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救灾需要增加科技含量

戎马生涯1280671

<p>  自古以来“水火无情”。每当暴雨季节,我国总会发生洪涝灾害,沿长江的城市、湖泊灾情最为突出。以1998年、2020年洪涝灾情最为紧迫。</p><p><br></p><p> 洪涝灾害发生时,破玗溃堤,造成的经济损失少则数亿,多则上百亿,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p> <p>  每当洪水袭来,总有几十万军民奋战在抗洪一线,舍生忘死,风里来雨里去,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抗洪救灾,坚守堤坝。让人感动,更让人揪心,让人心痛!</p><p><br></p><p> 让人感动的是那种军民联手,众志成城,抗洪救灾,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揪心的是洪水滔滔,险情不断,随时都有决堤、漫堤、溃堤的危险;让人心痛的是坚守大堤的稚气未退的年轻军人,头顶烈日,脚踏泥泞,超负荷劳作,疲惫不堪!</p> <p>  看着媒体报道中他们挥汗如雨,挥锹装一袋袋沙石画面,看到他们组成人链一袋袋传递沙石情景,看到他们身背一袋袋沉重的沙石在泥水中艰难奔跑,筑堤坝,封缺口,堵管涌的身影。</p><p><br></p><p> 第一感受是对抗洪救灾勇士的行为敬佩和感动,几十年过去了抗洪精神犹存,很欣慰。第二感受是救灾方式非常落后,几十年过去了抗洪方式依旧,人海战术,缺乏科技含量,救灾效率不高,很窝心。</p> <p>坚守大堤,条件艰苦,劳动强度超大。</p> <p>原始的人背肩扛,方式落后,效率不高,需要改进。</p> <p>抗洪救灾需要增加科技含量。</p> <p>  譬如说装沙石,几十年过去了还是靠人工一锹一锹装。传递沙石袋还是靠人链接力,人背肩扛。查管涌还是靠多人拉网式巡查,堵管涌还是靠人工筑围堰,封溃口还是靠人墙。都是比较原始落后的方法。</p><p><br></p><p> 如今已经科技时代,抗洪救灾需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救灾效率。譬如:能否研制一种沙石的装袋机?能否研制适合抗洪救灾的沙石传送带?研制这些设备难吗?退一步讲,哪怕是征用目前建筑工地常用的手推车去运送沙袋,也要比人背肩扛要强得多、省力得多、效率高得多!</p> <p>  几乎年年都有抗洪救灾,薄弱环节、危险地段都是明确的。保堤坝,封缺口、堵管涌三大任务,这都是老生常谈。既然问题都很清楚,为何不想办法彻底解决?为何不去研究更加科学、快速、有效的治理方法?</p> <p>高强度劳作,官兵疲惫不堪。</p> <p>  根本原因还是重视不够,存有侥幸心理。平时看不到洪水时,都不愿意为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抗洪工程投入。洪水来了,很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抗洪,但为时已晚,往往造成的损失很大!</p> <p>人墙作业,精神可嘉!</p> <p>  每当洪水水退了,本该接受教训,好好痛定思痛,亡羊补牢,但人们似乎忘性很大,很快忘却了洪水袭来时的险情!只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p><p><br></p><p> 抗洪救灾结束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又开始过起舒适安逸的日子。于是次年洪涝灾害再次发生,如此循环往复,没完没了。</p> <p>  抗洪救灾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与时俱进,讲究综合治理,减少损失,提高效率。</p><p><br></p><p> 你把原来的泄洪河道填埋建房修路,山洪爆发时,水泄何处?你把防洪大堤挖空修娱乐餐饮场所,洪水袭来时能抵御洪涝风险吗?倘若把每年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起来投入到水利建设,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是否会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p> <p>  这样做的经济收益也是可观的,减少了每年洪涝灾害损失,就等于增加收益,确保不发生:“幸幸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原起点”的悲剧,经济效益巨大! </p> <p>  抗洪救灾根本在于思想重视,防范未然,科学决策,全面规划,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做好功在千秋的预防洪涝灾害工程。</p><p><br></p><p> 此外,要提升抗洪救灾的科技含量,改进抗洪救灾的技术手段,提高抗洪救灾效率,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p> <p>防护措施,后勤保障要同步跟上。</p> <p>非战争军事行动,要避免非战斗减员。要加强日光性皮炎的防治。</p> <p>又见到二战时期,老山前线常见的“战壕足”</p> <p>这样补充能量显然不够。</p> <p>哪怕是有块油布或雨衣铺在湿地上,也能避免湿气的入侵。</p> <p>  今年的抗洪救灾暂时落下帷幕,抗洪官兵凯旋而归!当地群众热烈欢送!</p> <p>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抗洪救灾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黑科技”手段和抗洪救灾辅助神器譬如,卫星云图、无人机航拍提供现场水文资料,辅助科学决策。气胀式救生腰带,保障救灾落水人员生命安全。无人机红外侦测有利早期、快速发现管涌、泡泉等等,这些科技神器的应用都有极大提高了抗洪救灾的效率。</p> <p>  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还远远满足不了抗洪救灾的实际需要。抗洪救灾既需要弘扬抗洪精神,抗洪一线更需要更多的科技神器助力!我们期待看到科学抗洪救灾的时代的来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