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在全国各地,常有一些对不同省份或地区人的特别称谓流传着。有人称之为诨名或浑名,读作 hùn míng,是指姓名以外的称呼,也称绰号、混号、诨号,它和别号、斋号的初级性区别,似在于几乎全部为他人所取,然后得到公认,使用性完全不取决于担当者本人的意愿。而任何一个绰号在获得多数人认可之前,又几乎全部是通过口耳相传的途径传播,这与别号、斋号的发生与流传照例都依赖文字自署、又多借助作品的方式,形成中级性区别。</p><p><br></p><p> “山东棒子”,这句话来源于东北,据说是闯关东来的山东人,从家乡带来的洗衣服用的“棒槌”,在东北人看来用这个“棒槌”捶打用水泡湿了的衣物的洗衣服方式很特别,和东北人用手揉洗不同,是很有特点的,由此慢慢就对山东人叫“山东棒子”了。</p><p><br></p><p> 也有人说是山东人以种玉米为主要农作物,他们管玉米叫做“棒子”、“玉米棒子”或“苞米棒子”,由此逐步演变就用来称呼山东人了。</p><p><br></p> <p> 还有说“<b>山东棒子</b>”与“<b>高丽棒子</b>”的由来,是东北本地满洲人对山东人和高丽人的行为意识得来的。起初流入东北的山东人与高丽(朝鲜、鲜族)人一路上常会向路边满洲人家讨口水喝饭吃,这也就常会招到人家的狗咬,为此闯关东的山东人和高丽人都会常常带个棒子防狗咬,这一现象给东北人留下了印象,从此称呼山东人与高丽人的时候,后边都加个“棒子”两字。</p><p><br></p><p> 无论是因为“棒槌”或是“玉米棒子”还是木棍子的“棒子”引发人们用“棒子”称呼山东人,最初都是有恶意的,是一种对山东人不尊敬的称谓。事实上,我们从哪里能看出来“棒子”就是骂人的呢?以为是骂人话,是想得太多了。</p><p><br></p><p> 还有人称呼山东人为“关里老侉”。</p><p><br></p> <p> 等到后来经过相处,东北人无私帮助闯关东来的山东人,发生不少山东人受助后不领情、不感恩的行为,被东北人觉得山东人不可交,就又用一句顺口溜来形容山东人不够交情的,<b>“山东棒子不可交,拿着毒蛇当辣椒”</b>以及用<b>“瞎马山东人,好使也淘神”</b>来形容他们做事死板、不灵活、倔犟、粗鲁等脑子不转弯的特点。</p><p><br></p><p> 关于东北人帮助闯关东来的山东等地的人的情况,有电视剧《闯关东》可以了解不少,他们背井离乡,拖家带口,无依无靠,缺衣少穿,没有住宿和吃饭的地方。纯朴善良粗犷豪放讲义气的东北人看他们可怜,不忍心坐视不管,就主动腾出来自己的房子或仓房以及“偏厦子”给闯关东来的人住,拿出自己仅有的粮食、土豆、窝瓜等其他可以充饥的东西、甚至自己不吃而给他们吃。生完孩子的东北妇女们看到他们带来的小孩子没有奶吃,饿得“哇哇”哭个不停,就好心帮助给他们的小孩子喂奶吃,拿出自己家人的衣服白送给他们穿。结果是由于两地人性格和生活习惯、习俗、特别是为人处世方法不同,山东人做事不如东北人那么豪爽、仗义,不需要回报,但受不了他们的不知情、不领情,就以为东北人帮助他们是应该应份的一样遭到忽视和漠视。某些山东人说话做事也不会因为东北人曾经无私地帮助过自己,就谦让一下,或者是有所回报,礼遇东北人,而是直接顶撞、冒犯、辱骂东北人,这就难免惹人伤心,人们就觉得“山东棒子”不可交。特别是他们或他们的后代在经济好转后返回山东的时候,忙着自身的享乐中。有好吃的好用的也没有几个人会第一时间惦记着多年帮助过自己的东北人,没有及时回馈一点儿心意,而东北人来到山东时却有不少人没有得到山东人的善待、感恩、回报,却有人遭遇过山东人的无礼和不周到,更是引发了不小的愤懑和怨恨。某些山东人这样的态度和行为跟东北人截然不同,东北人受人恩惠后,第一件事就是领情、感恩、回报。我是祖籍山东潍县人,明、清朝时期祖上有人做过太师,什么时候到的东北无从查考,反正在解放前我家就在名字是日本人起的“<b style="color: rgb(237, 35, 8);">せいは(聖浪)</b>”那个小站生活,祖父和父亲跟从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鬼子做过坚决的斗争呢。</p><p><br></p><p> 从许多电视剧情节中就能看到,最明显是有人对东北人施一点儿小恩小惠,之后东北人就会舍命报答,为帮助过自己的人违法、犯罪、杀人都可以,而且自己独自承担罪责,死也不会出卖对自己好过的人。但许多山东人没有同样的情意对待东北人,即便是有,也是寥寥无几。</p><p><br></p> <p>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新老的交替,这个称谓将会并且正在逐渐地失去它的本意,而慢慢成为其他人对山东朋友的昵称。</p><p><br></p><p> 另外,东北亦称关东,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即“东四盟”,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土地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关东在古代从东胡、鲜卑、汉人、契丹、女真、蒙古、一直代表亚洲的强权,缔造了半部中国史,近现代成为中国经济和东亚经济的领头羊。1689年之前清代东北领土。“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p><p><br></p> <p> 所以说山东人、东北人实际上是一家人。这句话其实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这一点大家可以去了解下闯关东。如今的东北人,很多人其实是清末民初的山东移民,其中的一个原因,自清朝入关后,清廷便将大量的关外人口迁进关内,尤其是关外的满人、旗人。同时,在清朝初期,清廷当局自己也怕“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这句话,怕自己无法久立于中原。因此,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清廷严格限制关内人口进入东北。</p><p><br></p><p> 随着清末民初局势的动荡,加上俄罗斯人和日本势力都开始向东北伸手,清政府不得不将这项限制取消,让关内汉人进入东北,进一步开拓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于是,大量山东移民开始源源不断的进入东北开拓,这就是闯关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拓,到后来,东北人口已经发展至三千多万人,还积累了较为强大的工业基础。现在纯粹的东北人——满族人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山东、河北、内蒙等各地移民的后代。</p> <p><b> 为了查清楚“山东棒子”一词的由来,我在网上搜集,找到了一篇题为</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试谈“山东棒子”来源的十二种说法》</b><b>的文章,作者不详,转发到这里。</b></p><p><br></p><p> 某天在网络中闲逛,无意看到有人询问:“为什么叫我们山东人叫山东棒子?尤其是东北地区那么叫,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后面紧跟一个回帖,言简意赅、干脆利落:“再叫,你拿棒子敲他脑袋。”</p><p><br></p><p> 读后不禁莞尔,不过也因此引发出一点困惑:“山东棒子”这个词儿究竟是什么含义、从何而来、是善意的称呼还是恶意的叫法呢?笔者着意查找了一下,发现众说纷纭,大致有十二种说法,于是分类整理归纳,并简要分析如下:</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善意说</b></p><p><br></p><p><b> 1、棒子意为高大、英俊、直来直去、宁折不弯。</b></p><p><br></p><p> 这个说法貌似有些道理, 2005年中国人平均身高统计表显示,山东省名列第四(据说以前排名第一),“山东大汉”果不虚传,高大的人瞧上去象一根竖起来的大棒子,也说得通;中国的审美观多以高大为一个硬件条件,而且山东人性格直爽,直得发倔,从字面上来看是符合的……不过,此说原意是将山东人与朝鲜人并列,赞美在中国语言中这两个地方的人都被称为“棒子”,意为“高大、英俊、直来直去”——这样一来,立刻使笔者对其无比怀疑,首先朝鲜被称为棒子绝对有其他历史含义(非本文题旨所在,故不细述),再者朝鲜族也未必以高大而闻名。</p><p><br></p><p><b> 2、棒子没有轻视的意思,都是东北土话,只是一种亲密的、有特色的称呼而已,除了亲热不含其他感情色彩,比较能体现东北人比较爱开玩笑的性格。</b></p><p><br></p><p> 持此说者还举例说:“如果你胖,你好哥们儿管你叫胖子,或者叫猪猪,那也叫污蔑?”尽管言之凿凿,笔者还是存疑,因为几可确定,“山东棒子”一词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而且极可能与山东人闯关东有密切关联,所以是不能和现代青少年相互开玩笑混为一谈的,下文还有论述。</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中性意说</b></p><p><br></p><p><b> 3、棒子即木棒,也就是棍子</b>,最初闯关东的山东人到东北来时有个显著特征:肩上斜背个小包袱,里面装几件破衣裳和路上吃的干粮,手里拎着一根大木棒,翻山越岭时用它作手杖,遇到野兽或坏人时又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别的人看到他们这种打扮,就叫他们作“山东棒子”。</p><p><br></p><p> 此说源自《增广开心词典》(第789页),与之相呼应的是清末文人魏和声在《鸡林旧闻录》一书中也提到山东人的木棒,说他们“肩负行李,手持木棒,用以过岭作杖,且资捍卫”;他又曾记述清末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鱼皮鞑子(赫哲人)雇佣山东人的故事,说:“鱼皮鞑子以不通语言,不谙交易,每一鱼皮鞑子之家必用一山东棒子,谓之管家,一切家产皆全令掌之。”可以认为,这种说 法有一定道理,也许正是“山东棒子”一称的最初来历之一。</p><p><br></p><p> <b>4、棒子指玉米,玉米结实,其形如棒,习称为“玉米棒子”或“苞米棒子”,“苞谷棒子”;</b>因玉米在山东人的口粮结构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所以有此一称。</p><p><br></p><p> 十六世纪初期,玉米传入中国,山东的自然条件适宜它生长,玉米在山东发展快、分布广,进入二十世纪后逐渐成为山东各地的重要粮食作物,据某山东网友说:“一直到七十年代后期,老家的农民过年才吃五天白面,初六就立即换饭,一年到头吃苞米面,可能就这样落下个棒子的名号。”这么说来,最初叫时,歧视性可能不是很大,可“老是在一些场合说人家,时间长了,这个词对他来说不是贬义都给说成贬义了”。话说现在给山东人送礼,送玉米和地瓜倒也可以(都是山东特产),但不能总送,否则有骂人家山东棒子和山东大地瓜之嫌^^</p><p><br></p><p><b> 5、棒子实为“帮地”的谐音,大意为“那边儿的”。</b></p><p><br></p><p> 这种解释倒是新奇,不过东北方言中没有听说过“帮地”,可能是“帮子”之误:“山东棒子”=“山东帮子”=“山东那边儿的”,字面上说得通。</p><p><br></p><p><b> 6、棒子有“光棍儿”的含义。</b></p><p><br></p><p> 原来,早期出关只许单身一人,不许带家眷,再加上当时的关东自然条件恶劣、恶兽泥沼随处可见,所以到了清末大开禁“招民移垦”,关内可自由到东北垦荒时期,许多人仍单身往来不置家眷。于是这些闯关东的单身汉被人们称为“跑腿子”、“光棍儿”或“棒子”,其中寄托着从前时代那种人生主动精神和英勇悲壮的开拓气概。</p><p><br></p><p><b> 7、棒子就是棒槌(人参)。</b></p><p><br></p><p> 人参是东北特产,过来“闯关东”的山东人一部分从事垦荒农耕,另一部分则做采参交易,由于人参又叫“棒槌”,故当地土著居民称“挖棒槌”者为“棒子”,嘉庆年间(1796-1820年)遣戍吉林的铁冶亭,就曾有感于此,写了《吉林穷棒子说》一文,谈到“吉林每岁穷棒子,几及千余人,严冬酷寒,无衣无食,死亡者不计其数”。后来由于山东来东北挖参的人占多数,就逐渐以“山东棒子”泛指所有挖参者;再后来,也泛指垦荒者了。</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恶意说</b></p><p><br></p><p><b> 8、地域性讥讽说。</b></p><p><br></p><p> 中国有很多传统美德,千载以下仍光耀华夏大地,但不可讳言,也存在着某些缺点,比如说地域性的歧视。</p><p><br></p><p> 人对自己的乡亲有所赞美,对其他地方的人有所讥讽,是极正常的,古今中外盖莫如是。“东北虎”、“上海人小男人”、“京油子”、“卫嘴子”、“山东棒子”、“湖南骡子”、“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等等说法五花八门,多多少少都含贬义。外国也不例外,如美国东部大城市里的精英分子看不起中南部的乡巴佬,而乡巴佬也对精英满怀敌意(学名曰反智主义),这在美国蓝红分明的政治版图上一目了然。</p><p><br></p><p> 所以,依此本性来看,“山东棒子”一称很可能起源于地域歧视,是东北原住民对“闯关东”的山东籍外来人一种排他性的反应方式——不过山东人不必因此而气恼,曾有一位山东威海网友坦言,他们称呼外地人的词语也没有多么美丽,都是南蛮、西北来自(意思是来自西边,倒过来念)、东北驴、黑傻子之类的……</p><p><br></p><p><b> 9、先到东北的山东人对后到的一种歧视性称呼。</b></p><p><br></p><p> 既然上一条已经提到了地域歧视,那么我们也不必忌讳再多提一条人的劣根性,那就是先到对后到、先富对后富、富贵对贫穷的歧视。</p><p><br></p><p> 某网友曾感慨道:“东北人大部分都是从山东迁来,可是先到的却称后到的为山东棒子(我爸爸就是46年才迁到东北,也可称山东棒子,所以我妈妈有时开玩笑称我爸爸为山东棒子)……人的劣根性……”</p><p><br></p><p> 另据调查资料说:“在东北的山东人很多,十有八、九,有的几辈以前就去了。有时小孩子们打仗,生在东北的孩子骂山东刚去的孩子为‘山东棒子’,家人出来就揍那骂人的孩子,说:”你爷爷也是山东人。‘“</p><p><br></p><p> 这两条足以反映出先到对后到的歧视是确有其事,究其原因,早期闯关东的山东人多为贫民,没有文化,由于家乡贫困不愿提起家乡,而且早期移民到东北后生活变得相对安定富足,成为东北人;后期山东移民多为灾民,受雇为雇农,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被先到的看不起,甚至于以东北口音为荣,以外地口音为耻,有的地区还歧视山东口音,有山东棒子、河北老唐之说。这种歧视导致许多人不愿承认自己是移民后代,更愿意认同东北人。</p><p><br></p><p> 顺便说一句,某些网友对以上解释非常不满,说:“东北有什么好的。”笔者猜想他们可能对历史不是很了解,要知道,东北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早在1949年以前就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当时有“得东北者得天下”之说,只是改革开放后,由于种种原因才导致今天的尴尬局面;而山东本省早已今非昔比,有的地区远远走在东北的前头,所以现在的山东人在别人面前都可以自豪的说出祖籍和家乡了。</p><p><br></p><p><b> 10、“棒子”即贫穷。</b></p><p><br></p><p> 此说可与第七条相呼应,嘉庆年间已有“穷棒子”之说,早期“闯关东”的山东人都是在家乡实在生存不下去的(否则齐鲁久受儒家文化熏陶,“安土重迁”观念在他们身上有极其鲜明的体现,若非没有活路,怎能轻易抛弃家园),即不是贫民就是逃荒的。那为什么叫作“棒子”呢?穷呀!一根棒子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还不穷吗?打个比方:类似叫贫困的人为“穷鬼”,据说“高丽棒子”也有这层含义。</p><p><br></p><p><b> 11、与朝鲜族争执时叫回来的。</b></p><p><br></p><p> 东北的汉族人称呼当地朝鲜族为“老高丽”或“高丽棒子”,这个称呼在东北倒是人尽皆知,笔者也不例外。具体什么意思,可能很多人说不清楚,但也知道不是好话儿。听闻,一个朝鲜族老师发牢骚:“你们汉族人叫我们高丽就高丽嘛,干什么还加个棒子?”有时小孩在一起打架,也会说朝鲜族小孩是“高丽棒子”;朝鲜族人如法炮制,称呼汉族人“山东棒子”——因为东三省大多数人都是陆续从山东过来“闯关东”的,有的往上追溯二代三代,祖籍山东的居多,所以说这种称呼也算合情合理。</p><p><br></p><p><b> 12、口音性格所致。</b></p><p><br></p><p> 有一个民间故事《泰山老翁舌战乾隆》,讲清朝乾隆皇帝来泰山封禅,路遇一白发老翁挎篮而过,想起在京里,时常听到文武官员称山东人为“山东垮子”、“齐鲁棒子”,也就是笨头笨脑、傻里傻气的意思,于是想戏弄老翁。结果老翁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乾隆皇帝感叹道:“垮子满山东,棒子遍齐鲁,听此一席话,胜读十年书。”</p><p><br></p><p> 虽是传说,却也说明以前的确有“山东人笨头笨脑”这种看法,原因嘛,多半是山东人口音重、性格憨直的关系。</p><p><br></p><p> 山东方言咬字很重、声如洪钟,且发音混浊,特别是到东北后,与东北原住民的语言和生活方式有较大差异,性格方面也是直来直去(往好处说是敦厚,往坏处说就是呆傻了),所以被称为“山东棒子”。</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四、总结</b></p><p><br></p><p> 关于“山东棒子”的称呼,说法可谓林林总总,笔者整理分析出以上十二种,可是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故在此试作总结,谈谈笔者的看法。</p><p><br></p><p> 这种称呼最开始是恶意的,这不仅因为恶意说占了总说法的41%,而中性意说中也有几种说法倾向恶意,还因为此称源于东北、源于“闯关东”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我们没什么理由认为这是善意的称呼,有一首关于“山东棒子”的北方民谣,具体内容就不说了,总之颇为粗俗,但正基于此,才能判断出它没有经过文化人的整理加工,是原生态的民谣,能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也为恶意说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历来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过程中,都有正反两方面,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该隐晦的。</p><p><br></p><p> 但是,现在看来,本称呼的来源已经开始混淆,年轻一辈基本上无人通晓,只是从父辈祖辈口中听到只言片语,甚至已经有善意说,这种转变是可喜的。笔者个人认为,关于“山东棒子”的来源,除一、二存疑外,其余十种说法都有道理可以综合起来,解释来源问题。</p><p><br></p><p> 从大体上来说,“山东棒子”一词最初是恶意的,就算到现在也是一种对山东人不尊敬的称谓,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新老的交替,这个称谓将会并且正在逐渐地失去它的本意,而慢慢成为其他人对山东朋友的昵称,蕴涵着对山东人吃苦耐劳、敢于开拓、勇于拼搏的优秀品德的赞美之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