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之路,我和孙女一起成长

丁君

<p>2020一埸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整日呆在家中,暂时做了个清闲客,坐在阳台上,读点儿有用无用之书,寄情于书中的山水之间。如此,一杯茶,润泽了一份心境,也成就了自己渴求已久的一种活法。享受着午后温暖明媚的阳光,除了读书、茗香,习字,看电视,刷手机,做美食,其实静下来写写自己的故事,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一段段珍贵的回忆和美好的故事,浮现在眼前,沉浸其中不知从何下笔。孙女一声:“奶奶该写毛笔字了。”打乱了我所有的思绪,也好,那就写习书之路,我和孙女一起成长”吧!</p> <p>我与书法的情结,起缘于小时候姥姥和母亲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下乡插队歪打正着又到了一个古老神秘,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山西降州),尽管那里的土地贫穷,交通闭塞,但随处可见文人墨客和混合着乡土气息的阵阵墨香。那里老乡的文化不高,但他们会写毛笔字,田间地头时常能见到用树枝一撇一捺认真写字的人,我和我的同学也总是蹲在一旁,一看就是一个时辰。回京后更是幸运的工作于人民美术出版社,这里聚集着全国顶尖的老艺术家和美术专业的高材生,她以一流的美术书刊创作,打造出了中国专业美术出版社的品牌,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进程。特别是退休后返聘于全国美联集团的那几年,接触了更多的艺术大家,目睹了他们的创作过程,并参与策划了很多全国性的艺术活动。久而久之在这幽幽墨香的潜移默化下,提高了自己的欣赏水平,也就更渴望在这物欲横流,节奏飞快的今天,执一支毛笔,静听万顷松涛澎拜,学习书法让我于纷繁中气定神闲。</p> <p>张荣先生是我的书法老师,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技艺超群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图一,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班毕业合影,前排左四,启功先生,左二,张荣先生。)与老师相识少说也有廿十余年,上班那些年,只要有闲暇时间,总是淄进老师的办公室或敎室,静静的看老师写字,篆刻。听老师讲课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老师兢兢业业,笔耕不辍,对艺术一丝不苟的追求和那幽默诙谐的讲课风格激励着我对书法学习的热情,真正走进张老师的课堂,踏下心来认真学习那已是退休以后的最近几年。</p> <p>孙女三岁那年,我第一次带她走进琉璃厂的一个画廊,她看着满墙的书法作品,对我说:“奶奶,怎么黑黑的毛毛虫都钻进镜框里了呢?它们死了吗?”我笑着说:“这不是毛毛虫,这是用毛笔写出来的书法艺术作品。她莫名其妙,撅起小嘴说,这明明就是毛毛虫吗?您看它还动呢!(哪里在动岈,那分明是灯光把人影儿映射在镜面上的闪动吗!)她似懂非懂,眨眨那双明亮的大眼睛,不服气地坐在笑佛的旁边,翘着小腿,歪着脑袋,看着大人们认真的在每一幅作品前驻足欣赏,谁又知道她的小脑瓜里在想什么呢?</p> <p>后来我带她去的最多的地就是博物馆,展览馆和美术馆,她从不耐烦到撒欢似的在馆里跑来跑去,墙上的书法对她没有絲亳的吸引力。尽管这样,她仍坚持每周吵着要去博物馆或美术馆。这迷一样的疑团让人琢磨不透⋯⋯</p> <p>直到有一天孙女神秘的告诉我,因为每次看完书展,都能去西歺厅吃牛排呀!我才恍然大悟,说出来也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孙女能与书法结缘,竟是那参观后的一份牛排⋯⋯</p> <p>孙女六岁那年的夏天,我们像往常一样去中国美术馆参观中国当代女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当她看到著名女书法家林岫,孙晓云,韦斯琴,胡秋萍的巨幅照片和作品时,突然安静下来,盯着照片和作品,足足看了十多分钟,然后回头说:“奶奶,为什么女书法家字写的那么美,人还都那么漂亮呀!”我正不知如何回答之时,恰巧路过的两位年轻人回答了她,说:“因为爱书法的女人懂得知书达理,博古通今,手不释卷自然是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呀!所以写书法的女人不一般!”孙女似懂非懂,若有所思。回家的路上,默默不语,直到进家的那一刻才坚定的说:“奶奶,我要学书法。我要做个不一般的人。”</p> <p>孙女说学书法之前,先要看看奶奶小时候写字的地方,我心想,七十年过去了,在那拆了盖,盖了拆的年代,一个即不是古建,庙宇,也不是名人故居,硬件也跟不上时代的少年之家,可能存在吗?为了满足孙女的好奇心,那天我俩趁着雨后的清爽去了前门,穿过大栅栏和鲜鱼口,一路上翻盖后的名牌精品店尽管装饰豪华设计新颖,但游客稀稀拉拉,总之记忆中的老前门大街、鲜鱼口热闹非凡的场景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影子,很多刻骨铭心地方更是荡然无存。只是当我们拐进北芦草园的瞬间,那片再熟悉不过的平房映入眼帘,它居然还在,只是大门四周的青砖被水磨石包裹,门的一旁挂着,《前门街道大江合署居民委员会的牌子》,也许正是由于这块牌子的存在,才让它躲过了一次次的翻盖折迁。门眉上的匾额还保留着当年的字样,虽经多年的保护修善,依然没有了当年的气场和味道。但我见到它的那一刻,依然那么激动。当年这里曾是附近学校孩子们放学后的天堂,这里充满了欢歌笑语。这里有我童年的足迹和梦想。因为是星期天,所以大门紧锁,我们隔着门缝瞧了瞧,黑洞洞的,啥也看不见。孙女虽然很开心,但仍不惑的说:“这少年之家也太破了吧,没有意思……”</p> <p>为孙女找学书法的班也着实费了一番工夫,一开始我还真没把这当回事,认定只要有营业执照,就是合格的敎育机构,至于老师教的如何,问都没问,就在离家最近的一家书法班报了名,交了钱。第一节课还好,老师敎孩子们认识了笔墨纸砚,第二节课,老师拿毛笔在黑板上写了个字,我一看傻眼了,这哪是书法呀?简直就是拿毛笔写铅笔字,我极度耐心的陪孙女上完这节课,经过咨询,得知老师本人是敎小学语文的,为解决眼前各校书法老师的缺口,进修学习书法两个星期就上岗了。啊?这不花钱浪费时间吗?我赶紧到前台找了个借口要求退费,按学校规定只能退一半的钱,那我也认了,心想就是一分不退,我们也不来了,这不误人子弟吗?</p> <p>后来在网上不断浏览查寻,确认了离家不太远的未来大师艺术敎育机构,有了第一次的教训,我认真对其办学资质、师资力量和学校的敎学环境进行了多方调研,最终下决心孙女的书法学习之路从这里𡰪程。</p> <p>孙女天生好动,坐不住,一节课一个半小时,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我也学不会像有些家长那样大声训斥孩子,甚至不让上厕所。我呢,心大,就坐在一旁装看不见,只要不影响别人,爱干嘛干嘛。</p> <p>尽管学习书法是很枯燥的,但我深知能在年少时的光阴里浸透墨香,提高修养,增长见识,定将是伴随她一生成长的宝贵财富。所以不管如何,每周一次,风雨无阻,坚持!坚持!</p> <p>在老师精心的辅导下,孙女对书法逐步找到点儿感觉,字写的也有点模样了。</p> <p>她渐渐懂事了,不但自己写,还经常督促奶奶写,还学着大人的模样,告诫奶奶,说坚持不一定能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哟!</p> <p>一天我带孙女到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张老先生家拜访,经先生指点,她似乎一下开窍了许多,临走说记住了先生的教诲: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写书法用的是手,走的是心。她还告诉老先生说她喜欢这种人间最勤奋最优雅的劳动~书法。</p> <p>未来大师艺术馆还经常组织小学员参加各种活动和实践。孙女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p> <p>在小袁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写参赛作品,紧张、兴奋!</p> <p>第一次参赛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原中国政协的刘副部长亲自为她颁奖,领导的鼓励,使她信心倍增。</p> <p>接受中央电视台敎育频道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到,你为什么要学书法呢?孙女想都没想,回答的非常干脆:“因为学书法的女人不一般啊”。大家忍俊不止。</p> <p>有意思的隔辈人。1961年奶奶十岁(摄于前门少年之家),2018年韩阳桐十岁(摄于未来大师艺术馆)。</p> <p>经过三年的学习,初见成效,奶奶感觉轻松了许多……</p> <p>在后来我们只要有时间外出,首选仍是美术馆或博物馆,她会像成年人一样,聚精会神的看每一幅作品,有时在一幅作品前仔细捉摸,有时在一幅作品前发呆,一呆就是半个小时,我也从不去打扰她。我的耐心就是那时在这不知不觉的等待中磨练的。</p> <p>我和孙女走过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图书馆,很多,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2018年的寒假,我们一起去哈尔滨尚志市的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尽管出发前做足了天冷御寒的充足准备,但刚一下火车,还是被一阵冷风夹杂着的雪渣来了个下马威,我真担心后面的参观会无法进行。只见孙女深吸了一口冷气,向下拉了拉帽沿,调皮的说:“奶奶,加油!”,第二天朋友开车接我们去书法博物馆,路上孙女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下汽车迫不及待疾步奔向博物馆园内,园内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积雪,迎面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巨大横幅《翰林文苑》。庄重而宁静。这里汇集了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前后出师表,千字文,洛神赋,腾王阁序,前后赤壁斌等。孙女被眼前壮丽的景观惊呆了。</p> <p>倘徉在雪后的碑廊之中,享受内心深处的淡泊与宁静,幽林曲径,感受世间万物的神灵。我们仿佛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行、草,吸引着孙女驻足停留,拍照……</p> <p>世界上最大的篆刻印章“九州腾龙”是由齐白石嫡孙齐展仪篆刻设计的,该印于2001年12月被国际吉尼斯总部批准为世界之最。孙女站在印章下,看的出神,在得到讲解员的同意后,一鼓作气爬了上去,用她那稚嫩的臂膀佯装顶起硕大的印章,开心的笑出了声。</p> <p>走进万寿山,那层层墙壁上各式各样密密麻麻的“寿”字,让孙女捂着脑门皱着小眉头低头私语,太不可思议了,一个“寿”字竟有这么多的写法,一寿知千年,这也太深奥了吧!看着她的小模样,让我想起在一次座谈会上,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说:“艺术也要站得高,路才走的远!这思想有多远,那路就有多远⋯⋯”</p> <p>尚志碑林中的一绝,要属这天下第一巨大“毛笔”了。它是由三块大理石雕刻而成,高l5米,重达40吨。孙女站在巨大的毛笔下,抬头仰望,肃然起敬。</p> <p>我们绕着碑林走了很长时间,在寒风中感受到几千年传统文化承载着太多太深的渊源,感叹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情怀⋯⋯孙女用手描着王義之兰亭集序碑说:“我真想穿越过去和古人对话。可这碑林的石料和刻痕都太新了,没有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就像千百年的古董,被人洗了包浆一样,无可奈何我没穿越过去。”我无言以对,讲解员阿姨笑着对孙女说:“那就再过五百年你来穿越好吗?”孙女说:“好!到时候您还来当讲解员吧!”无语.….</p> <p>感谢著名非遗传承人,荣宝斋木水印大师高文英老师,亲自传授用水墨的技法,孙女学的非常认真。</p> <p>书法考级前的集训</p> <p>一晃儿,孙女上六年级了,学校的课程也紧张起来,许多同学都停止了课外的兴趣课,我也犹豫是否先停止学书法,是孙女对我说,时间是挤岀来的,一咬牙坚持就过去了。就这样孙女又给我上了堂课,我也意识到没有坚持不了的孩子,只有坚持不了的家长这句话的真正含义。</p> <p>再后来,疫情期间有事没事,随手写几笔练练基本功。(孙女说她在设计布料)</p> <p>享受书法之道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享受我陪你快快长大,你陪我慢慢变老的过程,也是自己的精神修行,在她书法能力得到提高时,我才发现往往收益更多的是自己。</p> <p>看着孙女一天天的成长进步,很是欣慰,学书之道也让我凝神静气养性怡情。蓬蓬勃勃的生机不时更新着我的思想,不断增强我的活力。</p> <p>闻着滿屋淡淡的墨香,余晖下孙女在认真书写着我俩与书法的不解之缘。</p> <p>在全国第二十四届中小学生书法绘画比赛中,孙女的这幅篆书作品,荣获二等奖,2019年底,接到组委会通知,邀请参加2020年元月中旬在北京鸟巢举行的颁奖典礼,孙女非常激动并急切盼望着,后因突发新冠疫情,得知取消了这次活动,孙女懊恼了好几天,我也非常遗憾,孙女错过了一次成长过程中难忘又长见识的全国性的大型实践活动。</p> <p>比赛之前练习稿,袁忆平老师圈画点评。</p> <p>对联条幅: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p> <p>此幅对联在全国政协老干局举办的“不忘初心,永葆青春”一带一路主题书画展中获优秀奖。</p> <p>友天下士,读古今书。</p> <p>硬笔书法:篆书古诗二首</p> <p>条幅:心會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p> <p>条幅: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讲话。</p> <p>扇面:正面,寿与天齐(赠:著名相声演员张云雷)</p> <p>扇面背面:太平歌词:探清水河</p> <p>对联条幅:风月有情归我辈,江山无主属诗人。</p> <p>衆志成城,风雨同舟。</p> <p>篆书:心旷神怡</p> <p>扇面:上善若水(教师节赠老师)</p> <p>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p> <p>篆书:古诗一首</p> <p>不忘初心,爱我中华。</p> <p>龙门对:处事无奇向阳门苐春常在,传家有道积善人家庆有余。</p> <p>以笔为戈击千里,同舟共济克时艰。</p> <p>以下作品是奶奶的习作</p> <p>感恩书法,让我和孙女在书写的疾缓跌岩中,在墨色的浓淡枯涩中慢慢沉积,不断成长。</p> <p>部分参展作品</p> <p>临欧阳询楷书兰亭记</p> <p>楷书:天道酬勤</p> <p>楷书:厚德载物</p> <p>学习魏碑习作古诗一首</p> <p>篆书:求索</p> <p>隶书:众志成城、风雨同舟</p> <p>篆书:郑板桥诗一首</p> <p>楷书:静待春暧花开,你安然我无羌。</p> <p>隶书:温故知新</p> <p>学习魏碑习作古诗一首</p> <p>条幅:自静其心延寿命,無求扵物长精神。</p> <p>楷书: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p> <p>观雲听涛、室雅蘭香</p> <p>书法小品</p> <p>篆书:唐诗一首</p> <p>望着渐行渐远,孙女的背影,感叹吾家有女初长成,我知足了,想从前世事如山,而我浪漫无门,看如今世事如云,而我快乐成溪。因为有你,给了我写作之灵,写下如许文字。因为有你,我的人生如此完美,因为有你,让我看到了更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