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七星山,位于云霄县莆美镇马山村西北侧马径山麓,距离县城7公里,是由逶迤连绵的七座小山丘成北斗七星状排列,故名七星山。这里清静幽雅,景色优美,安息着一位身受闽南百姓爱戴和怀念的名吏林偕春,是人们朝圣观光、追思先贤的旅游圣地。</p> <p> 星期天,怀揣着对一代先贤文宗的敬仰信仰,我带着一家老少,走进七星山,拜谒太史公。</p> <p> 从云霄县政府出发,途经将军大道、国道324线,汽车行驶了不到十分钟就到了云霄经济开发区,右转进入彩龙大道,目视前方,一座用梁山青石雕成的太史公石像手持书卷,正襟危坐,立于彩龙大道的正中央,把彩龙大道分成一边通往云霄站,一边通往七星山风景区两条大道。</p> <p> 下了汽车,就来到七星山廉政文化公园。这里将生态环境与廉政文化相融合,既有小桥流水、鲜花绿叶,又有亭台走廊、人物撰文,更有用石像碑刻的形式介绍了以林偕春文化史迹为核心的云霄“十廉吏”的廉政事迹,是云霄县党员干部反腐倡廉学习的必修之处。</p> <p> 登上了大理石砌成的朝圣台阶,两边古木葱郁,绿草如茵、鲜花簇簇,不时传来了小鸟清脆的啼啭,让人心旷神怡。石狮、石虎、石马、石羊……或立或跪,或仰或蹲,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许多香客游客穿梭于园中,祭拜先贤和愉悦心情两不误。一些小朋友还在石像上爬上爬下,摆出各种动作,多神气呀!这里环境幽雅,人杰地灵,的确是人们放牧自己、荡涤心灵的好地方。</p> <p> 登上了十几级台阶,就到了太史公陵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七星坠地”风水宝地。陵园四周苍松、翠柏、楠木、棕榈、麻栋挺拔林立,旁边青草盎然,野花绽放,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有紫的……姹紫嫣红、清香馥郁。陵园前面有一个石砌的平台,旁边用白色的石栏杆围成,两侧有石桌、石椅、石凳供游人香客休憩。平台上面有一个椭圆形的蓄水池,正对面就是太史公的墓志。这是一个凉亭似的陵园,四角红灯垂挂,里面香烟缭绕,红烛辉映。台下信男信女进进出出,虔诚祭拜。</p> <p> 太史公陵前常年香火旺盛,林太史以他忠孝廉的光芒吸引四面八方的信众前来顶礼膜拜。我们这里有个习俗,拜太史公,保佑小孩读书进步、学业有成。特别是高考中考前夕,很多的家长都会带着自家的孩子来进香、祈福,希望孩子考出好成绩,以此来寻求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而我自诩为读书人,也在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业,本着对一代先贤文宗的敬仰,不禁鞠躬谒拜,肃穆虔诚地敬献自己一瓣朴素芬芳的心香。孩子瞪大眼睛不解地问:“为什么人们对太史公有如此的敬重?”我一本正经地说:“太史公是太子的老师,拜谒太史公就是对老师的尊敬。”“哦!”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不希望她能懂多少,但希望我的言传身教能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p> <p> </p><p> 陵园右边是林偕春文化纪念馆,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太史公林偕春(1537-1604),字元孚,号警庸,晚年自号云山居士。祖居福建云霄佳洲郭墩,后迁居前涂村。小时候天资聪慧,学习刻苦。明朝嘉靖年间中二甲进士,历任两浙学政,湖广布政司右参政等职。他为官刚正不阿,秉笔执书,不避不讳。他关爱桑梓,一生著述颇丰,除了参与校勘《永乐大典》外,著有《武宗世宗实录》、《承天大志》、《漳浦县志》、《三国志摘》、《云山居士集》等。因以侍读学士为太子太傅;万历元年(1573年)拜太师,赐“魁星”;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九月二十六日,朝廷赐谥“文贞”,御赐葬于云霄七星山。 林太史公陵园前面的石牌坊上悬挂着“圣旨”两字,表明这个陵园是明万历皇帝御赐修建的。</p> <p> 陵园左前方建有一个“陶望龄纪念亭”,陶望龄乃林太史公的学生,为了报答太史公的知遇之恩,他毅然辞官告假,千里迢迢从会稽赶来云霄,在七星山结庐守墓3年。伯乐与千里马的后续故事在七星山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给后人留下了师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段隽永绵长的动人佳话。</p> <p> 如果没到过云霄,你就不晓得云霄人对林偕春的深厚感情和热爱程度。几乎每户人家里都供奉一尊清俊端肃、气宇轩昂身着红色明朝官服的神像,这尊神像就是林偕春。云山书院有一副对联曰:“七点天星照云山,一片丹心保万民”,横批是“万古云霄”。人民祭拜他,不单单是对他道德文章的崇拜,更是对他廉政爱民的肯定。“青山有幸埋忠骨”,七星山,因为林太史而熠熠生辉,她以林太史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云霄人为家乡书写崭新的篇章。</p> <p> 走出七星山太史陵园,蓝天白云下的彩龙大道两边旌旗飘飘,云陵开发区、亚琦万贸中心、马山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p> <p>(摄影:方文辉。撰稿:方文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