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我的班

胡开国

<p>1964年,我从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第一小学毕业了,应该说是有毕业证的,1968年参军的时候,16岁的我,把毕业证和其他自己喜爱的东西,全放在一个小木箱里,为了怕珍藏的“宝物”丢失,我还拿铁钉把箱子盖钉死,想若干年复员回家后再拿出来。谁知一出去就是十几年,等回来静下心来找这个箱子时,早已踪迹全无。</p> <p>那时上初中也要填写志愿,好像也是可填6个学校,然后参加全市统考,那时居家附近中学很多,家里也不管这些,我是挑了就近的6个学校,哪象现在填志愿,要精心策划,反复推敲的。</p> <p>通知下来了,被上海市中国中学录取了,学校也是在永嘉路上,比上小学时多走二百米路,在当时属中等水平,对于我来说,地理环境没有多大变化,路程又近,很是心满意足。</p> <p><br></p><p>我们的母校创建于1933年1月,创始人是周慎修先生。</p> <p>说来也巧,我们家从雁荡路搬到襄阳南路的新居后,二楼就是住着中国中学的创始人周慎修校长,他高高的个子,清瘦,说话不多,一副儒雅学者的气质,我们都叫他周伯伯。他们就老二口住在这里,保姆苏州阿姨照应他们的生活。看来我们家与中国中学也真是有缘,先后有二代八人曾就读于这个学校。</p> <p>这是第一校址,在永嘉路249号,后来是永嘉路第三小学,现如今是位育小学分校。</p><p>1935年搬到永嘉路388号,</p> <p>周校长生于1908年,大学毕业后当律师。1931年9.18事变和1932年1.28事变后,看到国家被外敌欺负,便产生教育兴国的志向,他深信“欲救亡图存,非教育不足以言此”。便于1933年会同有志之士,筹资兴学,并以“中国”冠以校名,创办了中国中小学。</p> <p>1935年,学校成立三周年之际,一百多位当时的社会知名人士都为学校提字,其中有李宗仁,傅作义,于佑仁,张学良,孙科,柳亚子等等。如今的校名,就是用的张学良的提字。</p> <p>当我告诉他我考进他的学校时,他也很高兴,並嘱咐我好好学习,有什么事可告诉他。谁知二年后,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学校也停课了。周校长家也被抄了,我一看,来抄家的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看到尊敬的老校长被批斗的情景,心里很是难受。</p> <p>1968年3月,我参军去了部队,临走时,也去向老校长告别,他向我祝贺的同时,还嘱咐我到部队好好干。谁知这一别便是永诀,等我四年后回来休假时,才知道周校长已去世了,只享年64岁。1979年2月,我回上海休假,正赶上中国中学为周校长举行平反追悼会,我也去参加了,也算为老校长送了最后一程。</p> <p><br></p><p>永嘉路388号,多么熟悉的校园,从1964年9月入学至1968年3月参军,在这里经历了3年半的时光。这是入学时的校门。</p> <p><br></p><p>学校马路对面永嘉路383号,解放前曾是孔祥熙的住宅,后来成了著名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厂址,大家熟悉的《叶塞尼亚》、《追捕》、《悲惨世界》、《佐罗》、《简爱》等等迷倒一代人的电影,就是从这里译制出来的。如今译制厂搬走了,成了文化局的执法队。</p> <p><br></p><p>右边的墙面,当年是放黑板报的地方,路的尽头是体育教研室。</p> <p><br></p><p>我们的教室曾经在三号教学楼。</p><p><br></p> <p><br></p><p>2号教学楼三楼,画圈的窗户,是我们入学时第一个教室。</p> <p><br></p><p>几经改造,2号教学楼越来越漂亮了。</p> <p><br></p><p>这是入学时刚造好的新教学楼。</p> <p><br></p><p>学校的操场並不大,只能打打篮球,踢个小足球,后来在操场边上又造了幢实验教学楼。</p> <p><br></p><p>随着时代的变迁,母校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p><p>1956年由私立中国中学更名为中国中学。</p><p>1968年与襄三小学联合,更名为中国五.七学校。</p><p>1972年更名为中国五.七中学。</p><p>1976年恢复原名上海市中国中学。</p><p>2003年南郊中学并入中国中学。</p><p>2013年学校从永嘉路迁至钦州南路新校区。</p><p><br></p> <p>我们为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及丰硕的教育成果而感到无比的高兴,也为自己曾是这所充满深厚历史内涵又具有现代青春活力的母校的学子而感到自豪,世上万物随着时间而万变,唯独不变的是我们对母校深深的感激情怀,母校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圣殿。</p> <p><br></p><p>我们进中学时,由于有公办小学,民办小学,和小学五年制试点这三股学生流汇集一起,所以学生特别多,我们学校这届共16个班,前8个班学英语,后8个班学俄语。我们是第13班,是俄语班,班主任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谢家骝老师,也是我们的俄语老师。他从我们64年入校开始,一直到69年班里同学安排完毕,整整带了我们班5年。</p> <p><br></p><p>谢老师以他出色的成绩和能力,在教育战线上不断挑起重担。从带一个班的教育,到管理一个学校的教育,从执掌一个区的教育,到从事一个特大城市的电视文化教育。他为人正直,待人诚恳,严于律己,处事低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忠诚于崇高的教育事业,这就是令我们万分崇敬的班主任谢家骝老师。</p> <p><br></p><p>谢家骝老师还曾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我们为有这样的恩师而感到无比的骄傲。</p> <p><br></p><p>这些都是教授过我们知识的各课老师,他(她)们的名字永远记在我们心中。</p> <p><br></p><p>5年孜孜不倦的倾心教诲,受益终生!</p><p>56年相互牵挂的师生情怀,铭刻在心!</p><p>愿我们的师生情谊地久天长!</p> <p>我们班的58位同学中,绝大多数都是属虎、属兔、属龙的,所以张振华同学把我们的微信聊天群取名为《虎兔龙》。我们的大家庭中,16个同学属虎,18个同学属兔,17个同学属龙,大姐姐是罗招英,大哥哥是林元仲,小妹妹是胡永玲,小弟弟是范正威。</p> <p><br></p><p>翁志敏同学回忆出当年全班同学的姓名和学号,真是超强记忆。</p> <p><br></p><p>不少同学还想起了自己的同桌,那时我们班是女生27人,男生31人,谢先生按排男女生同桌,哈哈,谢先生超前意识,他深知“男女搭配,学习不累”,难怪我们班的成绩不错,学生也很“乖”,尊师守纪,从不越雷池半步。记得有一首歌,歌名是《同桌的你》,其中有歌词写道:“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可不是吗,转眼大家就天南海北,各奔东西了。</p> <p><br></p><p>还记得我们当年唱的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少年先锋队队歌吗?还记得歌词吗?</p><p>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青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p><p>毛泽东新中国的太阳,开辟了新中国的方向,黑暗势力已从全中国扫荡,红旗招展前途无限量。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勇敢前进前进跟着共产党。</p><p>我们要拥护共青团,准备着参加共青团。我们全体要努力学习和锻炼,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战斗在民主阵营最前线。</p><p>文革后,电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就作为新的队歌了。</p><p>点一下照片中的箭头,听一遍老队歌吧,随着歌声,会流淌出许多快乐的少年往事。</p> <p><br></p><p>黄勇同学和陈百胜当年一起分配在上海重型机器厂,几十年过去了,黄勇具然还珍藏着当年的学生证,竺晓丽同学就给大家补了学生证。</p> <p>.</p><p>这是竺晓丽同学精心保存55年的学习成绩报告单,上面填写的学习分数还是谢先生的笔迹,下面还有周慎修校长的章和谢先生盖的章,好珍贵啊。</p> <p><br></p><p>这是班里男生人数最多的一张合影。一排左起 张振华 洪建国 吕国良 季冠明 陈百胜。二排左起 郝敬照 朱海森 陶会鸿 张学礼 徐盛通 倪绍权 。</p> <p><br></p><p>珍贵的老照片,这些都是停课后同学们相互在一起时照的。</p><p>左上 翁志敏 胡开国,这是参军前在上海音乐学院楼顶照的,那时上海没什么高楼,背后锦江饭店和锦江南楼清晰可见。</p><p>右上 吕国良 汪开明 林元仲 郝敬照,吕国良曾分配在上海电机厂,他聪明好学肯钻研,所操纵的特大型机床加工出来的大型零件,精度是最高的,是厂里闻名的技术能手。他后来曾在湖南工作,特意去岳阳寻找施健同学。文革中,施健的家庭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被迫去了湖南投靠姐姐,为了生活,历尽坎坷,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他曾回过一次上海,和部分男生见过一面,以后就失联了。</p><p>林元仲是班里的老大哥,文革中家庭受到不公正对待,他被迫去了福建老家,历尽艰辛,后来去了农场,在企业转型中也是几经波折,很不容易,他只享受了二个月的退休工资就离世了,很是可惜。前些年,我和张振华,汪开明,翁志敏,吕国良,郝敬照等一起去苏州东山他的安息地祭扫了这位班里的老大哥。</p><p>左下 王邦义和胡开国 ,这是我们串联时到北京天安门照的像,这可是那个年代向往去的地方,同去北京的还有郝敬照,我们住在牛街的宣武区卫生学校,郝敬照还因患了猩红热疾病而住进了宣武医院,那次是在金水桥附近参加了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的活动。当然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年半以后的1968年5月1曰 ,我和翁志敏同学,是穿着军装,也是在金水桥边,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庆祝五一节焰火晚会,担负保卫天安门出来的通道,又一次见到了领袖毛主席,世上许多事就是让人预料不到。王邦义同学后来分配在上海电机锻造厂。</p><p>右下 郝敬照 胡开国。</p><p><br></p> <p><br></p><p>上:倪绍权 徐盛通 郭啸龙。倪绍权同学曾去大丰农场,巧了,和后来成了国家领导人的李援朝住在同一间简陋的宿舍,而且还是上下铺。他虽然患过大病,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跳舞锻练身体,已是一个有很多弟子的舞蹈老师了。郭啸龙去了江西插队。</p><p>中:前倪绍权 蔡国富 后左起 陶会鸿 徐盛通 朱海森。陶会鸿后来分在华东电力修造厂。</p><p>他们这张照片应该是在上海人民广场主席台前照的。多么熟悉的主席台啊,记得64年10月1日,我和我们班许多同学,身穿白衬衣,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手持花束,唱着《快乐的节日》这首歌,参加上海市的国庆游行,列队走过这主席台。</p><p><br></p> <p><br></p><p>左上:竺晓丽 司徒美琴 罗招英 王北珍。右上:司徒美琴 罗招英。</p><p>左下:林帼珍和朱惠璋。朱惠璋同学当初和司徒美琴都是分在上海人造板机器厂的,至今尚未联系到她,不知在何方。</p><p>右下:左起 张淑芬 戴解娣 邱芳英 叶文菊 黄德贞。看了这张照片,忽然想起那个年代的一首歌: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哟下苦功⋯⋯。</p> <p><br></p><p>上:左起 戴解娣 叶文菊 柴培芝 朱惠璋 李真真。她们五朵金花也是结伴去了南京,那个年代,到了外地,首先想到的是去祭扫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我和郝敬照等串联到江西南昌时,也是去祭扫了方志敏烈士的墓地。</p><p>下左:黃德贞 和邱芳英。黄德贞同学去了安徽泰和县农村,邱芳英去了江西高安农村,和竺晓丽在一个知青点。下右 黄德贞 张淑芬。</p><p><br></p> <p><br></p><p>我和我们班的同学在一起相处了3年半,随着我和翁志敏同学于1968年3月参军去了部队,也就拉开了各奔东西的序幕。到10月以后,25位同学去了工厂,10位同学去了上海奉贤、崇明岛、江苏大丰和黑龙江的农场,15位同学去了江西、安徽和自己祖籍的农村,也有的因身体不好留在家中,从此结束了我们的学校生活。年岁不大,有些还很瘦弱,並且对许多人世间的事还懵懵懂懂的我们,开始踏上了社会,大家天各一方,可以说,在跌跌撞撞的摸爬滚打中,开启了自己的人生道路。</p> <p><br></p><p>我们班15位同学插队落户去了农村,在艰苦的环境,许多瘦弱的女同学生活更是艰难,记得班里最瘦小的李真真同学也是去了淮北农村。在这张简陋的乡村学校校舍前师生合影照片中,老同学们能找到我们哪一位当乡村女教师的同学吗?好像都是学生看不出女教师了吧。第二排左起第三位,是在农村足足生活了10年的竺晓丽同学,看到这照片,很是感动,她在农村尽自己的力量培养农家子弟,我想,里面的学生,一定有不少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也使我想起她就象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瓦莲卡老师一样,在艰苦的乡村学校默默耕耘。当然看到她瘦弱的身体在农村长达10年,不免也是五味杂陈。</p> <p><br></p><p>季冠明同学先回祖籍当了农民,又参军去了部队,复员后当了工人,他把工农兵都轮了一遍。</p> <p><br></p><p>翁志敏同学从部队转业后勤奋工作,以他优异的成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p> <p><br></p><p>已是上海市委党校教授的张忆军同学,她潜心研究党的统战史,著有《风雨同舟七十年》一书。在参加上海市委第九次代表大会时,和当时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一起合影。</p> <p><br></p><p>已是全国美协会员、上海美协会员,上海水彩画协会理事兼艺术委员会委员的画家王北珍同学。在国内、国际画展中屡屡获奖。</p> <p><br></p><p>朱海森同学一开始分在上海色织七厂,纺织行业调整后,他勇于创业並取得成功。他热情地请同学们参观了他的福洋制衣公司,大家都为他事业有成而高兴。那天我们还在白鹤镇参观了翁志敏同学上班的公司,他们生产的隔音,消音产品也是有很高的声誉。</p> <p><br></p><p>唐强根同学先是分在上海无线电十九厂,企业转型后,他勇于辛勤创业,打拼出自己的上海开纯洁净室技术工程公司。他坚持创新理念,又成立了上海纯天实验动物装备研究所,在无菌设备的专业中取得很大成就。他盛情邀请老同学参观他的公司。</p><p>一排左起 胡永玲 卢晓秋 王北珍 张忆军 林帼珍 竺晓丽。二排左起 朱海森 张学礼 张振华 吕国良 胡开国 赵根余 唐强根 王邦义 季冠明。</p> <p><br></p><p>长年高度紧张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使唐强根的身体受到损伤。从照片中可看出,重病初愈后的他显得很清瘦。这是同学们去他家看望时的合影:</p><p>一排左起 林帼珍 卢晓秋 王北珍 戴解娣 竺晓丽 胡永林。</p><p>二排左起 胡开国 唐强根 汪开明 张学礼 吕国良 尚欣原 朱海森。张振华在拍照。</p> <p><br></p><p>我也曾受命赴罗布泊参加核武器试验任务,也算代表老师和班里的同学为国防现代化出一份力吧。</p> <p><br></p><p>1984年,在谢老师的倡导下,同学们回到母校,有了第一次聚会,这是在母校2号教学楼前21位同学和谢老师的合影。一排左起 汪开明 王邦义 朱海森 林元仲 尚欣原 黄勇 翁志敏。二排左起 张振华 竺晓丽 胡永玲 谢家骝老师 戴解娣 陈金娣 卢晓秋。三排左起 倪绍权 胡开国 王北珍 司徒美琴 吕国良 徐盛通 张敬一 任健健。</p><p>任健健同学和尚欣原同学一起分在鼎新印染厂工作,后来也都遭遇了国企转型,他就去了居委会工作并当了国家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领导,他关心百姓生活中的烦锁杂事,维护了一方的稳定,深受百姓尊爱。2011年12月5日,他在中山医院看病时突发心脏病,虽然近在医院,也没能挽救回他的生命,可惜了呀。</p> <p><br></p><p>回沪休假时和郝敬照、汪开明同学在襄阳公园合影。</p> <p><br></p><p>同学们在我家聚会。</p> <p><br></p><p>在王北珍同学家聚会。</p> <p><br></p><p>部分属兔的同学五十岁庆生。瞧瞧,这五十岁时看上去还多年轻啊,一转眼都七十岁了,这日子真不经过。令我们尊敬的谢老师也是属兔,整整大我们兔学生一轮,他和夫人庞老师一起参加我们的活动。</p><p>中间一张,属兔的老师和他的部分兔学生。</p><p>下一张:一排左起 竺晓丽 王北珍 庞老师 谢老师 司徒美琴 卢晓秋 胡永玲。二排左起 张忆军 张振华 范正威 林元仲 张敬一 胡开国 。</p> <p><br></p><p>上:张敬一 张振华 林元仲 范正威 卢晓秋。</p><p>下:一排左起 竺晓丽 王北珍 胡永玲 司徒美琴 卢晓秋。二排左起 胡开国 张振华 汪开明 郝敬照 林元仲 宋人俊 翁志敏。</p><p>宋人俊同学和叶文菊同学一样,去了冰天雪地的黑龙江,是班里跑的最远的,真不容易啊。回沪后在五金交电公司的一个单位当领导,在物质紧张凭票供应的年代,他还热情相助,帮我解决了一台电视机,在当时可真是帮了大忙了。</p> <p><br></p><p>部分属龙的同学五十岁庆生。</p> <p><br></p><p>2005年1月的同学聚会。</p> <p><br></p><p>2005年2月15日相聚的合影:前排左起 翁志敏 郭啸龙 黄德贞 谢先生 郑志蓉 卢晓秋 竺晓丽 王北珍。中:张敬一 徐盛通 张忆军 张振华 胡永玲。后排左起 司徒美琴 唐强根 胡开国 林元仲 汪开明 倪绍权 吕国良 </p> <p><br></p><p>2008年,同学们在徐家汇天天渔港为谢老师七十岁庆生,是我们班同学聚会时到的人数最多的。许多是当年分别后第一次重逢。</p><p>一排左起 郑志蓉 李真真 卢晓秋 徐鸿芳 司徒美琴 谢先生 庞先生 王北珍 黄德贞 张忆军 竺晓丽 。</p><p>二排左起 罗招英 胡永玲 吕锡芬 张振华 张进一 翁志敏 任健健 季冠明 唐强根 尚欣原 吕国良 王邦义 汪开明 朱海森 陶会鸿 徐盛通 郝敬照 洪建国 倪绍权 林帼珍 戴解娣 。</p><p>最后 胡开国 林元仲 。</p> <p><br></p><p>季冠明同学盛情邀请同学们去他生活的美丽城市张家港参观,这里是古黄泗浦,是当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出发地,还有一艘仿制当年赴曰的船,季冠明同学还请老同学们品尝长江鱼鲜美食,还鼓励大家“拼死吃河豚”,真是情谊浓浓。</p><p>左起 季冠明 范正威 张振华 王北珍 卢晓秋 吕国良 张忆军 竺晓丽 胡开国 毛山。</p> <p><br></p><p>欢迎毛山同学回国探亲。一排左起 毛山 胡永玲 戴解娣 柴培芝 罗招英 许姬芊 王北珍 竺晓丽。二排左起 翁志敏 张振华 胡开国 汪开明 郝敬照 张学礼 王邦义 朱海森 吕国良 季冠明 范正威。</p> <p><br></p><p>2015年,同学们和毛山又一次相聚,当年他和林帼珍同学一样去了崇明岛上的农场,现在定居在帕劳,張振华同学曾飞越重洋,去那个太平洋中的岛国看望过他。记得上学时,大家一不留神,就把他的名字叫反了,我想,现在他的英文名字叫法,想正过来叫也不行了。不知他在国外一直享受什么美味,变得如此壮实,“门面”一个顶俩。</p><p>下面一张:一排左起 毛山 许姬芊 胡永林 卢晓秋 王北珍 林帼珍 竺晓丽 。二排左起 王邦义 张振华 尚欣原 汪开明 季冠明 胡开国 吕国良 陈百胜 。</p> <p>2018年5月,司徒美琴从澳洲回国探亲时和老师及同学们相聚。她和王北珍一样,曾是大队长,我们一个班占了学校二个大队长名额,夠牛的吧。</p><p>一排左起 卢晓秋 竺晓丽 胡永玲 王北珍 谢先生 司徒美琴 张忆军 林帼珍。二排左起 范正威 季冠明 尚欣原 翁志敏 张振华 吕国良 汪开明 胡开国。</p> <p><br></p><p>记得文革中按毛主席七二一指示办了许多七二一大学,许姬芊同学的生日正好是七二一,很好记,2015年7月21日,在王北珍同学家聚会为她庆生,卢晓秋还表演了精彩的抒怀剑。</p><p>上面一张是在王北珍家的客厅照的,寿星许姬芊笑得是那么开心,女同学们仍显得那么年轻,个个阳光灿烂。下面一张是在王北珍家阳台上的合影:左起 吕国良 张振华 朱海森 胡开国 尚欣原 汪开明 范正威 王北珍 竺晓丽 邱芳英 许姬芊 卢晓秋。</p> <p><br></p><p>曾到非常艰苦的安徽淮北利辛县农村插队落户的三位同学,左起卢晓秋,郝敬照,罗招英。卢晓秋同学在广阔天地锻练时就是知青的先进代表,后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里当系领导,她可是抒怀剑的高手。罗招英和郝敬照在利辛时分在同一个知青点。听说傅培蒂同学也是去了利辛县,她后来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当护士长,去年徐汇区安排涉核优抚人员去徐汇中心医院体检,我见到了这位分别五十多年的老同学,受到她热情的接待。当晚就把检查结果传送给我了,真是浓浓同学情谊,令我感动。</p> <p><br></p><p>同学们相约,一起参加建校八十周年校庆活动。</p><p>一排左起 许姬芊 张梅芳 卢晓秋 徐鸿芳 李真真 竺晓丽 吕锡芬。</p><p>二排左起 叶文菊 戴解娣 张忆军 郑志蓉 林帼珍 王北珍 邱芳英 胡永玲 何溪溪 陈百胜。</p><p>三排左起 翁志敏 王邦义 吕国良 唐强根 胡开国 汪开明 尚欣原 季冠明 郝敬照 范正威 张进一。</p> <p><br></p><p>这些都是八十周年校庆时的照片。上:谢先生和他送出去参军的二个兵。</p><p>下:王北珍 许姬芊 郑志蓉 戴解娣 叶文菊。郑志蓉当年分在文教行业很有名的上海普发绘图仪器厂工作。</p> <p><br></p><p>上:二位老兵兄弟向女将们敬酒。</p><p>下:何溪溪 张梅芳 卢晓秋 徐鸿芳开心的体验重坐课桌椅的感觉。当年很瘦弱的何溪溪也是去了安徽阜阳农村插队,张梅芳分在上海织带厂。</p> <p><br></p><p>坐坐教室里的课桌,回首曾经的校园生活。</p> <p><br></p><p>已经步入老年的同学们,但还是留下不少年轻时的英姿痕迹。</p><p>一排左起 季冠明 王北珍 吕国良 洪建国。</p><p>二排左起 黄德贞 张振华 罗招英。</p><p>三排左起 胡永玲 卢晓秋 王邦义 何溪溪。</p> <p><br></p><p>一排左起 许姫芊 张忆军 胡开国 郝敬照。</p><p>二排左起 范正威 朱海森 司徒美琴 戴解娣 。</p><p>三排左起 吕锡芬 陈百胜 赵根余。吕锡芬当年分在闵行造船厂工作。</p> <p><br></p><p>一排左起 郑志蓉 竺晓丽 叶文菊 张进一。</p><p>二排左起 邱芳英 尚欣原 徐鸿芳 。</p><p>三排左起 李真真 林帼珍 张梅芳 唐强根。</p> <p><br></p><p>2014年9月20日,在母校王校长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中学67届初中第13班纪念相识50周年的聚会,在母校如期举行。班主任谢家骝老师,语文老师董霞玉,政治老师孙国荣,物理老师蒋晓东,以及33位同学参加了聚会。</p> <p><br></p><p>全体起立,向老师致敬!</p> <p><br></p><p>左起 语文老师董霞玉 ,班主任谢家骝老师 ,政治老师孙国荣 ,物理老师蒋晓东。</p> <p><br></p><p>与会的同学分别介绍了各自毕业后的去向及生活情况。</p> <p><br></p><p>入学五十周年合影:</p><p>一排左起 董霞玉老师,谢家骝老师,孙国荣老师,蒋晓东老师。</p><p>二排左起 许姬芊 张忆军 李真真 柴培芝 竺晓丽 郑志蓉 胡永玲 徐鸿芳 范正威。</p><p>三排左起 罗招英 张淑芬 戴解娣 林帼珍 王北珍 邱芳英 张振华 季冠明 。</p><p>四排左起 徐盛通 洪建国 倪绍权 朱海森 張学礼 黄勇 张振华 翁志敏 尚欣原 胡开国。</p><p>五排左起 汪开明 蔡国富 唐强根 赵根余 呂国良 郝敬照。</p> <p><br></p><p>上:翁志敏和洪建国,建国同学一开始分在上海汽轮机厂,后来响应国家号召,去了贵州遵义支援国家三线建设,退休后才回上海居住。</p><p>中:胡永玲和范正威,是我们班的小妹和小弟,老哥老姐戏称她(他)们是金童玉女。</p><p>下:胡永玲和赵根余同学。</p> <p><br></p><p>上:张学礼,郝敬照,季冠明。</p><p>下:相隔数十年的碰杯,左起赵根余 翁志敏 陈建国的朱海森 蔡国富 徐盛通 倪绍权。</p> <p><br></p><p>上:张忆军 胡永玲 和从事医务工作的张淑芬也已许多许多年未曾见面了。张忆军、張淑芬、张进一、林元仲都曾在五四农场锻练。</p><p>下:王北珍,曾是班里的大队长,季冠明同学一直称她王大。竺晓丽和许姬芊在交谈中。</p> <p><br></p><p>上:黄勇 吕国良 唐强根 汪开明,老汪曾是我们的班长,他和徐盛通,蔡国富当年一起分在上海量具刃具厂,当年我来上海出差,还去他们厂采购游标卡尺。</p><p>下:林帼珍 徐鸿芳 郑志蓉 戴解娣,她们也是许多年没见面了。</p> <p><br></p><p>举杯庆贺我们相识五十周年,共忆母校情,共忆师生情,共忆同学情。</p> <p><br></p><p>穿越时空的照片,对照一看,不免有些伤感,岁月不饶人啊!</p><p>林帼珍和张忆军,记得林帼珍同学的生日很特别,她是生于2月29日,要四年才轮上过一次生日,在没有2月29日的年份,她可真成了《红楼梦》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了。不过这次慌忙中坐错位了。当摄影导演也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出错了。</p><p><br></p> <p><br></p><p>罗招英和胡永玲,一个是班里的大姐,一个是班里的小妹,相差4岁,不知当年照这张照片时,是否知道俩人是班里的一大一小。</p> <p><br></p><p>竺晓丽和胡永玲,胡永玲曾担任宝屐皮鞋厂的领导,这厂生产的女式皮鞋很有名气,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有时接待需要买鞋的外地客人,曾多次去麻烦她,都得到她热情相助并给以解决。</p> <p><br></p><p>罗招英和也是从事医务工作的柴培芝,只是位子又坐反了。</p> <p><br></p><p>罗招英和竺晓丽。</p> <p><br></p><p>司徒美琴,竺晓丽和王北珍,五十多年前在竺晓丽家花园里篱笆墙前的合影。那时许多弄堂里很普遍的篱笆墙,现在已很少能寻觅到踪影,前些日子在岳阳路永加路口的东北角看到新修的篱笆墙,顿时感觉非常新奇,仿佛又看到久远的篱笆墙的影子,又听到毛阿敏在篱笆墙前悠悠地唱着她那首《篱笆墙的影子》。</p> <p><br></p><p>一起去北京的胡永玲、罗招英和张淑芬。那个特殊年代照像都是这样造形的。</p> <p><br></p><p>班里一起去参军的翁志敏和胡开国。1968年3月13日晚上,谢老师特意赶到我家,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你被批准参军了”,並把入伍通知书交给我,这连夜送入伍通知书的场景,这暖心的祝贺话语,一直牢牢印在自己的脑海里,都五十多年了,仍难以忘怀。3月16日上午,13班的同学为我和志敏开了欢送会。下午学校为全校45位参军学生开了欢送会,每人发了一本毛主席语录作为纪念。17日到徐汇区政府报到领取新军装。3月19日,徐汇区在陕西南路上的市体育馆召开欢送会。21日下午在货运东站,坐上闷罐子货车编成的军列离开上海。学校35位同学去了山西临汾的第十二航空学校,我们俩和4班黄惠刚、6班陈名扬、11班黄建标、12班常锋锐、汤培基、黄恒昌、刘贵金,高三的莫克孝等10人去了位于天津武清杨村的北京军区空军航空修理厂。这张照片就是在杨村照的。我们俩一直在一个部队,一起相处了将近12年,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经历紧张艰苦的生活,一起度过苦中作乐的时光,直到1979年10月19日才分别,先后转业返回上海。</p> <p><br></p><p>汪开明和郝敬照,汪开明班长在男生里属于酒仙,但他总是口口声声说,郝敬照是他喝酒的师傅,说之所以能喝是得到师傅的真传。</p><p><br></p> <p><br></p><p>汪开明,翁志敏,唐强根。</p><p>强根同学当时是我们班个子最高,上体育课时,老师一叫向右看齐,实际上就是向他看齐,他的字也写得很好,黑板报上的大字一般都由他来写。</p> <p><br></p><p>季冠明,张振华,范正威。</p><p>张振华当初和吕国良一起分在闵行的上海电机厂,离市区也有30公里路程,记得那时在徐家汇,每天都有大批的送职工去闵行上班的厂车。张振华说,他们那时都住宿舍,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他还曾戏说,当年轧朋友的时候,为了回上海市区约会,他下班后就踏自行车,哼唧哼唧踏30公里回来。第二天老清老早,又嘿哟嘿哟踏到闵行上班,结棍,真是热恋让人充满激情。后来当了工程师,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当老师。他是我们班同学联谊会的秘书长和“虎兔龙群”的群主,他对班里的事滿腔热情,失联这么多年的同学能重新联系上,他是付出很大的辛苦,每次大小聚会,他都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个大好人啊!真得好好谢谢他,给他个大大的赞!</p> <p><br></p><p>郝敬照,胡开国,汪开明,赵根余。左右又坐反了,老照片是七十年代回上海休假时,受到汪开明班长的热情款待,这是在他家拍的合影。赵根余说,那时他是分在大华化工厂工作。</p> <p><br></p><p>张振华,季冠明,毛山,范正威。</p><p><br></p> <p><br></p><p>班里的同学人才济济,庆祝相识五十周年活动的所有照片,都是范正威同学的杰作。这些是他(她)们的作品。</p> <p><br></p><p>王北珍同学的作品。</p> <p><br></p><p>许姬芊同学的作品。</p> <p><br></p><p>卢晓秋同学的抒怀剑已是炉火纯青。</p> <p><br></p><p>追忆昨天,珍惜今天,祝福明天!</p><p>我们追忆纯真少年时期的天真、纯洁、快乐!</p><p>我们珍惜上苍给了我们相识的“中国”缘!</p><p>我们共同祝福我们的老师健康长寿!</p><p>祝福大家拥有美好的、健康的晚年生活!</p><p>祝福我们的母校再创辉煌!</p><p>我们想念还没能联系上的周扣娣,朱惠璋,施健,周叶海同学,祝愿他们一切都好!</p> <p><br></p><p>我们怀念已永远离开我们的蒋代馨、邬恩悦、陈承恩、黄真青老师!</p><p>以及我们的龚亚萍、林元仲、任健健同学。</p> <p>我们是随着共和國一起成长的一代人,经历了成长中的一切风风雨雨,从贫困落后一直到逐步小康和强大。走向社会后,经历了下乡,下岗,下海,等等等等,尝遍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虽然历经艰辛,但我们始终尽全力为建设国家做出我们的奉献。我们一直遵照母校和老师对我们的要求,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虽没有做出辉煌的事业,但都尽了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维护了中国中学的荣誉,对此我们问心无愧。</p> <p>转眼间,又要到了九月一日新学年开学的日子,六年前班里庆祝相识五十周年的活动仿佛就在眼前,这不,又过去了六年,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啊,都是七十岁左右的人了,回首阳光般的少年往事,一定感慨万千吧。</p><p><br></p><p>那年为了庆祝我们入学相识五十周年,竺晓丽同学曾辛勤编辑了纪念美文,图文并茂,留下了我们青春少年的记忆。並由谢老师请有关专家制成了纪念蝶片,给同学们留做纪念。这次竺晓丽同学又提供了五十周年纪念蝶片内容,再增添了一些同学们相聚的照片,然后以美篇形式,把蝶片内容展现出来,只是换了种叙述方式,更方便回看。</p><p><br></p><p>曾一起相处的美好同窗时光,如同阳光一般,照耀在我们心田。难怪古人说:“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五世修得同窗读”。至于哪个古人说的,我也没查到,当然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目了然一一缘份不易。</p><p><br></p><p>一一胡开国一一2020年8月12日于上海.</p>

左起

同学

竺晓丽

王北珍

胡永玲

老师

翁志敏

郝敬照

卢晓秋

吕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