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海水 盛期风华——黄达聪珍藏张大千特辑

秦淮云梦

<p>1947年5月,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举行的“张大千近作展”,集中了大千到达上海后的数十件精品佳制,引得一时洛阳纸贵,竞相争购。大千门人黄达聪得其实业家伯父黄溯初鼎力支持,珍藏大千丙戌(1946年)、丁亥(1947年)山水、鞍马、人物、翎毛花卉各种出类拔粹者,或购自“张大千近作展”,或由大千亲授,或为黄氏特别定制,五件铭心绝品,殊为难得。</p><p><br></p><p>黄达聪(1941-2001)为浙江永嘉(今温州)人,曾长时期陪伴张大千挥毫。黄达聪早年即赴上海随伯父黄溯初生活,拜为义父。黄溯初对其视如己出,全力关照支助黄达聪在沪的生活。黄溯初(1883-1945)可谓是浙江温州近代化之父,他在温州创办银行、医院、学校、电话公司,为近代温州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p><p><br></p><p><br></p> 黄达聪<br></br>黄达聪(1914-2001)字铭直,浙江永嘉(今温州)人,早年即赴上海随伯父黄溯初生活,拜为义父。黄溯初对其视如己出,全力关照支助黄达聪在沪的生活。黄达聪师从黄宾虹、张大千、沈尹默、汤定之等先生。曾长时期陪伴张大千先生挥毫,得益尤深。1948年黄达聪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时,郭沫若为他撰写“前言”,并在《大公报》上发表长篇画评荐引,徐悲鸿、张大千、梅兰芳等知名人士均莅展观赏。建国后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与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并称 为“海派”代表画家。黄溯初(1883-1945),原名冲,字旭初,后名群,字溯初。平阳万全郑楼人,后随父辈迁居到温州市区朔门。早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1911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第二年被举荐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参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5年,受梁启超之命,赴云南参加蔡锷反袁起义。黄溯初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极深,认为振兴中华,必先振兴实业,发展普及教育。因而为国家奔走,也不忘乡邦的文化、教育、卫生、金融和市政事业建设。1917年,他组织在温州创建瓯海医院。1933年办省立温州师范学校。他还发挥自己在上海通易公司证券交易所场内交易经纪人的优势,促成上海通易公司分别在温州创办了首家电话公司—东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温州第一家地方银行—瓯海实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温州分行和温州的旅行社等股份公司,为近代温州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此外,黄岩蜜橘和无核瓯柑也是他从日本引进培育推广的。 黄溯初<br></br><h3> 黄达聪(右一)与黄溯初(右后一)等亲友摄于30年代<br></br>大千门人黄达聪相从侍奉张大千多年,得其实业家伯父黄溯初鼎力支持,珍藏大千丙戌(1946年)、丁亥(1947年)山水、走兽、人物、翎毛花卉各种出类拔粹者,其中《天风海水》、《红叶青禽》购自1947年5月,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张大千近作展”,《兴隆山图》由大千亲授,《圉人调马图》、《蕉荫仕女》亦为黄氏特别定制,系鞍马与仕女画中之佼佼者。今季中国嘉德将黄氏家族毕生珍藏的五件张大千铭心绝品和盘托出,集齐大千各题材盛宴,阵容整齐,以飨藏家。张大千在抗战期间,辗转各地,与沪上人士,音讯久隔。四十年代初居敦煌两年余,临摹壁画,从此绘画造诣飞跃,堪称海内巨作。1946年10月的《民国日报》报道先生画展的消息,谓:画展之际,先生名声大振,“连日往观者,极为拥挤”。上海画界流传:“欲向诗中寻李白,先从画里识张爰”,将大千比作是“画中李白”。<h3> 大千居士画影集<br></br><h3> 张大千近作展览目次<h3> 市场所见张大千1947年上海展览作品举隅<br></br>1947年5月,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举行的“张大千近作展”,集中了大千到达上海后的数十件精品佳制,一时洛阳纸贵,引得竞相争购。张开勋回忆当时展览盛况,画作“均极精工能不令人咋舌”,展览开始之前一日,已由“大公医院顾君及边瑞馨君等定去过半”,“展览第一天仅余二三件,盛况当可想见。”其中《临北苑江隄晚景》标价八百万为云南实业家王振宇购藏,七十年后,在2017嘉德秋拍中,再度露面的《江隄晚景》以1.3亿元创下大千青绿山水纪录。同是在1947年的这场“张大千近作展”中,《韩幹双骥》以三百万释出,《天风海水》标价二百六十万,《红叶青禽》一百六十万,均被赀财丰厚的黄氏收入囊中。<h3> <h3>Lot 733<br></br></h3></br><h3><strong>张大千(1899-1983)</strong></h3></br><h3><strong>红叶青禽</strong></h3></br><h3>立轴 设色纸本</h3></br><h3>丙戌(1946年)作</h3></br><h3>107×48 cm</h3></br><h3><strong>题识:</strong>空阶喧叶落,老树识秋痕。鳷雀凝无语,栖迟护晓暾。昆明湖上尤多山喜鹊。朝暾初上,翔集庭树。如观宋人画本也。丙戌十一月养云轩记。张爰。</h3></br><h3><strong>钤印:</strong>蜀郡张爰、大千居士、长共天难老、好春长在好花长见</h3></br><h3><strong>鉴藏印:</strong>达聪珍藏</h3></br><h3><strong>自题签条:</strong>红叶青禽。大千近作。</h3></br><h3><strong>展览:</strong>“张大千近作展览”,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1947年。</h3></br><h3><strong>著录:</strong>《张大千近作展览目次》,第20号,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1947年。</h3></br><h3><strong>来源:</strong>黄达聪先生藏珍。 </h3></br><h3> 张大千与吴湖帆、汪亚尘等上海画友摄于1946年<br></br><h3> 1946年春,张大千(左四)与溥儒(左五)、何海霞(左一)、慕凌飞(后排左一)在颐和园乐寿堂前。<br></br>1946年12月,大千离上海,乘飞机赴北平,寓居颐和园。大千对颐和园格外青睐,情有独钟,自1936年夏他举家从苏州网狮园迁居北平,秋天即移居颐和园听鹂馆,后又与溥儒的介寿堂比邻而居,谈艺谈道,还常与齐白石、徐悲鸿等共同畅游西山。几次至北京都借居在颐和园这一纷扰尘世的桃花源中。昆明湖的湖光山色,“自在娇莺恰恰啼”,激荡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曾在同一时期的《醉霜红叶》上题道:“两三如醉霜红叶,得似坡公觅酒初”,深秋时节,颐和园中红叶,使他忆及青城山中之樟楠漆树,未秋先红,璀璨似锦。<br></br><h3> 初归海上的张大千正是以他的色彩斑斓与绚丽多姿震惊了沪上艺坛。大千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艺术修养,从宋元画中采纳了设色的娴雅和用笔的工致,又从敦煌壁画中领悟了浓艳而不火辣的重彩魅力;加之年轻时在日本学过染织,更懂得色彩规律。见到昆明湖上自由翱翔的山喜鹊,迎着朝阳“翔集庭树。如观宋人画本也。”大千的红叶珍禽多是仿滕昌佑或丘庆余等宋人院派花鸟画家,同时也从观察写生入手,观之青鸟殷勤,毛羽蓬松秀丽,似有微风拂动,丝丝分明。其用笔文而不弱,用墨鲜而韵泽,用色炫而清逸,清新悱恻,娇艳委婉,惟妙惟肖而又含情脉脉,如画中压角章所钤,发出“好春长在好花长见”、“长共天难老”的祈愿。<h3> Lot 734<br></br><strong>张大千(1899-1983)</strong><strong>蕉荫仕女</strong>镜心 设色纸本丁亥(1947年)作96.8×39.5 cm<strong>题识:</strong>南国清歌入破时,银灯如水照花枝。雪肤云鬓足参差。翠羽汉宫王母使,玉纤团扇大苏词。误他举举与师师。浣溪沙。丁亥春日写于沱水,大千张爰。<strong>钤印:</strong>张爰之印、大千<strong>鉴藏印:</strong>达聪珍藏<strong>来源:</strong>黄达聪先生藏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法租界福煦路明德里,被大家称为“温州籍艺人之家”。张红薇、郑曼青与方介堪毗邻,另有黄达聪、马公愚等,多有与艺术家相与酬唱往来,张善孖、张大千昆仲、谢玉岑、谢稚柳昆仲等人时来会聚。张大千作风放逸,如诗中李太白,格外具有人格魅力,年纪尚轻的黄达聪对其倾慕不已,后来又正式拜在大千门下。1946年9月,大千由成都飞抵上海,住卡德路李秋君家,在“欧湘馆”与沪上诸诗朋画友把臂欢晤,积极筹办画展,度过一段创作上大放异彩的时期。晚清民国的海上画坛曾有俗语“金脸银花卉”,时代风气和审美趣味上对仕女画、花鸟画格外偏爱。大千笔下仕女顾盼多姿,秀媚绝伦,花鸟超俗绝尘,一时为海上竞相追捧。<br></br><h3> 1946年,张大千居上海欧湘馆,与李祖韩、李秋君、周练霞等合影。<br></br>传统人物画以晋唐为最高峰,雍容高华、气度恢宏的形象,空灵明快的线描,辉煌灿烂的色彩,意气风发,一派庙堂气象。张大千有西渡流沙、面壁敦煌的特殊机缘,亲接晋唐人物画的文采风流,在以吴门、费丹旭、改琦一路为主的人物画坛,奏响了一曲高华轩昂的黄钟大吕。他的勾线挺健生动,赋彩辉煌炫丽而无一丝俗气,不经面壁,不能窥得如此真经。在人物画中兴的晚清海上画坛,独树一帜,使得晋唐传统有复兴的气象。<h3> 观之蕉荫仕女先用起稿线,赋色后再用定稿线复勾,长线条的运笔,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的对接,使得工笔线条非常率意,摆脱了刻画僵板之习,正是“工笔意写”的古法。仕女形象素服静好,幽思遥想,转身的刹那,生动靓丽,清新爽洁,明艳中流露典雅之风,端庄中别具妩媚之韵。<h3> Lot 735<br></br><strong>张大千(1899-1983)</strong><strong>天风海水</strong>镜心 设色纸本丁亥(1947年)作92×47.2 cm<strong>题识:</strong>天风海水。丁亥二月,仿云溪翁笔。大千居士爰。<strong>钤印:</strong>张爰、大千、潇湘画楼<strong>鉴藏印:</strong>达聪珍藏<strong>展览:</strong>“张大千近作展览”,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1947年。<strong>著录:</strong>《张大千近作展览目次》,第71号,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1947年。<strong>出版:</strong>《大千居士画影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strong>来源:</strong>黄达聪先生藏珍。<h3> 张大千近作展览目次<br></br>《天风海水》收入1947年的《张大千近作展览目次》,在同年出版的精选集《大千居士画影集》中也有在册的图像纪录,该影集内容为大千将本次展览中的精彩画作制成单张缩小的黑白复印件,《江隄晚景》、《红拂女》等震惊画坛的作品都汇聚于此影集之中,引得沪上政商界名宿竞相争购,《文会图》由上海出租汽车大王周祥生购藏,《天风海水》则由实业家黄溯初购得又为家侄黄达聪永久珍藏。<h3> 大千居士画影集<br></br> 大千居士搜集古名家精品每不惜重金以求,故其收藏取精而用宏,对元代钱选《天风海水》尤其爱不释手。“天风海水”意谓高仕抚琴于松涛浪涌之中,沐浴天地精华,巍然屹立于宇宙万物中心。钱选原作已无可考,大千在三十年代末曾有过同一题材的作品,江间波浪兼天涌,只绘一位高仕席地而坐,神思遐接,魏晋风流。及至1947年敦煌之行归来再来绘制,高仕有童仆相伴于侧,衣着华彩,豹皮为毯,敷以华贵的青绿设色和局部描金,已是白居易诗中“簟拂碧龙鳞,扇摇白鹤翅”的盛唐富贵。幅中器物文饰、衣着姿态、面目表情描写工致生动,力追中古技法,自多一种唐人风韵。月皎波澄之中,琴声不再缥缈,而是清如溅玉,颤若龙吟,松沉而旷远,让人于神怡心旷之际升起远古之思。<h3> 1946年张大千以重金购得南宋董源《潇湘图卷》,遂将堂号改为“潇湘画楼”,邀请好友方介堪奏刀,于上等牙材刻下“潇湘画楼”鸟虫篆印。治得此印后大千喜不自胜,常常钤盖在其藏品和临摹的佳制之上。《天风海水》临钱选,《圉人调马图》临韩幹,均钤得此印。如今原作已下落不明,我们或可从这些多年前的仿古佳制中,一窥大千收藏的盛况。<h3> Lot 736<br></br><strong>张大千(1899-1983)</strong><strong>圉人调马图</strong>镜心 设色纸本丁亥(1947年)作43.6×95 cm<strong>题识:</strong>韩幹圉人调马图真本。丁亥二月既望,欧湘馆临,大千居士爰。<strong>钤印:</strong>张爰之印、大千、潇湘画楼<strong>鉴藏印:</strong>达聪珍藏<strong>来源:</strong>黄达聪先生藏珍。大千有记:“世传唐画煊赫者,无如韩幹《照夜白》及《双骥图》”,又论画马云:“以唐人为最,盖于物理、物情、物态三者有得,是以为妙,宋人惟李伯时一人而已,元明以来,殆无作者,无论有清,赵吴兴名盛一时,观其题语,往往自负,以予鄙见,尚是纸上讨生活耳。”骏马代表的盛唐气象,飞龙喷玉,飞黄腾达,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深为大千所推崇与追摹,因而画马常题拟唐人笔,惟唐代画迹传世几稀,多出于后人摹本。而在临摹过唐韩幹、宋李公麟、陈居中、元赵孟頫等人以后,惟觉“韩式马”最为传神,充阔豪放、天真烂漫、富丽堂煌。 《韩幹(款)圉人呈马图》<br></br> 参考图:张大千《韩幹双骥》<br></br>中国嘉德香港2018秋LOT1521成交价1395万 参考图:吴湖帆《韩幹照夜白图》<br></br>中国嘉德 2016秋LOT736成交价713万唐韩幹《圉人调马图》辑于《宣和画谱》、《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真迹难觅行踪,今人只得从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韩幹《照夜白》与巴黎切奴斯基美术馆的《圉人呈马图》一窥其神韵。邓文原谓韩幹画马:“笔落化工,采由神运,此诚空千古而罕俦匹也。”大千拟《圉人调马图》则更为雍荣文雅,庄重大方。四十年代,大千深入敦煌临摹壁画,在甘肃、青海等地多有骑马的体会,对于马之体态神情,了然于胸,又研究过中国古代的《相马经》,于摹古于写生,都是炉火纯青之时。<h3> 大千所还原的《圉人调马图》,马倌一人驭得三匹骏马,胯下“特勒骠”应是“昭陵六骏”之首,毛色黄里透白,白喙微黑。牵引的照夜白与乌骓马,一白一黑,并辔而行。马匹丰腴圆润,健硕强壮,四肢纤细,皆类唐人笔,却较之瘦劲,更合现实比例。线条流畅遒劲,天然矿物颜料历久弥新,漆黑发亮,表现出马的体积感、质感。韩幹《圉人呈马图》中,骏马的体态神情属西域品种,牧马人两腮胡须,体格高大肥壮,是为胡人相貌。大千《圉人调马图》中的马倌则为唐人敦煌相格,更为俊逸风神,戴幞头,着圆领窄袖袍衫,腰束衣带,面貌丰润。勒马回首的一瞬,动静结合有度,充满张力。画面右高左低动态平衡,似乎可以感受到马匹光亮的皮毛,柔软的鬃尾和健壮的肌肉,牧马人气宇轩昂、雍容华贵而具有翩翩风度,不得不佩服张大千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h3> Lot 737<br></br><strong>张大千(1899-1983)</strong><strong>兴隆山图</strong>立轴 设色纸本丁亥(1947年)作121.5×45.5 cm<strong>题识:</strong>兴龙山在皋兰东百数十里,为甘肃诸山中最雄秀处。八年前礼佛敦煌,曾两游兹山。此幅漫以北苑法记之。丁亥二月,张爰。<strong>钤印:</strong>张爰、大千居士<strong>鉴藏印:</strong>达聪珍藏<strong>著录:</strong>1.《张大千年谱》,第221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7年版。2.《张大千全传(上)》,第284页,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strong>来源:</strong>黄达聪先生藏珍。《张大千年谱》记1947年2月“先生准备筹办画展,每日作画不息。其学生黄达聪特地请假,每日相从侍奉,‘仔细揣摩其用笔、用墨与构思,更觉深得教益’。先生见黄特别喜爱己作,接连将《松下抚琴》、《兴隆山图》、《山水》等画赠黄。”大风堂师生关系极尊古礼,尊敬老师,如父如兄。黄达聪侍奉恩师左右,大千珍视这份情谊,遂将忆旧的《兴隆山图》送给他,画中人跋山涉水,颇有孔门弟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前贤风度。<h3> 兴隆山(兴龙山)位于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是甘肃诸山中“最雄秀处”,山势高峻称“栖云山”,宋时有隐士在此修行“羽化”,又称为“栖仙山”。《栖云笔记》记“此山出身雄勇,形势有力,起伏活动,到头起顶有如龙兴之状,兴云降雨,亦有兴隆之意。若二山分名之,西山既名栖云,东山宜名兴龙。”成吉思汗与西夏交兵,曾在这里施展过雄才大略,民国时为躲避战火,将“成陵”也迁于此处。又传说太白金星许下太白泉,清澈甘甜,四季不竭,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风水宝地。 大千“八年前礼佛敦煌曾与游兹山。”在辛巳(1941年)三月,大千同元凤、君礼有游兴隆山之行。这次游山还拜谒了成陵,夜宿太白泉上,兴致盎然,当即作《兴龙山图》,还是高仕仿古的格调。1947年,大千依然对访古纪游热心不已,于本年约老友同游西康,饱览湖光山色,写生作画,并作《西康游屐》,集结成册由李秋君题名。“血战古人”后的大千又与董源握手,“以北苑法”绘《兴隆山图》,乃是将摹古与山川纪游相结合的遣兴之作。董源山水“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著意营造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大千为爱徒示范了董北苑标志性的披麻皴法,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出松秀而绵延起伏的山峦,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游山者星星点点,古迹名胜点景于其间,一片生机勃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