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堂,与阳明山万寿寺的佛缘》

孚曦

<p>  华堂,原来是佛教圣地,疑㶟口观音阁寺的前身,一座华丽的殿堂,却隐藏在大南山中。一次偶听,我们来揭开她那神秘面纱。华堂观音阁寺,始建于元朝初期,明朝移建疑㶟口观音阁寺,清嘉庆十六年县志记载,县北五十里杨义德(欧阳友义、友德)户建(址在观音阁水库)。</p> <p>  这里,是天地之和的南山福地。漫步在众岭丛中,洛阳星峰绵延起伏,云海在腰间缭绕、雾气在脚底飞腾,身心就像歇息在云端。华堂如仙境一般,梵人结庐隐居,悟道修行。这里与阳明山万寿寺有着不可磨灭的佛缘,佛教禅宗七祖秀峰大师曾在这里修行七七四十九天,并在观音阁寺授佛讲学。后来在万寿寺出家修行的僧人必须要在华堂修行,在观音阁寺主持考核通过后,凭公函才能在万寿寺出家,这个山戒延续到解放后。</p> <p>  以前的华堂庙宇虽小,气势恢宏,华丽堂皇,晨钟暮鼓,香火缭绕云霄,信客人来人往。当时僧人数十人,管辖大南山与洛阳洞周边上百亩良田,富庶无比。到了明朝,受杨义德户倡导,寺庙也为了方便管理。把观音阁移建到上通西洞,下达东西二乡的要道上。新建的观音阁寺,建有正殿及东西两个偏殿,大小杂房几座;规模比以前更加宏伟大气,香火比昔日更加旺盛。僧人平日修行练念经、指点迷津、练武养性;也秉承着佛家好善乐施造福一方的宗旨,每年腊八施粥,嘘寒问暖;遇上天灾放粮救济于乡邻。</p> <p>  到了清朝末期,国家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寺庙也逐步地开始没落。山外有穷人吃不上饭饭时,第一想法就是上观音阁寺讨口粥喝,虽说寺庙也不富裕了,但是僧人们都会从自己口粮中省下一口分给穷人。一句阿弥陀佛,体现了佛家的本性!</p> <p>  听老一辈说,抗日战争后期,日军过境宁远北路,村民知道日军惨忍,手段狠毒,北路及周边村民吓得魂不守舍,主持得知后,迅速组织把老幼妇孺接到寺中躲避,由于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后期,日军不敢贸然进山。主持带上全部僧众埋伏于船形岭对日军进行伏击。只可惜此时的日军已经是惊弓之鸟,不敢沿山边过境,埋伏不成功,虽说没战绩,但这种爱国正义的事迹也是令肃然起敬……</p> <p>  建国后,百废待兴,在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大兴水利工程,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观音阁寺庙处被修成了水库。寺庙藏在了水库以下,僧人也还了俗,观音阁寺留下来的只有两处地名让人遐想……观音阁水库、华堂。</p> <p>文/凌泠 图/欧阳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