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人家都说是延迟实验了,肯定是那个双路实验啊。单光路的双缝干涉实验是前置实验(对被误解的“观察”所做的解释工作是值得肯定的)。这实验研究的是光子对纠缠状态,波粒二象性是本实验的工具。这个实验全称叫量子擦除实验,有人叫量子擦除延迟实验,这叫法有误导,应该叫做量子擦除选择实验。它的恐怖之处在于,直观上好像觉得一条光路上后发生的事实决定了另一条光路上先发生的事实。</p><p><br></p><p>其实,这个只是给人的直观震惊,你要仔细看他们的实验设计,没有发生所谓的延迟。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了光子具有纠缠状态,一旦探测干涉光子,量子状态立刻坍缩,随之波动性消失,纠缠光子超域坍缩。</p><p>所谓“选择”,就是一条光路上选择坍缩还是不坍缩,也同时选择了另一光路上是否坍缩。再强调一遍,只有选择,没有延迟。</p><p><br></p><p>很多解释是不说明两个光屏的后方有一台电脑。这台电脑的作用是检测光子对。只有当纠缠的光子同时被探测到后,这一对光子分别产生的图像才被记录下来。其他的光子不记录。所以可以这么理解:干涉图像和无干涉图像都存在叠加在一起。当一条光路选择查看干涉图像,另一光路上的图像显示相应图像,其他图像被后面的电脑过滤。</p><p><br></p><p>补充一些重要点:</p><p><br></p><p>1,量子状态坍缩后,光子当前轨迹确定。</p><p><br></p><p>1.1, 在双缝后面进行探测,并收集这些被探测光子形成的图像,相当于在探测器处出现了一个点光源,而光源前方没有双缝了,就没有干涉条纹。</p><p><br></p><p>2,量子状态坍缩时取得的信息绝无可能反演出塌缩前的运动轨迹,也就是不知道探测前其是从哪个双缝进入的,探测前具有波动性。</p><p><br></p><p>明确这两点基本上绝大多数看似烧脑的双缝实验都能理解,“延迟”幻觉都能找到破绽。</p><p><br></p><p>补充说明:</p><p>对于单光路实验,通过“观察”来消失干涉条纹,并不是什么恐怖的事情。</p><p><br></p><p>在双缝中双缝后使用探测器观察光子并记录这些光子形成的图像。这些光子确定一定都是经过探测器的。那么这就等同于在双缝后方放了一个点光源。在双缝后面放个灯泡,灯泡不显示干涉条纹。这有什么好震惊的?</p><p><br></p><p>再补充:惠勒延迟实验</p><p><br></p><p>哥本哈根学派给出了解释,局部的操作导致了整个系统的改变。以镜片增透膜为例:光子好像提前知道自己在薄膜前反射的话会被镜片反射回的光子想干消失,于是光子因为后发生的事情而被迫不反射而直接穿透。事实上,在放入增透膜的一瞬间光子任然会反射,经过一段时间后系统稳定便不再反射而直接入射。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仅仅设想了系统稳定后的状态,便认为因果发生了颠倒。插入镜子瞬间,已通过双缝的光子不会被影响,后通过的光子开始适应新的系统(比如增透膜),系统稳定后通过的光子呈现出了只选择一条光路的现象。镜子插入瞬间并没有影响已经通过了的光子,后发生事件没有干涉已发生事件。插入后,系统稳定后,后发生事件干涉了后后发生事件,一点不恐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