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36]叶乃燕教学《杨氏之子》(五下)

严仍江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57, 34, 34); 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6, 130, 24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名师长成和坚守的地方。六安市严仍江小语名师工作室引导成员立足课堂,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近期开展优质课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现将这些课推出与大家分享。</span></p> <p>教师朗读课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21、杨氏之子</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统编版小语五下第8单元第21课)</p><p>&nbsp;</p><p>教师简介:</p><p>叶乃燕,叶集区第二小学教师,2013年六安市基础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曾获六安市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三等奖,六安市书法指导练习课高年级组二等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省、市级奖。多次被评为叶集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p><p><br></p><p>教学目标</p><p>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生字。</p><p>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p><p>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教学重点</p><p>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幽默的故事内容。</p><p>教学准备&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教学课件</p><p>课时安排&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课时</p><p>第一课时</p><p>课时目标</p><p>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p><p>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p><p>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p><p>&nbsp;</p><p>教学过程</p><p>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p><p>1.出示:(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p><p>(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p><p>(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p><p>2.指名读,并引导学生了解以上句子都是文言文。</p><p>(师小结: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p><p>3.让学生说一说:同学们曾经学过哪些文言文呢?</p><p>预设:《王戎不取道旁李》《精卫填海》《囊萤夜读》《铁杵成针》......</p><p>4.追问:《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哪本书?(板书:《世说新语》)</p><p>(设计意图:从三年级起,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篇幅短小的文言文。通过回顾旧知能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相关知识储备,导入新课。)</p><p>5.播放视频,介绍《世说新语》和刘义庆。</p><p>(设计意图: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介绍《世说新语》的相关信息,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6.导人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杨氏之子》也出自《世说新语》。</p><p>(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p><p>7.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p><p>预设:“杨氏”是姓杨的人家,“之”是“的”的意思,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儿子。</p><p>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p><p>1.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p><p>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圈出生字。</p><p>2.学习生字,指导书写。</p><p>(1)&nbsp;出示生字:梁 &nbsp;诣&nbsp;&nbsp;&nbsp;禽 &nbsp;&nbsp;指名认读。</p><p>(2)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间架结构,讲解书写要点。</p><p>(3)教师范写。</p><p>(4)学生临写。</p><p>(5)反馈、评价,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练习写字。</p><p>3.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简单交流。</p><p>(1)提问:课文讲了杨氏之子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p><p>预设:孔君平(板书:孔君平)</p><p>提示:如果学生答“夫子”或“父亲”,可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中父亲是否出场了;再让学生注释,明白“夫子”的所指。从而正确把握故事人物。</p><p>(2)简要介昭孔君平:姓孔,名君平,晋朝人。他和杨家的父亲是朋友。</p><p>(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介绍、评价杨氏之子的句子,并结合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p><p>预设:评价杨氏之子的句子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p><p>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梁国杨家的儿子九岁,很聪明。</p><p>4&nbsp;.小结过渡:故事开篇用简简单单10个字就把杨氏之子的国别、姓氏、性别、年龄、特点说得一清二楚。这句话放在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呢?杨氏之子和孔君之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呢?</p> <p>三、把握故事内容,读好句中停顿</p><p>1.组织学生逐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和停顿。</p><p>(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p><p>①让学生结合“诣”“乃”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p><p>预设1: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这孩子叫了出来。</p><p>②让学生根据句意,读好句子中的停顿。</p><p>预设: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p><p>(2)为设果,果有杨梅。</p><p>①引导学生思考:是谁为谁设果?(提示学生联系家中来客人时的场景理解)</p><p>预设: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p><p>②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意思。</p><p>预设:杨家儿子为客人摆设果品,其中有杨梅。</p><p>提示:“果有杨梅"的“果"不是“果然"的意思。如果学生理解有误,要联系上下文予以纠正。</p><p>③让学生结合句意说一说:“为设果”的“为”应该读第几声?为什么?</p><p>④指导朗读。</p><p>(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p><p>①让学生说一说:孔君平“指”的是什么?</p><p>②引导学生想想“君”的意思,再结合“示”的注释说出句意。</p><p>预设:孔君平一边指着杨梅给小儿看,一边说:“这是你家的果子。”</p><p>③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p><p>预设: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p><p>(4)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p><p>①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说句意。</p><p>预设:孩子听了应声回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p><p>②指导朗读,引学生读好中的停顿。</p><p>预设: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p><p>(设计意图:以故事人物为抓手,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借助注释、联系</p><p>上下文、观察插图、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文章大意,“潜移默化"地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在理解句意的差础上,引导学生</p><p>正确朗读,进一步读出一定的停顿,为接下来研读对话、感受人物形象打基础。)</p><p>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出示全文)</p><p>预设:课文讲述了杨氏之子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p><p>(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p><p>&nbsp;</p><p>四、作业</p><p>1.练习朗读《杨氏之子》。</p><p>2.思考:故事中,杨氏之子只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就说他“甚聪惠”呢?</p><p>&nbsp;</p><p>&nbsp;</p><p>板书设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1、杨氏之子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生字:梁 &nbsp;诣&nbsp;&nbsp;禽 &nbsp;&nbsp;&nbsp;&nbsp;&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nbsp;甚聪惠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杨氏之子》教学反思</p><p>《杨氏之子》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通句子,读好句子中的停顿,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围绕这个目标,我确定“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p><p>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p><p>五年级的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对于古文,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导入时,我通过回顾旧知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相关知识储备,从而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p><p>二、 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p><p>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读书。 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练习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就很容易读好句子中的停顿了。</p><p>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p><p>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二是杨氏之子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杨家孩子回答的妙处: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帮助学生多角度感受杨氏之子“甚聪惠"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演一演”环节和两个语言练习:一是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二是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说呢?“演"与“说"相辅相成,不再机械地学习文言知识,而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语言。</p> <p>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p><p>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会在教学过程中会逐步渗透方法指导。一个基本方法:“借助注释”,而孩子们又有学习古诗、文言文的基础,因此我还会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阅资料、看插图、多读等方法学习这篇课文。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学到方法,以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目的。</p>

学生

杨氏

之子

课文

句子

预设

孔君平

教学

引导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