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行----边境篇(一)

漂亮的瑞卡.阿玉

<b> 边陲重镇---同江</b><div><br><div> 从佳木斯东去500来公里便到了同江,</div><div> 同江原名“临江”,土名“拉哈苏苏”,赫哲语“废墟”或“老屋”之意。</div><div> 同江历史悠久,在西周时代就有建制,居今已有2700多年了。</div></div> 同江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达170公里,自古为边塞“扼要咽喉”之地。 同江三江口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之处,两江汇合后水势骤增,江面开阔,放眼望去,水天一色,浪涛光涌, 气象万千。使人有如临仙境,虚无缥缈之感。<div> 奇特的是,黑龙江水浑浊,乌苏里江水清澈,交汇后并不相融,在江中呈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奇观。故又称“混同江”。</div><div> 三江口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古战场”之称。</div><div> 现在三江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成为风貌独特的旅游宝地</div> 三江口广场中心耸立着一个“同三公路”纪念碑<div> 同三公路是我国最长的国家公路(同江--三亚),全长5700 公里。</div> 看下面地上花岗石地图,同三公路弯弯曲曲经过多少城市,多少高山,多少河流才到达三亚。 由于同江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很早时候就有了边境贸易往来。<div> 在1905年同江设立的“拉哈苏苏”海关工事房就承载了当年边境贸易的重任。</div><div> 现设立为“拉哈苏苏”海关遗址博物馆。</div> 现在的同江口岸和海关大楼。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div> 我们唱着乌苏里船歌,走进了神秘的赫哲族人的家园。</div><div>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弱小民族,现仅有57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东北边境的同江街津口、八岔乡和饶河的赫哲四排乡。</div><div> 是东北地区唯一靠捕鱼为生的民族。</div><div><br></div> 这个渔村好美啊! 赫哲人的房屋装饰都处处体现了江水和鱼的元素。 已走向现代化的赫哲人的村庄 好萌的狗狗啊,还会帮主人干活呢。 街津口的边防哨所 要追寻赫哲族人的古老的生活轨迹,只有在赫哲人风情园和博物馆内能看到了。 这就是乌苏里江 风情园内的歌舞表演,赫哲人也是能歌善舞的。 午饭就在这个赫哲人家吃的,自然少不了乌苏里江的鱼。 赫哲人还有一项世代相传的精湛手艺,即用鱼皮制作成衣服和各式工艺品。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鱼博馆大厅浏览一圈,留下的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这件鱼皮衣服,想一下要多少张鱼皮千针万线才能缝成,怪得价格要上万哦。 看看这些鱼皮做的画,龙飞凤舞,花鸟虫草,栩栩如生,真的是逆天了。 <h1> 图片制作 漂亮的瑞卡</h1><div> </div><h1> 文字编辑 阿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