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弥河的源头,原来在九山!</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曾经在九山呆了两年半,近两年才知道弥河源离我下乡的地方没有多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8月26日,我下乡到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九山公社博石大队,宿舍在弥河的南岸,大队部和公路在河的北岸。每天出去办事劳动,都要趟过弥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就是我们当年每天都要趟水而过的弥河,水不深,夏天的时候,脱鞋过河;冬天的时候,大队就在河面上用木板搭起一座简陋的小桥,免得脱鞋冻脚,开春发洪水的时候,小桥会被冲得无踪无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年后,小木桥变成了水泥小桥,近几年,又变成了可以通汽车的水泥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弥河,历史上几经更名,周秦时期称为具水,西汉称为洋水,东汉称为钜昩水,三国时称为巨洋水,北宋时期称为弥水,金时期称为洱水(临朐称为朐水),元时期改回巨洋水(临朐称为洱河),清时期称为弥河至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弥河共由150余条大小河流组成,临朐县境内流域面积1473平方公里。其主流发源于沂山(九山镇)天齐湾,河道蜿蜒曲折,先流向西,折而北,又转东北向,多处曲折。民间传说"弥河九曲十八弯",又谓"临朐至九山,弥河过九遍"。</span></h1><h1><br></h1><p><br></p> <h1>天齐湾,在临朐县九山镇的水石屋村。</h1><h1> 水石屋村在沂山西麓,离玉皇顶很近,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村子在高高的山岭上,荒山野岭,树少草稀,给人的印象似不富裕;但这是2018年4月的印象,今年应该脱贫进小康了吧。</span></h1><p><br></p> <h1>水石屋的自然条件不容乐观。过在,去水石屋的路子还是土路。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身泥 。父老乡亲的出行都是问题 。</h1><h1> 直到2017年,县交通局给村里修了一条水泥路,窄窄的,薄薄的;行驶在这条路上,心里并不踏实。</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这样的麦田,在水石屋该算大面积了。</h1><p><br></p> <h1>巴掌大的梯田,村民们并不放弃。</h1><p><br></p> <h1>弥河的源头,天齐灣,并没有多少水。</h1><h1> 源头一般是某条河流的起点,起点一般是以一条溪流起算的,所以水少。而大江大河都是在流淌的过程中汇集了数以千万计的小溪小流而成。海纳百川便是此理。</h1> <h1>面向黄土背朝天,这位农妇在山上刨“茵陈”,这种野菜有清热利湿,利胆护肝之功效。</h1><p><br></p> <h1>村子里,有很多新房,也有多年的老房子;年轻人出去闯世界,就很少回来了。</h1><h1><br></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弥河从源头天齐湾下了山,就成了一条大河。</span></h1> <h1>一路向西流去,就来到了我曾下乡的村庄---大博石村。</h1><p><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很大的时候,也成了一道不错的景观,这是2020年8月31日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就是我在1975年8月--1977年12月下乡期间住过的宿舍,原来是村小学的教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间屋住了八个男生,当年也没觉得多么拥挤,现在想不通这么一间屋,怎么能放入八张木床,八张“两抽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5年的时候,男生宿舍还在。</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就是女生宿舍的门,六个女生,比男生住的稍微宽敞。</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宿舍,不禁又想起些陈年糗事。</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的知青,情窦初开,性启蒙大多是在宿舍里进行的。有实践经验者,自然就充当了那老师的角色,和文化程度没有关系,</span>我们那个组亦不能脱俗<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博石村在沂山脚下,弥河岸边,山清水秀,花前月下。我们组八男六女,狼多肉少,有得先机者,自然就恋爱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某日,一对男女晚上在河边谈心,被巡逻民兵发现,追查到知青组来,被带队干部严厉批评;还有两对,不敢效尤,干脆就以宿舍为主阵地,一个女生,时常跑到男生宿舍,卿卿我我,坐到半夜;另一个男生,倒是白天,跑到女生宿舍,干脆和女友用一床大被蒙住头脚,作何勾当,别人管鸟闲事,大约在冬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遗憾的是,到后来,肥水外流,一对也没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集体大宿舍成了谈恋爱的好去处,现在知青偶尔聚会,传为笑谈。</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返城之后,宿舍在哪一年卖给了村民,现在仍有人居住,已经破旧不堪。</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遥想当年,我们是以“知识青年”的名义上山下乡的,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有“知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别人虽然是初中毕业,却连封家信都不会写,实在有愧于“知识青年”这个称谓,还是叫“城市青年”比较靠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8年回九山的时候,男生宿舍还在,2020年8月31日来的时候,男生宿舍已经荡然无存,原址看到的是杂草树木,就像齐长城一样,成了一堆堆泥土,历史规律不可抗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位当年在男生宿舍谈恋爱的女知青,看到这幅照片后,不知作何感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还有这种破旧不堪的房子吗?有啊,亲眼所见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开车行驶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沿途所见都是粉刷一新、格调一致的二层楼或平房;路旁都有健身设施,感叹社会主义新农村多么的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据知情村民讲,沿着公路,凡是领导视察时视线所及之处,必须如此,领导视线未达之处,可能要往后放一放,我相信如今没有“面子工程”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8月31日的大博石村,几年前就是这番模样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弥河流域的民众,大都喜欢吃羊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时候对青岛的羊肉馆的印象不是太好,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浓烈的膻味,那时也很少吃羊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临朐的、九山的羊肉就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羊肉的认知;包括今年11月到青州吃“庙子全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山的山羊,号称是吃着中草药,喝着矿泉水长大的。每逢八月十五或其他节日,生产队里都要杀羊。场院里支起大锅,把羊肉剁成鸭蛋大小的块儿,加足了山泉水,用柴火慢慢炖熟,加入芫荽(香菜)和醋,每家每户拿一个脸盆来,按照人口一人一勺,端回家,来点地瓜干酒,大快朵颐;当然,少不了我们知青的那一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羊肉,清香扑鼻,竟然没有一点膻味。多少年之后,只要回到九山或临朐,必然要先去羊肉馆过过瘾,然后再拉上半头羊回青岛慢慢享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大博石,清乾隆十七年(1752),陈姓率族人自今冶源镇界首村迁此立村。</h1><h1>村名由来一说为村北山有一大片薄石板,因而得名薄石。二曰村前村后石头众多,故得名博石。</h1><h1>临朐县地名志载,村北侧有一巨石,以三块小石支撑,称搁石,村以此名搁石庄。后演为博石。</h1><h1>现有陈、公、刘、王、朱、于、孙、赵8姓,220户,720人,以陈姓人口居多。</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史上,居然有关于我的记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村史原文:“1974年,接收青岛市鲍玉华、于长江等第一批12名知识青年插队落户。1976年,接收青岛市徐晓范、赵美华等第二批12名知识青年插队落户。知青点设在小博石村,陈万春等先后负责知识青年工作。1979年,知识青年全部回城。”</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史记录有误,我是1975年8月26日落户大博石村,尽管有误,我也很满足,好歹也算载入史册了,用临朐话说,“极好极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万春,当时是大队会计,掌握着财权,对我们知青非常照顾,极好的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临朐九山,当地对我们是很厚道的。我们那时下乡,有从青岛派去的带队干部,如王凤亮等;大队里还有分管知青的干部,记得有陈永贵、董万禄、董万亮等。公社里有负责知青工作的干事,记得有安文玉、于春华,还有一个忘了名字的小刘,对知青不甚友善;那叫齐抓共管,所以我们在九山的知青大多一本正经,偷鸡摸狗的极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我们2015年到九山看望陈万春夫妇时的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实,弥河在九山,还有一个源头,在抬头村南山,按照源头的定义,这个算副源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抬头的源头,向北流去,先经过宋王庄的黑松林。林区 高峰海拔600米,面积近万亩,故称“万亩黑松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黑松林现在是个小有名气的景区。其间沟壑纵横,怪石嵯峨,林深谷幽,泉清景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黑松林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宋王庄的村民年年上山植树,封山造林,这很符合当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因为造林成绩突出,宋王庄农业社曾两次受国务院表彰,并得到卡车一部,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大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部卡车,我在下乡时还见过,可能早已交到公社使用了,估计村里也养不起。出行时,公社的一把手坐在驾驶室里,其他人都站在车厢上,很是威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王庄,当时也有一个知青组,我们经常在公社开会时见面,宋王庄知青也谈恋爱,他们是否也在大宿舍进行,不得而知,但人家毕竟成了一对;最有成就感的是吴家庄知青组,十几个知青,竟然成了四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恋爱成功率来说,我们博石大队知青组被兄弟组甩了好几条大街,很没面子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黑松林的东边,就是淌水崖水库。水库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库容400万立方米,九山镇十二个村庄,1.8万亩土地受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淌水崖水库镶嵌在群山之上,碧波千倾,灿若玉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淌水崖水库是弥河上游的重要水库。说起来,建设相当不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世纪的1973年,为彻底解决水荒问题,九山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以一万元的家底起步,没有石料自己砸、没有炸药自己炒、没有石灰自己烧,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先后创造了天桥、燕窝桥、无支架吊装等“土法”。在历时六年零八个月之后,淌水崖水库终于胜利完工。随着淌水崖水库竣工,电站装机发电,昏暗的煤油灯被电灯取代,九山成为临朐南部山区用电最早的乡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的老百姓,自带煎饼,自带工具,每天往返几十里,到水库参加建设,也就每天记十个工分;我们知青同样参与,可惜我们没有看到水库完工,就返城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的精神确实令人佩服,现在回到九山,当地人感叹,水库如果是放到今天来建设,恐怕是很难很难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弥河的两个源,到了九山镇驻地,就汇集到一起。</span></p> <p>在九山镇驻地,政府开源节流,因势利导,建起了弥河源头公园,风光旖旎,景色宜人。</p> <p>九山镇,今非昔比了。前些年盖起了政府大楼,现在兵强马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我在公社学习通讯报道,在公社大院住过一阵子,那时的公社大院就是几排平房,干部们大都一人或两人一间小房,办公兼居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镇上只有一家供销社饭店,知青们有时花上两元钱去解解馋,记得那时一元钱可以炒九个鸡蛋;现在镇上饭店十几家,连青岛的海鲜镇上都有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镇上的九州宾馆自制的豆腐,庄户菜还是很好吃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0年8月31日,还是在九州宾馆,好客的主人除了全羊汤,卤水豆腐等,还上了一盘炸金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酥脆可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贫穷的时代过去了,九山人现在衣食无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山已经是经济强镇,百姓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弥河与大多数河流不同,弥河是一江春水向北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九山到石家河,沿着弥河,修了一条极漂亮的公路,可以一观弥河的美景。</span></p> <p>到石家河赶个大集,村民种的桃子,个头大的约一斤多重,又甜又脆,只要两元钱一斤。</p><p><br></p> 弥河在临朐境内,流经沂山、九山、白沙、石家河、杨家河、冶源、辛寨、七贤、杨善、营子、临朐、龙岗等12乡镇,至龙岗镇的半截楼村西北出境入青州市。 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div>在1986年以前,青州市叫益都县,我们当年下乡时,要从青岛坐火车到益都站,然后转乘汽车到临朐。从青州城到临朐城,只有25公里。</div> 青州人也把弥河称为母亲河,青州还有一个弥河镇。<div>离青州市区不远,近年建了青州弥河湿地公园,是国家重要湿地。</div> 傍晚时分,逛到青州古城,找到标志性的大槐树。据说大槐树旁的水煎包很有名气,但我们无暇顾及,先到大槐树东边的“隆盛糕点”,因为六点打烊。 到青州,如果没到东门的“隆盛”,等于白来。我每次到青州,必到此买几斤糕点解馋。<div>隆盛糕点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创始人脱氏第十九世祖脱仕元,继承了祖上衡王府的糕点技艺,在东门开设糕点铺,百年来经久不衰。<br></div><div>脱姓,还第一次听说,据说是蒙古族姓氏,较罕见。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我国有姓氏23813个,我去过河南新郑的姓氏广场,“柴米油盐酱醋茶”,皆有人姓。</div> 隆盛糕点,“选料讲究、入口即化、油而不腻、百吃不厌”,当然血糖高者需要当心,离柜概不负责。<div>隆盛的蜜三刀,当地人也叫“蜜食”;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气浓厚,吃的时候不小心会呲出蜜来。青岛的“生活林”的蜜三刀无法与之抗衡。</div> 我相信,隆盛的绿豆糕也是我吃过的最好的绿豆糕。别家的绿豆糕,要么干巴巴的,入口即散,要么口味寡淡。<div>隆盛的绿豆糕,现将绿豆精磨细粉,不像有些店家用豌豆代替,然后加入各种配料压制成型,上锅蒸制。吃到嘴里豆香散发,甜蜜十足,还有一股淡淡地芝麻香味。<br><div><br></div></div> 从青州往东北方向走,就到了寿光。<div>说起寿光,人们首先会想起“中国蔬菜之乡”。</div> 这一次,恰巧路过中国大棚蔬菜的发源地---三元朱村。 三元朱村靠大棚蔬菜致富,也为全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种植人才,能使全国的各个角落都能吃上新鲜蔬菜,贡献是巨大的。 三元朱的带头人王乐义,也成为一个品牌。 种菜离不开水,弥河是寿光重要的水资源。<div>2008年,寿光市14位青年,徒步考察弥河,从寿光一直走到临朐九山,往返200公里,精神可嘉。<br><div><br></div></div> 弥河与寿光的关联太多了。弥河大桥好几座,有弥河公园,还有弥河湿地公园,容易搞错;这是市民在弥河湿地公园垂钓。 弥河湿地公园的对面,是寿光极地海洋世界,号称是鲁中最大的海洋世界。其实寿光应该在胶东。这家票价不便宜,成人160元,好像比青岛那家要贵。 弥河经过了寿光,就从潍坊的央子注入渤海。 潍坊历史悠久,是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省的重镇,人人皆知,在此就毋庸赘言了。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8月11日第一稿,青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8月31日第二稿,临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11月11日第三稿,青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