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口又逢春

东篱之

<p>  在商丘市文化路中段漫步,蓦然瞥见一家客栈的门额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乌衣巷!不禁想到唐朝诗人刘禹锡那首著名的绝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雀桥边野草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衣巷口夕阳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时王谢堂前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入寻常百姓家。</p><p> 暗道,这家客栈不知有些什么来历?</p><p><br></p> 乌衣巷,是南京秦淮河畔的一条古巷,在夫子庙南侧。西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从北方南迁至金陵,就居住在乌衣巷。这些大家族辅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在北方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局面中,保住了江左一百余年的稳定与繁荣。<div>  王氏家族有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等,他们不仅政治上声名显赫,书法成就在历史上更是无出其右。谢氏家族有谢安、谢玄、谢道韫、谢灵运、谢眺等,谢道韫是古代著名的才女,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们都在历史上大名鼎鼎。</div><div> 王谢两家在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共五个朝代叱咤风云,文采风流。王谢之家,成为后世再无人企及的显赫世家大族。<br></div> 东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生死存亡的战争:淝水之战。<div>  公元383年,前秦统一北方后,出兵伐晋,于淝水岸边两军对垒。当时,晋军兵8万,前秦兵90万,相差悬殊。然而,东晋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在历史上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br></div><div> 淝水之战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根脉。<br></div><div> 淝水之战的总指挥便是谢安。<br></div>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时与王羲之甚密,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以诸葛自喻。到四十多岁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他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便有了一个成语"东山再起"。这位风流倜傥的文人指挥战争时镇定自若,胜利后掩不住内心的无比激动。<div>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谢安得战报知秦兵已败,当时正与客围棋,把战报扔到床上,面不露一点喜色,围棋如故。客问情况,他才慢慢地说:“孩子们已经把敌人打败了。”下完棋,往屋里走,过门槛时,把鞋跟都碰断了。</div><div><br></div> 此后朝代更迭,六朝宫阙尽焚毁,王谢后人从乌衣巷不知所终,人们似乎要把乌衣巷忘记了。可是,就在六朝故国的一片废墟中,竟然走来了一批重量级的历史文化人物。<br>  李白、崔颢、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韦庄、王安石、周邦彦、朱敦儒等等。这些文人骚客来金陵登访怀古,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br>  李白来了,他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div>  杜牧来了,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r>  随便一吟,就是千古名句。<br></div> 乌衣巷,终于等来了刘禹锡,等来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时的王谢大家族早已不知去处,只见那乌黑的燕子还在飞来飞去。<div>  刘禹锡最后望了一眼那残破的巷陌,那一刻,乌衣巷在野草和废墟中重生了。落尽飞红,乌衣巷带着一种沧桑深沉的历史气息,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br></div> <p>  骑车在乡下旅行,是我晚年生活的一大乐趣。一次,我骑车过睢阳区郭村镇时,突然发现一个村庄的宗祠里竟然也出现了乌衣巷这三个字,不由得停下来急忙打听究竟。</p><p>  原来这个村庄叫谢寨,是一个有着三四千人口的大庄子,村庄里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姓谢。村庄的老人讲,他们是明朝洪武元年祖先从山西洪洞搬迁而来,因为是驾白马车而来,故称为白马谢氏。</p> <p>  村庄前有一条河流,河流有三四丈宽,常年流水不断。过去兵荒马乱的岁月,村庄四面都有寨墙,寨墙上设有土炮,可以防止土匪的骚扰。现在寨墙早已荡然无存了,但村庄里面还有一些清末民初时期的房屋,虽然风雨剥落,青藤缠绕,但在一片红砖绿瓦的楼房中间,仍然十分显眼。</p> 我在一座小院子墙外停下来,门锁锈迹斑斑,透过门缝,看到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房子的山墙已出现了漏洞,原来两边的耳房也已经倒掉,看来这院子好久没有人住过了。<div>  向一个正在晒玉米的邻居打听,原来这座房屋是谢静宜的故居。<br><br></div> 谢静宜从1959年起担任毛泽东的机要员,接发电报﹑接听、记录保密电话,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17年。1968年她被毛主席派遣到北大、清华了解校园文革情况,执掌两所高等学府大权;1971年8月时,谢静宜及时向毛主席报告她了解到的林立果动向,保护了毛主席的安全,立了大功。1973年中共召开"十大"会议,谢静宜当上了中央委员,兼任北京市委书记。 与谢静宜故居东西相对,还有一处古宅,高门深院,也无人居住。周围邻居介绍说,这两处古宅中间,原来还有一座转厢楼,楼有三十多个房间组成,很是壮观。春天来时,燕子们会飞来飞去地在楼上筑巢。当问及另一座古宅的主人,邻居说,房屋的主人名叫谢毓,是商丘谢氏宗亲联谊会的会长,因为在商丘市里开一家客栈,常年不回来居住,所以大门紧闭,院子里有些荒芜。忙问客栈的名字,不出所料,名字正是乌衣巷。 这勾起我极大的好奇心,回到市里,约朋友一起到乌衣巷客栈拜访,见客栈兼有住宿与餐饮,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大厅和房间内都挂着王体书法,刚健柔美,功底不凡。在一个住宿餐饮一体的大客房里,还摆放着谢静宜的一些书籍,有《在毛主席身边》、《毛主席给予我们的教育、理解和关怀》、《跟随毛主席在外地视察》、《在外地视察的毛主席》等等 <p>  见到乌衣巷客栈老板谢毓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站在楼顶,但见斜阳晚照,整个街区笼罩在一派温暖的氛围之中。</p><p>  谢毓介绍说,他是谢安的第55代孙,谢静宜是他的堂姑。他们这一族人,原居住在阳夏,也就是现在的太康县。西晋末年,衣冠渡江,先祖南迁,在东晋与南朝家族达到鼎盛。后改朝换代,复回太康,又上山西,在明初大移民中,被迁回中原,落脚在郭村下陈村(后改为谢寨)。因为从族谱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晋时的谢安,所以宗族的堂号就叫东山堂,或叫乌衣堂。</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雀桥边野草花,</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衣巷口夕阳斜。</div><div> 朱雀是红色,乌衣是黑色,这是取古代军阵旗帜“前朱雀后玄武”之意来对建筑布局进行命名。因为红色热烈能鼓舞士气,利于奋勇杀敌;黑色冷峻使人稳重,有利于巩固阵脚。当然,晋代人物多风流,当年王谢弟子们也都以穿黑衣为时尚。称其所住的巷子为乌衣巷,蕴含着非常深的中国文化元素。</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div><div><br></div><div> 晋代王谢的风华消散了,但中华文化的血脉没散,一代一代延续至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未尝不是一桩好事情,因为唯有植根于泥土,才会枝繁叶茂,更有生命力。正如谢静宜在怀念丈夫所作的《江城子》中所说的那样:“静观天下人间事,柴门院,心宽畅。”经历过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把一切看淡之后,心境就会大不一样。</div> <p>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谢氏宗亲的会长,乌衣巷客栈的主人,谢毓看到的自然与屡遭贬谪的中唐诗人刘禹锡不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雀桥边花盛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衣巷口人徘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时王谢堂前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寻常年年逢春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