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蝉

coco

<p><b>  在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里,音同意不同的汉字不胜枚举。就拿蝉和禅来说,说到“蝉”自然而然想到夏天的知了,而每每见到“禅”字如坠云雾。“单”字加上衣字旁就高深莫测,添上个虫字旁则妇孺皆知,仓颉先造的蝉还是先造的禅?</b></p><p><b> 蝉属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群体---昆虫纲,雄虫会鸣。夏天大幕拉开,它就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个没完,所以它的俗称“知了”叫得更响。说起知了,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太普通了,以至于炎炎夏日里在头顶上引吭高歌人们也充耳不闻。偶遇孟游“说蝉”,心起微澜;试着将与蝉有关的信息碎片捡起,粗手笨脚地堆码起来,说说“知了”那些事儿。</b></p> <p> <b>蝉的种类</b></p><p><b> 地球上有2500多种蝉。本地常见的有黑蚱蝉,蟪蛄(huìgū)、蒙古寒蝉和呜蜩(wūtiáo)。黑蚱蝉就是个头最大的知了,老家称“机了(liǎo)”,是嗓门儿最高的一种。蟪蛄个头最小,我们管它叫“小吱儿”,它麦收后最早出来。除了发音不同外,它算得上是蚱蝉的缩微版。蒙古寒蝉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高冷,其实就是本地俗称的“福蜓儿”。它的叫声绘声绘色:“伏天儿、伏天儿……”,比起蚱蝉它的叫声更悦耳。蒙古寒蝉也是最机灵的一种,没点手疾眼快的绝活儿,不可能逮住它。呜蜩和蒙古寒蝉相像,不如蒙古寒蝉鲜亮,它的叫声:"呜嘤—呜嘤—呜嘤—呜嘤-哇……"。小时候以为呜蜩和蒙古寒蝉都是“福蜓儿”,其实不是一种昆虫。</b></p> <p><b> 蝉的生活史</b></p><p><b>  北方农村长大的孩子,每个人的童年里都会有一段“蝉缘”。初夏的傍晚,三五成群的小孩子赶到大树下,找到知了猴将要出土的孔口;用手扒开表土,找个木棍让知了猴爬出来。回家把知了猴放到纱窗上,让它们羽化成蝉,探究昆虫生命的神奇变化。蝉一生中有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一生都以植物为食,客观地说它是害虫。夏天雄虫和雌虫(俗称哑巴鸡)交尾后,雌虫用产卵器刺破幼枝树皮产卵,被产卵的枝条枯死。卵翌春孵化出若虫,若虫入土寻找树根,从根部刺吸汁液。和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蚯蚓相仿,若虫在土壤里要经历好几年的黑暗生活。夏日黄昏,知了猴用前足挖开土表陆续爬出上树,夜间羽化为蝉。蝉用口针刺吸枝条营养,并非饮露水。产卵后在瑟瑟秋风中变成僵尸,整个生活史完成。不管是哪种蝉,它们的生活史都是如此,只不过待在土中的时长有差异。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这样写蝉:“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b></p><p><b>  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昆虫的寿命比较短。有的几年一代,有的一年好多代。像有的蜉蝣,成虫生命期只有24小时。美国东部有一种奇特的蝉,它需要十三年或者十七年才能完成一代,这在昆虫纲里绝无仅有!这种蝉发生的时候数量惊人,每英亩蝉的数量多达150万只,折合370只/m²。每次爆发蝉的数量都以十亿、百亿计,有时甚至可达万亿,这可是真的美国大片!当它们破土而出之时,就是美国蝉灾来临之日。2015年得克萨斯等五个州遭遇十七年蝉灾,2016年俄亥俄等四州也跟着上演。以上各州在2032和2033年前会风平浪静,十七年以后它会卷土重来!十七年蝉一出场,整个发生区域都搅动不安,引得昆虫学家、数学家、地质学家、生态学家等众多科学家纷纷加入探索自然之谜行列。</b></p> <p><b>  蝉鸣</b></p><p><b>  盛夏河边杨柳上,知了歇斯底里地放声高歌;树下那些乘凉的老人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戏曲。树上树下高唱低吟,显得夏天好不热闹。昆虫世界的帕瓦罗蒂非蝉莫属,它是真正的高音之王。上边提到的十七年蝉的鸣声响亮,堪比摇滚音乐会,那场景何止一个震撼能描述。科学家曾测得蝉鸣音高达94分贝,如飞机从头顶飞过。假如昆虫界要举行唱歌比赛,知了肯定蝉联冠军。它是露天演唱会不请自来的歌手,也不知道什么叫歇场。知了叫声永远是夏天的主旋律,越是三伏天酷热难耐,它叫得越卖力气。尤其是午后,它的高分贝总是与人们的瞌睡角力。可以想象,没有了蝉鸣,北方的夏日会寂静得多。听惯了蝉鸣,假如真的销声匿迹了,也许夏天就会像常人眼中的哑剧般索然无趣。</b></p><p><b>  雄蝉腹部两个小圆片儿叫音盖,音盖内侧有一层透明的瓣膜,瓣膜受到振动会发出声音。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音盖下是像鼓一样的空腔,所以其鸣声特别大。雌蝉不发声,但它的听觉器对雄蝉发出的声音特别敏感。当雄蝉唱个不停时,人们听起来就像噪声;但是雌蝉听起来就如同献媚求婚曲,被打动之后就会约来成亲。蝉的声音虽不像鸟儿那样悠扬婉转,可是也有高低快慢之分。如果它觉得周围环境对它有危险,发出的音频就比较低;如果它觉得很安全,它的声音就有些肆无忌惮。知了受到惊吓时,逃飞过程中会发出间断性叫声。通常天气越热越干燥,它鸣叫地越响亮。如果蝉从清早就开始鸣叫,往往预示着是个大晴天;要是树林里的知了集体噤若寒蝉,往往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b></p><p><b>  据说上海的蝉叫发“sky 、sky”的音,莫不是从前身居高位的蝉,面对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望天兴叹?多年前游黄山,爬累了坐在路边石头上休息,树上传来悦耳的虫鸣。抬眼望去,那是和北方一样的知了。同种知了不同的发声,一个如同黄梅戏般婉转,一个如同河北梆子般高亢,全家人啧啧称奇!南蝉戚,北蝉躁。同橘生淮南一样,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b></p> <p><b> 蝉的食用和药用</b></p><p><b>  盛夏晚间的烧烤店里香飘满街,吃客们食不厌“野”。蚂蚱、蚕蛹和蝎子等走上餐桌,菜单上“烤金蝉”上了热搜,猎奇一族纷纷“馋食”舌尖上的美味。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布报告称,人类可食用的昆虫在全球超过1900种。据分析:每100g蝉若虫含蛋白质72g、脂肪15g、灰分1.8g;还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知了猴的蛋白质含量远远高于肉类,是难得的天然无公害营养食品。听说逢知了猴出土高峰期,有的老乡在树木上缠上塑料布阻挡它上树,守株待兔抓知了猴,转手变成了真金白银。更有头脑灵的人收集蝉卵,集中孵化后搞规模养殖,在阿里巴巴等平台大量销售,小小昆虫也成了摇钱树。</b></p><p><b>  蝉一生都是植食性,生活环境干净。我也尝试过知了猴的美味,所谓知了猴有毒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必须要注意的是异体蛋白过敏症,医院里每年都会接收一些吃知了猴过敏的。有案例报道,过敏者吃多了知了猴,就可能会立即出现皮肤发痒、风疹块或发烧、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所以初次吃知了猴要谨慎,小孩儿和孕妇要多加注意。</b></p><p><b> 蝉羽化后的外壳称蝉蜕,作为传统中药,它具有抗菌、祛寒、镇惊、利尿的功能。小时候,初夏傍晚放下饭碗就赶快去找知了猴。不是赵本山满嘴跑火车,那时候手电筒还真算得上“家用电器”,大人是不会让小孩子用手电筒照知了猴的。手气好得小孩子,摸黑儿在树下树上能抓几十个知了猴。那时候找回来知了猴也不为得吃,而是把它们扣在筛子里,要羽化后的知了猴皮儿。攒着这些蝉蜕,秋后卖给县城药材收购点,售卖所得买一些铅笔橡皮类的学习用品。记忆中蝉蜕两块钱一斤,蝉蜕太轻了,一斤差不多1000多个,一个夏天能卖上两块钱就很知足了。齐白石的一幅《蝉》可以拍出8亿元,这8亿元需要多少蝉蜕?恐怕小孩子难以算出来。时光荏苒,每当夏日散步又见蝉蜕时,小时候的知了猴又会再现眼前;蓦然回首,蝉影已远走……</b></p> <p><b>  蝉文化</b></p><p><b>  在远古时代,先民将蝉蜕皮视为死而复生,以石造蝉是原始宗教中对蝉的崇拜,表达了先人对生命的认知和愿景,期望人如蝉一般死后复生。最早的玉蝉出土于赤峰市兴隆洼文化遗址,距今大约有八千年。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一向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司马迁《史记·屈原》中,以蝉性借喻屈原:“蝉蜕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清白)然泥而不滓者也”。因其造型和寓意,被古人选用为吉祥佩饰的神物。生以为佩,死以为含。汉代以后,人们对蝉的崇拜淡化了。到了明清时期,蝉走下神坛,成为赏玩之物。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蝉被赋予很多含义:玉蝉佩在腰间就“腰缠(蝉)万贯”,蝉伏在树叶上为“金枝(知)玉叶”,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b></p> <p><b>  诗言志。诗经中蝉以不同的名字出现了N次,曹植的《蝉赋》为后世咏蝉典范,南北朝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乃是千古名句。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和李商隐的《蝉》并称为咏蝉唐诗三绝,尤以虞《蝉》盛名。唐太宗称虞世南 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感叹到:“群臣皆如世南,天下何忧不理!”而老成谨慎的他借《蝉》自况:“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其实,蝉只是这个星球上的小昆虫,它怎知人间的悲欢离合?都是诗人托物言志,借蝉抒怀。正如南宋杨万里所言:“蝉声无意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b></p><p><b>  “利奇马”台风让知了消停了两天。风雨过后,知了又开始叫起来。循声而思,声声蝉鸣中似有罗大佑经典老歌《童年》的风景。蝉声依旧,换了时空。小时候夏天不离左右的知了,长大后出现在科学、文化与艺术作品中。一个小小的昆虫,不光只是“蝉”过留声,考究起来别有洞天。缺月挂疏桐,耳听孤蝉鸣。灯下静思,小蝉的世界也是浩瀚无穷……</b></p> <p>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如有版权要求,提请作者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