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专业成长故事――人生留痕

思凡君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命的道路上永远没有捷径可言,只有脚踏实地走下去” ――题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望自己过去四年来在十一校的教学经历,心中百般滋味杂陈,这其中既有甘甜,也有苦涩,但更多的是遗憾与辜负。因为总体来讲,这四年,我并没有好好地抓住机会去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也没有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认真学习,认真反思,导致自己的教学水平止步不前。在职的每一天,虽然在尽心尽责地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但并没有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去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当教师,自己即为人师,则意味着什么,每天只是机械地,日复一日地,按部就班地,稀里糊涂地忙着备课,上课,批作业以及班主任的其他琐碎事,像车轮一样将日子碾成渐长的年岁,没有留下什么“车辙印”。现在想来,29岁的我,不能再“任性”了,也不能再“迷糊”了,我该警醒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初到十一校,还没怎么熟悉学校环境就被安排试讲。第一次上课,面对台下40几张稚嫩而又陌生的面庞,面对陌生的领导和同事,我既害怕又紧张,完全不知道怎么去上那节课,一来就被硬生生逼上了讲台,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一节课下来,惨不忍睹,课时目标混乱,教学内容不明朗,教学思路不清晰,更别提重难点的突破,课堂节奏的把控,师生间的互动等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的第一节完整的40分钟的课,也是初入职场,学生们给我上的第一课。那一刻,我清晰的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己没有扎实的根基,渊博的学识,怎么才能让学生信服呢?自此之后,我就认真读教材,提前备好课,平时有空就阅读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遇到不懂的虚心求教,慢慢地,一边适应教学生活,一边努力向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靠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课堂教学是检验一位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这四年以来,我也上过不少校级公开课,也参加过一次区级优质课,每一次我都提前备课,认真钻研,精心设计,反复研磨,积极总结得失,按理讲,这些赛课应该能让我的教学水平有一个说得过去的提升,然而现实是,停滞不前。我困顿,我迷惑,我失望,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不是当老师的料。直到学校最近组织的“自主课堂”精准磨课活动,我才找到了于讲台上站稳脚跟的关键钥匙:“自信”、“学生”,以前,每次讲公开课,我都不由自主地紧张,以至于整堂课上一直处于拘束,放不开的状态,自然整个课堂缺乏灵性,缺乏活力,缺乏感染力;另一方面,虽然我人是年轻的,但我的课堂却非常老套:把课上成了“满堂灌”,只有自己一个人在那又讲又说,全然忘记了学生,置学生的主体地位于不顾,把学生当成了配合课堂的配角,由此,师生间的对话互动中,学生怎能“活”起来呢?而这次,在师父和前辈老师们的衷心提点下,在“自信”这股力量的支撑下,在“能让学生说尽量让学生说”的意识转变下,我终于找到课堂的感觉,我似乎忘记了紧张,打开了自己,尽情用自己抑扬顿挫,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着现场的师生们,并结合适时地,有针对性的评价激励着孩子们,渐渐地,孩子们找到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感觉,在课堂上充分朗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这一次,师生真正地走进课堂,融入课堂,沉浸课堂,这一次,孩子们真正“学有所获”,这一次,这节精心打磨的课堂,最终取得不错的成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次公开课,一大足进步与成长,这背后,有我个人的用心琢磨,更离不开团队的真诚帮扶:忘不了我的师父张老师在身兼要职的繁忙中抽出时间耐心细致全方位地指导与叮咛,忘不了校领导对我的殷切关怀与期冀,忘不了同年级的老师们对我真诚提出的宝贵建议,忘不了其他老师对我的默默支持与鼓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成长=经验+反思”,很显然,实践经验是中心,反思总结是关键,一个懂得反思自己的教师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拔节成长,才能有实质性的发展。这次讲课,对我意义非凡,我深深意识到,把课讲“好”,讲好“课”,要明确以下几点:</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1、认识自我,准确定位。</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教学中,最主要的是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所学,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一堂课上,要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而不是只关注十几个优秀生,这是我今后课堂上要极力扭转的地方。</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2、持续阅读,汲取力量。</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阅读是长根的事业,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必须根植于深厚的阅读。不仅要阅读教育教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要阅读文学历史哲学等其他其他知识,不断充实丰盈自己的知识内涵,不仅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经常向身边的老师,前辈等虚心求教,不断提升自身课堂素质及教学基本功,这样才能让课堂有张力,有底气,饱满,灵动,鲜活,有气息,才能推动一个老师持续往前走。</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3、关注细节,磨砺自己。</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语文教学,一定要抓牢语言文字,要做好两个“ding”,一个“盯”,要善于敏锐地揪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句;另一个是“钉”,要像钉钉子一样牢牢抓住文本中的细节,咬住不放,重锤敲打,反复推敲。课要上出亮点,就得从细节中发现每一个文本“独一无二”的地方,即文本的个性,这就是文本细读功夫,不容易,但也不能含糊,不含糊每一节课,就是不含糊自己。与其说“磨课”,不如说“磨自己”――打磨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炼自己的教学技能。用心栽培自己,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才是一个教师最好的“磨砺”!做好自己,才能教好学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苍竹到老虚心留劲节,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作为年轻老师,我深知在教学上存在诸多不足,经验缺乏,因此仍很多的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要长期坚持,从细微入手,日积月累,终会有惊人的质的飞跃!作为年轻的我们,应该有着一颗不甘落后的进取心,积极对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就一定会成为一名符合现在教育需要的“新”而“成熟”的教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臧克家先生说:“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幼苗的人,他会欣赏到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工作的人,他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永远鲜活;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这将是我今后从教心声的写照。在其,我会经历喜怒哀乐,也会品味酸甜苦辣,我将和孩子们一起,共同谱写我的成长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