院深化改革说到底是加强自身业务建设,促进医院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增强临床的实际工作能力,带出一流的卫生队伍。在向社会开放之初,只能开展较轻的脑外伤,单纯凹陷性骨折,植骨术等手术。经过一段实践,可以开展较重的脑外伤、脑出血和部分脑疾病手术,普通外科手术也相应地扩大范围。开放后内科业务水平也显著提高,收治的病人有1/3为心、肺、肾、脑等急重症以及败血症、消化道大出血等危重病人,这些病人都得到了妥善治疗。1986年,病房共抢救危重病人88例,抢救成功率达85.5%。护理队伍通过实践,业务素质提高更为显著,过去多数没见过脑外科昏迷的病人,现在,遇到抢救病人可以熟练操作,对各种危重症都能密切配合临床,运用自如地进行护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医院开展联合协作,对内服务的范围逐渐增大、质量逐步提高。过去外科连阑尾炎手术也很少做,现在利用协作医院的优势,对内部患脑、胃、肠、胆等外科疾病的手术,都在本院实施。过去,内科有时连重感冒也送往外院,现在教职员工患心肌梗塞、脑血栓,泌尿、消化系统等慢性重症以及各种癌症大多在本院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先后开设了妇科、儿科、急诊外科、肛肠外科、普外、泌尿外科、骨外科和血液透析。住院床位增加到80张。不仅节省了医疗费用的开支,保证了全体师生员工医疗费用的合理使用,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病人,提高了时效和疗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几年来,医院推行改革开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多分担一部分病人,对缓解社会看病难、住院难问题尽了一份力量。同时,对学院本身达到了少花钱,多看病,看好病。自改革开放后的一年半时间,共收治病人1,100例,较开放前同期提高了两倍,仅1986年纯收入达6万元。而大量的收治本院病人节省了大量开支,仅为离休干部刘敏1人,5年的血液透析费用就节省了10万余元。1988年承包九台县一乡村医院,一年收入20万元,除补贴外勤、值班、加班、寒暑假等费用外,医院纯收入10万元。把增收节支下来的钱用于扩大医院服务范围和提高医疗水平上,达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为医院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条件。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救死扶伤”四十余载,刘万禄一步一个脚印,放到哪里就在那里闪光,凭着军人的坚强性格和优良作风,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走过的卫生工作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采访后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深深的足迹》二稿完成后,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讲述这位志愿军老兵,从卫生员成长为军医、卫生队队长至医院院长的故事,是一段令人钦佩的成长历程,里面有他的付出和收获,更有开拓进取所需要的精神和勇气。短暂人生,能经历几件大事不易,能办成几件大事更不易。前者需要机遇,后者需要努力。尽心付出自己的智慧、胆识和魄力,尽力在卫生战线上踏实工作,可歌可赞!希望他的人生道路上闪光的足迹,对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有所启迪和教益。</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王忠信</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8月29日</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谢谢您的欣赏!期待您的美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