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崔庄邂逅崔莺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待月西厢传佳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知元稹《会真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始乱终弃是张生。</p><p> 鹤壁淇滨区湘江社区(崔庄)东,有一不起眼的小庙宇,偶然探访,发现却是《西厢记》中鼎鼎大名的崔莺莺的坟冢旧址,颇有意外!</p> <p> 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其讲述的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喜剧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p><p>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文人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而《莺莺传》讲述的却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p><p> 有学者考证,元稹笔下的《莺莺传》中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他实际也就是那个相爱相离的负心人,其实元稹在离开崔莺莺之后,并没有就此死心,因而才会创作出《莺莺传》以抒发其心中的苦闷之情,而张生和崔莺莺的悲惨结局,其实也就是元稹的内心真实写照。</p><p> 贞元十五年(799)冬,21岁的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然而贞元十九年在长安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后,与太子宾客韦夏卿之女韦丛(成之)结婚,蒲城女子遂被抛弃。婚后六载,韦丛病故。不到两年,纳妾安氏。后又续娶裴淑(柔之)。他以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体验,写作了一些爱情诗和悼亡诗,现存八十余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经沧海难为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除却巫山不是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取次花丛懒回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缘修道半缘君。</p><p> 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就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p><p> 另元稹《元氏长庆集》中亦存《莺莺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殷红浅碧旧衣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取次梳头暗淡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合带烟笼晓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牡丹经雨泣残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低迷隐笑原非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散漫清香不似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频动横波嗔阿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等闲教见小儿郎。</p><p> 元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p><p>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诗分归两类。其悼亡诗即为元配韦丛而作。其艳诗则多为其少日之情人所谓崔莺莺者而作。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附《读<莺莺传>》中明确指出:“《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p><p> 鲁迅先生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唐之传奇文》中说:“《莺莺传》者,即叙崔、张故事,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p> <p> 从以上分析可知,崔莺莺并非元杂剧中虚构的人物,而是现实中实有其人。《莺莺传》记述莺莺被张生始乱终弃,一年后,崔张分别嫁娶:“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后张生以表兄的身份求见崔莺莺,崔莺莺坚持不见,最后,送了他一首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弃置今何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时且自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将旧时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怜取眼前人。</p><p> 至于崔莺莺嫁于何人,《莺莺传》并未明说。鹤壁市淇滨区崔庄(原归浚县管辖)南地坟冢,曾发现一通墓碑,该碑为《唐故荥阳郑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袝墓志铭》(俗称“莺莺碑”),今安放于浚县第一实验小学院内,碑高0.8米,宽1米,左边及右下角已残缺。碑文正楷书,许多地方已漫漶不清。仔细辨识,尚可读懂大意。文中并未提及莺莺,但据当地人介绍说,碑中所提到的崔氏即是莺莺,《莺莺传》中的张生即是作者元稹。取之与墓志对照,传中莺莺与碑中崔氏颇多吻合:均姓崔,均为博陵人氏,均出身名门望族,均为唐德宗至宣宗间人。碑文载崔氏“病卒于大中九年(855年),享年七十有六”。《莺莺传》中莺莺之母向张生介绍莺莺年龄时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意思是:莺莺生于今天子甲子年七月,到现在贞元庚辰年,已经十七岁。经查,“今天子甲子岁”,即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按此推至大中九年,莺莺应为七十二岁,与碑文所载崔氏享年七十有六相差四岁,颇为相近。因此,颇疑莺莺所嫁之人即碑文中荥阳郑府君郑恒。如此多处吻合,难说碑文中崔氏不是《莺莺传》中崔莺莺。至于淇水之畔的崔庄与崔莺莺有何关联,荥阳郑恒和博陵崔莺莺为什么会合葬于崔庄,碑中没有介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从该碑来自崔庄南地坟冢,且从以上对照分析来看,莺莺坟及传说并非空穴来风。</p> <p>🌷🌻🌷🌻🌷🌻🌷🌻🌷🌻🌷🌻🌷</p><p> 2019年4月13日初记:</p> <p>🌷🌻🌷🌻🌷🌻🌷🌻🌷🌻🌷🌻🌷</p><p> 2020年8月13日再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2020年12月8日补记:</p> <p> 近日路过湘江社区(崔庄),发现社区东北角新辟出一方小园,树起一块石牌,上书“西厢记故事起源地——崔莺莺故里”,园存一亭,一碑,一像,西墙为仿画的著名画家王叔晖创作的《西厢记》工笔连环画。石亭中一碑,正面书“西厢记故事起源地”,背面摹刻“唐故荥阳郑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袝墓志铭”。</p><p> 石亭有两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悲剧喜剧西厢故事传千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产诗出歌淇水悠悠流万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持才无诚元稹失宠贬江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仪承善莺莺贤淑得善终</p><p> 对联格律不合,对仗亦欠工稳,刻字用的还是现行的印刷标准楷体,这些都使对联的艺术性大打折扣。</p><p> 一座古装少女铜像,身段婀娜,罗裙飘转,却手捧香茗托盘,不知到底是莺莺大小姐还是丫鬟小红娘。</p><p> 王实甫《西厢记》中记载的西厢记故事发生在山西永济普救寺,说鹤壁崔庄是崔莺莺故里虽有待考证,但好歹有块唐碑为证。若说崔庄是西厢记故事起源地实在有些牵强,想必也是为了增加些噱头吧。</p><p> 至此街头小景,观碑赏画,至少也寄托一下人们对“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而崔莺莺魂归淇水,也为鹤城文化增添了些许积淀和浪漫。</p> <p>山西永济普救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