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丁玲与陈姓的缘份</p><p class="ql-block">1904年,丁玲出生在湖南临澧一个名门望族家庭,原名蒋伟。4岁时,父亲便因病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年轻的母亲不得不为偿债而变卖了所有家产,随后又不得不带丁玲寄居在常德舅父家。</p> <p class="ql-block">丁玲一生中跟三个姓陈的男士有不解之缘。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丁玲的人生。首先说陈启明,他是丁玲在长沙周南学校读书时的语文老师。1920年,16岁的丁玲从湖南桃源省立第二女师转学到长沙周南女校,当晚的主考官就是陈启明,写作的题目是”试述来考之经过”,他当场看了,批准丁玲在二年级学习。后来他在写作上对丁玲有特别的指导和鼓励,并借给她很多书籍阅读,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状》、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和吴稚晖的《上下古今谈》,他认为丁玲读了这些书后,文章会变得比较雄浑。他们还经常一起在宿舍谈论文学:《古今奇观》、《儒林外史》、《红楼梦》,以及当时《新潮》上的白话小说。陈老师是长沙第一师范毕业的,与毛泽东同学过,是新民学会会员,是一名思想先进的教员,后来留法后,在湖南大学任教,他使丁玲在写作上有了偏爱。</p><p class="ql-block">丁玲二十三岁开始创作小说,其《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在《小说月报》陆续发表,后结集《在黑暗中》出版。《莎菲女士的日记》是日记体小说,刻画了一个倔强自傲而又苦闷沉郁的青年女性形象,真实反映了当时一些年轻人勇敢挣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又充满矛盾的精神状态。莎菲成为现代文学长廊中的一个典型形象。</p> <p>第二个是她的第三任丈夫陈明;陈明,原名陈芝祥,江西鄱阳县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麦伦中学(现虹口区继光中学),同年秋天考入上海商学院。次年1月底,经中共党组织安排,去往北平,辗转山西,1937年5月抵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四大队学习。“卢沟桥事变”后,参加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任宣传股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和西安国统区开展抗日宣传。在西战团期间,陈明不仅参加演出,把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成为丁玲同志的得力助手,他不顾年龄上的差距与丁玲产生了爱情。</p> <p>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结婚。婚后陈明对丁玲40年恩爱有加,不管是丁玲被打成右派或是反革命,他都不离不弃,就像丁玲晚年在病痛中所说:没有陈明,她一天也活不下去。</p> <p>1986年丁玲去世之后,“中国丁玲研究会”成立,陈明同志担任顾问。完成了《丁玲文集》一至六卷的校勘、七至十卷的编辑和校勘工作;编辑出版了丁玲延安作品集《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陈明书信集《书语》;撰写出版了《我说丁玲》《我和丁玲五十年》等作品。陈明2019年以103岁的高龄离开了人世。</p> <p>全家福。儿子蒋祖涵是与胡也频所生,女儿蒋祖慧的父亲是冯达。</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陈是“丁陈反党集团”中的陈企霞,原名陈延桂,一生的主要贡献在文学编辑和文学教学方面。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中央青委宣传部、协助丁玲编《解放日报》副刊,参加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1945年参加华北文艺工作团,华北文工团并入华北联合大学后,任联大文艺学院文学系主任,参与编辑《北方文化》(成仿吾主编)、《华北文艺》(欧阳山主编)等刊。</p> <p>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副秘书长、文协秘书长,不久又与丁玲、萧殷一同编《文艺报》,任《文艺报》副主编、主编,中国作协第二、四届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p> <p class="ql-block">1955年6月1日,毛泽东为转发北京市委《关于查处胡风分子的报告》写信给陆定一要求:各地各单位“注意在所属机关、学校、人民团体和部队中调查和研究有无胡风分子,并按情况作适当处理,凡有胡风分子较多的省市均应指定几个可靠的同志(例如五人)组织胡风问题小组,专门注意处理此事。”</p><p class="ql-block">在作协的肃反审干中,丁玲的历史问题、陈企霞的托派嫌疑,都被翻腾出来了。1954年到1955年初的批判《文艺报》事件也连带着出来了。于是才有了康濯写材料揭发丁玲的事情。康濯把材料送给组长刘白羽签名,又让书记阮章竞签名,作协“五人小组”组长又是中宣部“五人小组”成员的刘白羽,不经过党组成员的讨论,把材料直接送给中宣部部长兼中央肃反领导小组组长的陆定一。</p><p class="ql-block">1954年夏,“众所周知的原因,她被迫停笔”,“1975年,七十一岁的丁玲从监狱中放出来”(《中华文学通史》)。</p><p class="ql-block">1984年8月1日,中央组织部文件(中组发〔1984〕9号)《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指出:</p><p class="ql-block">1955年、1957年确定丁玲同志为“丁、陈反党集团”“右派分子”都属于错划错定,不能成立。一切不实之词,应予推倒,消除影响……</p> <p class="ql-block">1955年因“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冤案被错划为“右派”。后任杭州大学教师。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后调北京任茅盾文学奖评委,《民族文学》杂志主编。1987年离休,1988年1月16日病逝。</p><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后期,丁玲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创作了以此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解放区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1952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p> <p>二,两位伟人给丁玲写诗</p> <p>第一个是鲁迅先生</p><p>1931年5月,胡也频牺牲以后,丁玲决心走革命的道路,5月她第一次参加了“左联”的会议,第一次见到了鲁迅先生。27岁的丁玲开始负责左联刊物《北斗》的编辑工作,鲁迅提供了他的版画《牺牲》在创刊号上发表。1931年到1933年间,丁玲多次去鲁迅家参加会议或谈刊物,给鲁迅先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由于《北斗》发表的文章触怒了国民党,丁玲1933年被绑架,幽禁在南京。鲁迅、宋庆龄、杨杏佛、蔡元培诸先生大力营救,向国民党提出抗议。迫于压力国民党对丁玲采取了不杀不放,“养起来”的政策。鲁迅先生协助出版了丁玲著作《母亲》并把稿费寄到其母亲手中,一直到1934年9月,大家都以为她已经牺牲了。所以鲁迅先生给丁玲还写了一首绝句《悼丁君》:</p><p>如磐夜气压重楼,</p><p>剪柳春风导九州。</p><p>瑶瑟凝尘清怨绝,</p><p>可怜无女耀高丘。</p> <p>第二个就是毛泽东</p><p>1936年9月,在党的帮助下,逃离南京,到达党中央临时所在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毛泽东主席特为丁玲题写了《临江仙》词:</p><p>壁上红旗飘落照,</p><p>西风漫卷孤城。</p><p>保安人物一时新。</p><p>洞中开宴会,</p><p>招待出牢人。</p><p>纤笔一枝谁与似?</p><p>三千毛瑟精兵。</p><p>阵图开向陇山东。</p><p>昨天文小姐,</p><p>今日武将军。</p> <p>武将军与任弼时等</p> <p>武将军与萧红</p> <p>三,丁玲与二冯的感情纠葛</p> <p>丁玲与冯雪峰</p><p>1928年1月,丁玲、胡也频、沈从文三人在北京办杂志《红黑》宣告破产失败。沈从文准备到上海发展,丁玲想去日本留学,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来教她日语的冯雪峰,别看冯雪峰人长得比较丑,但在文学和思想方面吸引着丁玲,他们在一起没有学日语,而是谈文学、谈爱情、谈国事,在一旁的胡也频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三个人之间产生了极为尴尬的情感纠葛。</p><p>后来冯在杭州葛岭租了房子,希望他们两个过去一起居住。丁与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胡还是妥协于丁一起到了杭州,三个人在一起呆了一周,胡实在忍受不了丁与冯的暧昧,跑到上海跟沈从文诉苦。丁玲在冯雪峰那里得到了灵与肉的满足。</p><p>冯雪峰后来理智战胜了感情,离开杭州回了上海。</p><p>几年后,丁玲向尼姆韦儿斯谈及此事时说:“这是一个伟大的罗曼史”。在丁玲的作品《不算情书》中她写道:“在过去的历史中,我真正地只爱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使我起过一些狂炽的欲念,我曾把许多大的生活幻想放在这里过,我把极小的平凡欲念放在这里过。我痛苦了好几年,我总是压制我。……我和也频的许多接吻中,我常常想着要有一个是你就好了,我常常想能睡在你怀里……”</p><p>冯雪峰后来参加了红军长征,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p> <p>由沈从文陪同,丁玲把儿子送到老家由母亲抚养,自己回到上海投入革命。</p> <p>丁玲与冯达</p><p>1931年1月,左联五烈士,包括胡也频在内被捕,2月7日被国民党当局枪杀于龙华。当时丁玲刚生完和胡也频的孩子蒋祖涵,很是无助,沈从文帮助丁玲营救胡也频、办理胡的后事等延误了返校教课的日期。秋天,丁玲主编左联文学刊物《北斗》,她邀请沈从文写稿。在凌宇著的《沈从文传》中提到,1932年夏天沈从文到苏州看望张兆和,顺便到上海看望了丁玲。发现丁玲已经和曾担任史沫特莱秘书的冯达同居。沈从文觉得不合适,丁玲解释,大意是:自己已是过来人,己将此事看淡,只好如此,云云。</p><p>1933年5月丁玲被捕,开始怀疑是冯达出卖的,看到冯达探望她时,国民党还逼迫冯达自首,于是又打消了对冯的怀疑,继续和他同居。直到1934年4月姚篷子告诉她是冯达出卖了丁玲住的房子,丁玲才和冯达脱离了两性关系,但此时她已经怀孕并于1934年10月生育了与冯达的女儿蒋祖惠。冯达解放前夕去了台湾。</p> <p>丁玲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最后还是幸运的。</p><p>坎坷在于胡也频牺牲带来的痛苦无助、冯雪峰真爱不能团聚、被捕出狱后被一生怀疑变节、打成右派到农村掏茅房,打成反革命到农村挨整干农活。从50年代到80年代,30年多年啊,在大批判的漩涡中载浮载沉,多少次成为靶子。人生最好的时光,这么一位被公认有文学才华的女性没有写作,对她和大众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p><p>幸运在于她遇到了陈明,这个比他小18岁的男人对她一直不离不弃,在精神上给了她莫大的活下去的勇气,到80年代,丁玲平反,还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比起萧红不知幸运多少倍!至少活到了80多岁的高龄,有儿有女,有爱他的陈明。所以说她是坎坷的又是幸运的。</p><p>丁玲“苦恋”文学写作,却一生卷入了“政治”漩涡,就像《闲话》文章“政治污点、文学追求、革命激情”的作者魏邦良所说:“她嫁给了‘政治’,爱的却是文学,这一‘错位’是丁玲一生的痛苦,也是酿成她人生苦酒的重要因素”。</p> <p>参考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