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爷爷小的时候,就在这儿玩耍......</p><p><br></p><p>李谷一的这首---前门情思大碗茶,述说了我们这些住在老北京前门一带,胡同长大的孩子们,对胡同文化的深深眷恋和记忆。</p><p>这是前门一带的俯视图。</p><p> </p> <p>这是著名的前门大碗茶和老舍茶馆。</p> <p>粉州营胡同顶头,是大宏巷的浴池。那些年,我们附近的男女老少都在那儿洗澡。</p> <p>延寿寺街的洪通商店,是我们经常买东西的地方。那里有百货日杂,现在许多消失的小商品,像针头线脑,百姓缺什么有什么。</p> <p>前门外的大耳胡同:荀慧生在北京较早的住处。</p> <p>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家就住在前门一带的三井胡同。从打我一出生,在我的身上,就有了胡同孩子的烙印,抹不去,忘不掉。</p><p><br></p><p>三井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大宏巷,西至延寿街,全长270米。</p><p><br></p><p>明代称三眼井,属正西坊。因巷内水井石盖上有三孔而得名。巷名沿用至解放后,1965年更名三井胡同。</p> <p>著名的三眼井。</p><p>三眼井位于三井胡同23号。相传三孔可同时打水。如果水桶绳子相互纠缠了可够麻烦的。</p> <p>这条看起来平凡的胡同,在清末民国时期却是风云激荡,名震北京。</p><p><br></p><p>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邵飘萍、汤修慧夫妇来北京大学共同创办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当时毛泽东、陈公博、罗章龙等人都是他们的学员。毛泽东称呼邵飘萍为“先生”,称呼汤修慧为“师娘”。</p><p><br></p><p>毛主席曾深情评价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的理想和优良品格的人”。1949年4月,亲自批文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到了晚年仍称:“我是邵飘萍的学生。”</p><p><br></p><p>1918年,现代新闻工作者的先驱邵飘萍在前门外三井胡同38号创办《京报》,不受军阀操纵,主张言论自由,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p><p><br></p><p>冯玉祥将军曾夸赞“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主持《京报》,握一支毛锥,与拥有几十万枪支之军阀搏斗,卓绝奋勇,只知有真理,有是非,而不知其他,不屈于最凶残的军阀之刀剑枪炮,其大无畏之精神,安得不令全社会人士敬服”!</p><p><br></p><p>1925年底,邵飘萍利用《京报》的一个特刊,历数了张作霖的恶迹,张作霖随即拿出30万元贿赂邵飘萍,希望《京报》能够替他说话。邵飘萍立即将款退回,并一如既往地揭露“大帅”。这件事给邵飘萍招来了杀身之祸。</p><p><br></p><p>1926年4月18日,张作霖悬赏捕杀邵飘萍的密令到了北京。4月24日,邵飘萍从俄国驻北京大使馆被张翰举骗出而被拘捕,26日被枪决。同日,《京报》被封,终期2275号。</p><p><br></p><p>1929年,在邵飘萍的第二夫人汤修慧女士主持下复刊,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正式停刊。</p><p><br></p><p>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p><p><br></p><p>“铁肩辣手”取自明朝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邵飘萍将“妙手”改为“辣手”,一字之改,反映了邵飘萍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报宗旨。</p><p><br></p><p>如今再来到三井胡同38号,灰色的外墙、铁质门窗老房,已经成为居民杂院。虽然再不能找到,邵飘萍先生当年在编辑室墙上挥笔写下的“铁肩辣手”,但他的精神却留在我们心中。</p><p>关于邵飘萍报馆的图文资料,摘自公众号。</p> <p>冬天,也是我们这帮孩子最快乐的时候。堆雪人☃打雪仗。玩儿疯了的时候,少不得惹祸。晚上回家,躲不过家长拿着扫把木棍儿,追着打。</p> <p>这是我们院儿的屋顶。</p><p>那可是我们这些男孩儿经常光顾的地方。春天放风筝。国庆节放烟火的时候,是我们这些孩子们露脸的好机会。每每烟火的间歇,会有降落伞飘洒。抓住一个降落伞,可要看风向。运气好的时候,风向正往我们占据等候的屋顶刮过来,那就要看我们的本事儿了。用竹竿子一挑,往回一带,就抓住一个降落伞。那时候心里那个美啊......父母抿嘴儿乐,邻居羡慕,小伙伴儿们面前,扬眉吐气啊。硕大一个降落伞的用处可大了。有的做被面,有的用边角料做好几个布袋子,买菜装东西,可能装了。拿着走在路上商店,透着一种骄傲。</p> <p>这张大场景,放大就能找到我家院子。</p><p>房后坡是一条白色的抹灰,也是小锁儿大奶奶家的房子。</p><p>搬走的那年,难舍之情,让我颇费周折,找到人大宿舍物业公司的人,在楼顶儿,帮我完成了一个心愿---一张我们家的俯视图。从老宅的俯拍照片,记录了我家的方位。</p><p>这是我存留的一张仅有的宝贝。并且还分享了许多热爱胡同文化的相关朋友。</p> <p>我们家的电线,由此通过。</p> <p>这是我们院儿的入口处。</p> <p>狭长的院子两边,每家每户,每到秋天以后,到冬天结束,蜂窝煤整整齐齐的码放成垛,也是平房院子里一景儿。到了冬天,这些就是取暖的宝贝。谁家烧的好,一进他们家暖和和的。谁家灭了火,要么自己放块炭煤,放点儿柴火木棍儿,点火烧炭,上面放一块儿燃过的半熟煤,再放上一块生煤,一会儿火就生起来了。或者到邻居家接个火🔥,不用点炭,火一会儿着,省大事儿了。</p><p>那是我们这些住在院子里,每家每户必做的功课。</p><p>再后来,院子里每家每户,利用犄角旮旯,搭起了的小厨房,使狭小的走道,更加紧凑。就是紧凑,大爷大妈们,依然利用仅剩的地方,养花种草。使这个小小的空间,有了生气,有了绿色。</p> <p>这是我们家那个时候的收音机📻。是它给我带来多少快乐。</p> <p>这些胡同和院子,伴随我们这些孩子,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我们已经住进楼房,但是,这生于斯长于斯的胡同文化,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挥不去,抹不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