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南溪与观澜书院九百年传奇

写手阿敏

<p>  一、蔡南溪是谁?</p><p> 元至正间(1341-1360年),漳州万户府经历林广发,写了一本书叫《三溪集》。所谓的三溪就是宋代漳浦的东溪先生高登、龙溪的北溪先生陈淳和南溪先生蔡汝作。高登和陈淳的事迹大家比较熟悉(可参见拙作《高东溪传说五则》及《陈北溪传说五则》),唯南溪先生偏居石码蔡港,知道的人比较少,历史上流传的事也不多,但是蔡汝作做了一件大事,就比肩高东溪和陈北溪成为三溪。</p><p> 原来蔡汝作是唐总章二年(669年)银青光禄大夫、参军兼文学馆学士蔡允恭的后代,号南溪,北宋末至南宋初儒生。蔡汝作公平生言规行矩,为人师表,以德望著,以文章传,受乡人爱戴。他集毕生之力,创办了名声显赫的“观澜书院”,后来有幸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p><p> 据史书记载,《观澜书院》始建于龙溪县十一都林边社(今龙海榜山平宁村),虽然“僻处海隅”,但并不失之教化,蔡汝作创办“观澜书院”,收纳本乡本土的子弟传授儒学文化,培育了一大批贤良之才,如本乡的林广发,林弼、林虞臣父子三人,都是学而有成,行事有声的贤能之才。龙海市榜山镇西头村蔡氏家庙柱联写道“学重三溪自昔高陈成鼎峙,勋留四镇至今楚粤有贤声。”说的就是这件事。观澜书院诞生后磨难又几度重生,幸运地逃过多次天灾人祸,一直顽强地生存着,为漳州培养了大量人才。</p> <p class="ql-block">二、观澜书院的四次劫难和四次重生。</p><p class="ql-block"> 宋元之交,兵荒马乱,乡校首次荒废。</p><p class="ql-block">直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时任贡生的郑深道(永乐司经局校书,后赠太子太傅)与巡按御使陈仲述发起重建,陈仲述撰写碑文。不久,郑深道将乡校迁往南陂,亲自题匾“观澜书院”,为当时漳州府著名书院之一。 弘治七年(1494年),致仕布政林同“以南陂杂民居”乃迁往文山(俗称观音山)之麓,著名的漳州七儒之一的周瑛(成化五年进士、四川右布政使)为其改名为“文山书院”。宋建炎间,孔子五十五世孙孔任率其子克权,为避兵乱来到漳州,就在此安家。正德四年(1509年),漳州知府罗列于上书后经部司核准,迎请孔子六十二世孙文惇、文发兄弟入住观澜书院,主持祭孔礼仪。观澜书院因孔圣人后代入住而开始享誉四方。(传至孔胤檀时,书院中先圣殿首先升格为孔氏家庙。观澜书院也沾了孔氏家庙的光,从文山迁入了府城)。</p><p class="ql-block"> 嘉靖二十七年(1549年),龙溪县令林松腾出府城布政分司右侧天妃宫故址(今漳州市芗城区瑞京路与钟法路交叉口西侧),又买下边邻三间民房,安置孔氏家庙和书院。到了万历十二年(公元1575年),观澜书院遭遇第二次危机。当年朝廷下诏清理全国私创的书院。幸好有司议上书朝廷说:“(漳州)观澜书院两次经奏勘准,今圣裔奉祀,非私创可比。且子孙相承,又增置居室,已为孔氏世守家庙,不便没官。”(摘自《龙溪县志》记载),这次由于有孔氏家庙的庇荫,幸运度过一劫。天启五年(1625年),巡按姚应嘉重修孔氏家庙。但是到了明末清初,孔氏家庙和观澜书院在战乱中倾颓,这是第三次劫难!</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经过多次的重修。雍正己酉年(1729年);乾隆丙寅年(1746年);癸未(1763年)。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杀到漳州,孔氏家庙及书院全部被毁,这是第四次劫难。后来在光绪三年(1877年)又修葺一新。真是命运多桀,但是又次次涅槃重生。 观澜书院本源于乡校,至明代因增立孔氏家庙而名重一时,身价倍增。正是受文庙和府学的培养熏陶,漳州孕育了明代名士陈真晟、周瑛、状元林震,著名学者张燮,儒学大师民族英雄黄道周;清代两朝帝师文华殿大学士蔡新等一批名人儒。</p> <p class="ql-block">  三、最后的劫难。</p><p class="ql-block">进入民国后,书院与家庙同时销声匿迹,原由不明。</p><p class="ql-block"> 四、薪火重燃。</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三年(1823年),举人钟南发起在林边社乡校原址重建文祠和书院,前进为讲堂,中为先圣先贤祠,移锦江书院魁星肖像入座供奉,后进祀蔡汝作、郑深道二位书院的奠基人。文祠于道光四年竣工,郑开禧撰写碑文,文中记载了历代兴废及儒道的一脉相传,以及儒生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自通都大邑以至僻壤遐陬,无不知以养育人才为要务也”(碑记语)。九年之后,即道光十三年,钟南等诸乡贤又添置田产供书院维持费用。约七十年之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恩贡生康翔等发起重修文祠,陈受颐撰写碑文。石码镇有汪李兴等20名捐资,还有鳌头社(今西头村)等20个社的人捐款捐物。宋代崇儒重教之风,再次在蔡汝作的家乡兴起。“能志于圣贤之学,不坠薪传。士之执简策,请业于斯者,苟能本先生之教,砥行励石,以力追前轨,平林虽僻处海隅,岂不与大梁、岳麓、凤池,同为国家育才之地哉!”(碑记语)乡校自创建起既融讲堂、文祠为一体,以传授儒业,培养人才为要务,在乡贤士绅的扶持下,沿袭了几百年。在二十世纪整整一百年间,书院始终作为小学校,哺育一代又一代平林子弟。2003年,从这里毕业的平宁学子考入清华大学;2005年平宁人谢宇宏获福建省高考文科状元,都在当地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395年前(天启五年),孔子的后裔孔胤檀把在观澜书院中的家庙从文山移至漳州,躲开了清朝海禁内迁平宁被毁之难,人们都说,漳州观澜书院庇护了孔子后代,而孔子后代也庇护了观澜书院,这在漳州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现今龙海西头村蔡氏宗祠,祠中硕土,博士诸三匾为本文编者阿敏所书!感谢黄志强(小石码)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