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双抢,即抢收抢种,夏收夏种。</p><p> 在定南,叫"翻田”。</p><p> 那是很遥远的记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农村所说的“双抢”季,早稻已经收割起来了,要趁着节令把晚稻种下去。</p><p> 只有一个月工夫,收割,犁田,插秧十分忙,所以叫双抢。</p><p> 这时候又赶上“三伏天”,也正是一年正热的时候,收割和再植的任务最艰巨,也最紧要。</p><p> 农历六月,收种大忙。全村乡农早出夜归,顶烈日,冒酷暑,战双抢,历时月余。</p> <p> 收割早稻后的水田,要即刻翻耕,插上晚秧。</p> <p> 到了八十年代,时过境迁,少有人种禾。大片良田种经济作物,偏僻的坑田劣土无人问津随之荒芜,不得已退耕还林。</p><p> 今年,国运不济,说有粮荒之患。所以官方强令农田种禾,而且是双季稻。县城及下属各镇领导带头下乡,播种两季,所以有了如今久违的翻田。</p> <p> 没了耕牛,有拖拉机。</p> <p> 人手插秧,沿袭千年传统。</p> <p> 见一村妇,挑秧下田,和她聊上几句。</p><p> 她见我端着相机,以为是采风记者,于是大吐苦水,满腹牢骚,叽叽歪歪,怨声充耳。</p> <p> 她几年前承包水田二百亩,种过香芋,茭白,荷藕,年有盈余。去年种莲,亏了。今年种禾,大亏!</p> <p> 早稻亩产五百,晚稻估计也就五百,亩产双季千余斤。若种单季,亩产至少一千二百斤。</p><p> 如果晚稻遇"寒露风”,必将颗粒无收。</p> <p> 她雇了二十多个村嫂村婆作临时工,每人每天九十元,自带午饭。</p><p> 每年的开支叫人望而生畏,承包费,种子,化肥,除草,杀虫,人工,杂税……</p> <p> 这个承包商的妻子,我称她“地主婆”。</p><p> 和那个年代传说中的地主婆迥然有异。</p> <p> 夕阳西下,村农劳累了一天,各自回家,小村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p><p> 但愿每个人都能做个美美的中国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