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生活了许多年以后,在国外也已经过了差不多那么多年。如今这岁数说出来,自己都不敢相信,所以压根就不去算了。近年来,由于父母年迈,不得不在东西方之间频繁地游走。寒来暑往,时空转换,有时竟恍惚到不知自身到底是哪儿的“客”,傻傻分不清究竟哪边是故乡,哪边是他乡。此番又是转换途中,吃睡之外无以聊赖,遂独自掰扯一下,看看能不能不再疑惑。 按说,故乡就是故乡,所谓出生或久居之所。通常,传说中的故乡有儿时的种种,像游戏里的歌声“哩水呀,哩水呀,马格哩水烧腊气(到现在也不懂说的是什么)。。。”;有亲密无间,无忧无虑的玩伴,早上起床即使不吃饭也已经晚了,还要找到一起再往学校跑,因为要赶在上课铃声结束以前踏上校门口的台阶;有去“合作社”本应给姥姥买两毛七一盒的迎春烟,却买了两毛三一盒的大建设,因为不明白她为什么不要那个;更有父母的无微不至呵护和大家庭的热闹和温暖。虽然物质生活的程度比起现在来是天壤之别,可是饭香水甜,生活的记忆几乎都是幸福和快乐,尽管那时还认识不到这个。可以说,这一切铸就了今天的你。 可是,故乡如今还是故乡吗?为什么曾经这么熟悉的一切眼前却又透着那么多的陌生?老街还在,老建筑已所剩无多;老城还在,却淹没在新建的高楼大厦之间;乡音犹存,却充斥着愚蠢的网络新词或流行短语;发小还聚,却不时冒出沉重的话题;“上层建筑”已经基本上被“经济基础”所取代,而后者决定前者的那一天却遥遥无期。父母已经垂垂老矣,那眼神里的无奈和期待让你不敢去正视,因为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你却远在天涯海角,无论做什么,所谓的“已经尽力了”都欺骗不了自己。故乡已经不再是那个故乡了,儿时的那个故乡只存在于你的梦中。 竟然,居住了多年的他乡如今依然还是他乡,耳边掠过的仍旧不是最熟悉的语言;早餐是牛奶玛芬,没有豆浆油条;晚了想吃点随便的,也没有粥铺等着你。看看身边,大多数在我们年龄的海外华人以同一种方式生活,全世界都一样。他们有车(不只一辆)有房(不只一处)有工作(业余时间还做点什么)或者已经退休享受休闲的生活。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奋斗和节俭生活,不但自己生活无忧,养老有底,还能够为各方面环境都优于我们的下一代提供无私的帮助,并将此自誉为传统的中国文化(此处不加评论)。然而,从自身的业余时间来看,除了家务以外,时间多是消磨在聚会和牌桌之上,偶尔出门游玩,回来的评价也是“就那么回事”。一定程度上说,是在国外工作,在国内生活,因为“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一天,也许你会惊奇地发现,不经意间,你对他乡的了解和把握居然胜过了原来心目中的故乡。你已经习惯了这里单调缓慢却安静简单的生活,知道了什么事情应该怎样去想,怎样去做。没有了办事时那种费心费神和不知所措,也不用琢磨到哪里去找个捷径,找谁帮忙。不用耽心你的同事算计你,因为他们根本连算术都不会。不知不觉中,发现洋餐并不只是汉堡热狗薯条披萨,还有既美味又精致的意大利餐和法国餐,而且你不用担心自己吃的是什么。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时刻在唤醒你的人文关怀,社会的和谐程度和教育的理念不断地引领你关于人生的思考。那么,这里还是他乡吗?为什么如今再有人问起你的选择,你会这样地毫不犹豫。 其实,人生如逆旅,大家都是行人。如果把人生当成一场旅行,这里所说的故乡和他乡也只不过是这旅途上的两站,也许你“少小离家老大回”,也许你一年回去八趟,无论怎样,现代社会交通的便利为你提供了想走就走的机会。因此,谈到回乡,既无需“近乡更情怯”,也不必“还乡须断肠”。把故乡的美好装入记忆的行囊,随时带在身上;让他乡的朝阳照亮当下生活的每一段时光。做自己想做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生活既为旅程,有来路,也就有归途。途中遇到的人,经历的风景,所有的美好和丑陋,都是这段旅程的一部分。即使有一天,它不复存在,也全无遗憾,因为它们不仅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一部分。生活继续,生命继续,则旅程继续,又何必纠结故乡还是他乡,说到底,“此心安处是吾乡”。 <p>最后,还是借用老苏的名句:</p><p>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p><p><br></p><p><br></p><p>于己亥年夏北京到蒙特利尔途中</p> <p>(这张照片是借来的,想注明出处,可是忘了来源,特此说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