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杨谈乡位于县境东北边陲,距县城2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 44´—5º 50´ ,东经111 º 29´—111º 35´。东临深沟与翼城县为界,西与里村镇接壤,南瞰曲村镇,北依东陉山与襄汾县接连。国土面积68平方公里,是本县唯一的山区。地势因系东陉山的崇山(俗称塔儿山)、乔山、垆顶山各峰的山前冲积倾斜地带,故而北高南低、丘陵起伏,土石山、深沟、梯田、平川相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6℃,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2.6℃,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2℃。年平均无霜期190天。年降水量500毫米,多集中在7—9月份。境内海拔沿山一带地下矿物质蕴藏极丰,有金、银、铜、铁、煤、石膏石、花岗岩、石灰石等。土地资源广阔,富含矿物质,是农、林、牧生产的最佳场地。交通方便,有县级公路院(下院)裴(下裴庄)线、杨(杨谈)蒙(蒙城)线纵横境内,乡联村路交叉成网。</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杨谈乡人文荟翠,英才辈出。晋时,亥唐以博学多才名闻三晋。新中国成立后,有全国劳模王德合(杨谈人),全国农民企业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续栋有(下院人),省劳模谢海水(杨谈人)、王云慧(万户人)、王琦(兴隆庄人)等,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做出卓越的贡献;在外工作师级以上干部10多人,县团级干部、大学学历及在校就读大学生数不胜数,遍布大江南北的四面八方。</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该乡境内古文化遗存丰富。崇山夏文化研究区,古书《禹贡》等多有记载。它包括曲沃、翼城、襄汾等县的局部地区,是研究古人类生活活动情况的地方。境内有古塔两座。一为崇山山塬寺古塔,一为万户古塔。尤以崇山古塔,塔建本县最高峰,因此,县人多呼为塔儿山,而不知其真名,并有“三天不见塔儿山,两眼泪涟涟”,显示了县人思乡心切的情怀,成为县内的象征与西寺塔齐名。古寺1座,崇山山塬寺,建塔下左方,唐代遗物,现存砖石结构的无梁殿一座,部分有损,殿内建筑物无存,仅留清康熙年间修塔及寺的石碑一幢,系康熙年间进士望绛村人崔志远文并书。并有5座庙,乔山黄帝庙,相传此庙建筑宏伟,正殿为石柱铁瓦,内奉轩皇帝塑像,昔日为县内十景之一的“乔岳晴岚”, 古建筑现已失,仅留遗迹。保存较好的有八顷黄帝庙(清代建筑);问卦玉皇庙(元代建筑);北辛庄关圣庙(清代建筑);赤石峪马王庙。戏台两座,位于山下、下院,均系清代建筑。清代民居2座,下院何家和兴隆庄王家。这些古建筑风格各异,各具特色,显示了古代人们的工艺技巧和灿烂的历史文化,给人们留下无限暇思。</b></p><p><br></p> 杨谈村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因姓得名。杨谈是个古老的大村,历史上有杨、谈二姓在此居住,后形成村庄,故名。以后周围居民增多,以村东小沟为界,分为沟东、沟西两个自然村,人民公社化后,沟西仍用杨谈原名。</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杨谈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 46´ ,东经111 º 32´。东临问卦,西为神沟,南瞰山下,北为酸枣。交通便利,院裴线从境内通过。地势北高南低,属半丘陵地带。</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名人介绍:</span>王德合(1918——1999),原籍山西省冠县,解放前逃荒要饭,落户本县杨谈乡杨谈村。解放初期,他一直是农业合作化的带头人,带领杨谈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先后当过互助组长、农业社长、高级农业社长、大队党总支书记。</p><p> 1947年4月15日,曲沃解放。他和全村受苦农民,领到了土地证,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1949年7月,组织上吸收他为共产党员。</p><p> 1951年,他响应党“组织起来”的号召,在全县第一批办起了7户人家组成的互助组,他任组长。在他的带领下,1952年初,村里又成立了20个互助组。</p><p> 1953年,王德合带领部分杨谈农民,在全县率先办起“三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10月,王德合联合上、下麦沟、问卦、下庙神等初级社合并成立高级社,并任社长。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王德合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61年,杨谈大队旱地棉花亩产突破百斤皮棉大关。同时,王德合潜心农业生产,并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以及劳动管理工作三者互相结合起来,从各方面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挖掘了集体经济的潜力,为改造大自然而斗争,后被总结为“政治、技术、管理”三结合的经验。</p><p> 1964年1月16日,《山西日报》连续三天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杨谈“政治、技术、管理”三结合经验,并发表题为《两个伟大的范例——评学习大寨、杨谈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经验》的社论,在全省提出“学大寨、赶杨谈、鼓干劲、争上游”的口号。2月18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学杨谈、赶杨谈》专题节目。4月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人民日报记者、农业部主任宋铮写的消息,赞杨谈“三千社员革命路上一条心,万亩庄稼山上山下一样好”,反映10多万到杨谈参观者称赞杨谈:山上山下,大块小块,地边地心,好地赖地,亩亩棉田种的“一个样”,块块麦田生长,“一样好”。</p><p> 杨谈的先进经验惊动了大寨。1964年10月,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来杨谈和王德合一同交流农业管理等工作经验。</p><p> 1964年,杨谈人运用“三结合”的经验,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战胜自然灾害,不仅夺得粮棉双丰收,还实现了全国少有的“三个一百万”(一村一季向国家交售爱国粮小麦100万斤,集体储备小麦100万斤,公共积累达100万元)。同年,王德合被誉为晋南“棉花八仙”之一,杨谈村被誉为“小麦十杆旗”之一。</p><p> 1964年4月26日,彭真副委员长视察杨谈时对“三结合”的经验给予肯定和赞扬。1965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德合在第三届全国人代会上,就“三结合”作了书面发言。</p><p> 1965年2月15日,王德合代表杨谈出席了国务院召开、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全国第四次棉花工作会议,杨谈被誉为“棉花生产上的大寨”。会议期间,王德合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会议期间,周总理还特邀王德合在中南海小会议室里座谈,亲自听取了杨谈的汇报,并作了表彰与鼓励。同时,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农业部主编的《棉花生产上的大寨——杨谈》一书。3月5日,《人民日报》突出发表了王德合的文章《迎着困难前进——杨谈大队1964年棉田核实记》,并加了长篇幅的《编者按》,向全国推广。</p><p> 1966年,一夜之间全国农业生产红旗单位成了“黑旗”,全国劳模王德合成了“黑帮”,“三结合”成了“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五毒俱全的大毒草”。1967年3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棉花会议上,周总理发现王德合没有出席,了解实情后,亲自打电话给山西省军区,指示支左部队立即进入杨谈做工作。4月22日,王德合恢复自由。1970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让农业管理百花齐放》的文章,为杨谈“三结合”正了名。1978年后,县委、临汾地委相继为杨谈恢复名誉,为“三结合”平反,山西省委负责人也明确表示“三结合”经验应予以重视和推广。</p><p>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进了杨谈。1979年,王德合先是恢复定额管理,后是试行联产到劳,还在山上两个队搞了土地大包干的试验,工副业也推行了“六定一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81年底,杨谈所有土地全部实行了统分结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p><p> 1999年,他因心脏病与世长辞,走完了他辛劳而辉煌的一生。</p> 石桥堡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因村中有坞堡,堡旁有石桥一座,故名石桥堡,俗称堡子。</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石桥堡位于县城北2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 46´ ,东经111 º 29´。北接兴隆庄,东连下坞,西北、西同石滩、蒙城、文敬村接壤,南与下坞、北柴土地相连。地势北高南低,属半丘陵地带,村址位于沟内。交通便利,有村级路通向乡村路。</p><p> 石桥堡村,背靠垆顶山,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便于隐蔽、转移。民国26年(1937),村人李顺天(原名史景城)受中共党组织委托返回本村,以小学教员身份掩护开展地下工作,后历任曲沃抗日游击队指导员、县委宣传部长、武装部长、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代书记、书记等职。31—32年(1942—1943),中共曲沃地下县委驻扎在石桥堡李顺天家里,是抗日时期中共北方局的联络站、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曲沃中心区及曲沃县委机关所在地。在抗日战争年代,不满200人的石桥堡,武装基干民兵就有21人,参加大小战斗200多次,立下不朽的功勋。2005年8月,李顺天的胞弟史景坊作为史氏家族和石桥堡民兵代表,荣获一枚由胡锦涛总书记题写章名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质纪念章。</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桥堡红色文化景区:</span>位于该县革命老区杨谈乡石桥堡村。该景区依托中共曲沃县委旧址和革命纪念馆而兴建。景区占地100亩,分为“一核四区”。“一核”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老县委旧址、革命纪念馆、窑洞宾馆、会议厅、抗日情景剧等。“四区”包括休闲垂钓区、地道体验区、特种养殖区和拓展训练区。景区建设有人工湖、铁索桥、停车场、战备工事、演艺场、地道和窑洞宾馆等景点和服务设施。该景区是以红色旅游为主要支撑,兼具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多种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景区。</p> 兴隆庄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该村名系雅化意愿名。建庄初期,因村址位于垆顶山脚下,居民多挖土窑居住,土崖多荆棘,又用荆棘做门,俗称“刺窑”。清代中期,村庄昌盛,遂雅化为兴隆庄。</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兴隆庄位于县城北2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47′,东经111°29′。西北与里村镇石滩子接壤,东与北辛庄、尧庄相接,南与石桥堡为邻。地势北高南低,属丘陵地带。交通便利,乡级路从村北、西而过。</p><p><br></p> 北辛庄村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该村村名系演化名。是继兴隆庄后新建村,故称新庄。民国时,演化为辛庄。又因同南辛庄重名,遂冠以方位,更名为“北辛庄”。</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北辛庄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47′,东经111°30′。北依垆顶山,东西傍沟,东与下麦沟、南与杨谈、西与兴隆庄相邻。地势北高南低,含北辛庄、神沟、尧庄3个自然村。乡级路从境内通过。</p> 麦沟村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2020年元月份上麦沟、下麦沟和杨谈坡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p><p> 麦沟村,古称北山下,原属山下村所辖,清末分治,因村址地形为沟,盛产小麦,故名麦沟。又因位于乔山脚下,村址从山根直泻而下,地形狭长,故有“麦沟村,长蛇村,沥沥拉拉到山根”的俗谚。民国36年(1947),县文教科长李孝先在解放战争中,因掩护民兵转移,不幸牺牲于此。当时民主政府曾通令麦沟村更名为“孝先”村。后恢复原名。</p><p> 杨谈坡,原是杨谈村的一部分。清代末,因灾人失土地荒芜,后有山东孙姓难民徙此垦荒种地。至民国初年,居民增多,遂独成一村。因在杨谈范围内,地形又为陡坡,故名“杨谈坡”。</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上麦沟,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47′,东经111°30′。北依乔山,东与义合庄相邻,西南与北辛庄、下麦沟接壤。地势北高南低,属半丘陵地带。交通便利,有村级路通向乡级路。</p><p><br></p> 义合庄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因愿望得名。1966年,圪垯村、酸枣、下庙神3个自然村组成义合庄,取同心合力建设家园之意,故名。1984年前,属杨谈大队。1984年,设义合庄村委会。属杨谈乡。</p><p> 下庙神,昔日每逢清明节上山朝拜,因上山不便,遂在山下仿建神庙,后又有居民在庙旁定居,民国时形成村庄,故名。1949年,属沟西行政村,此后,一直属杨谈大队管理。1984年,属义合庄村委会辖。</p><p> 酸枣,因植物植被得名。因沟内多野生酸枣,故名酸枣沟,沟北昔日有一小村名叫“园子”。清末,已荒无人烟,后邻近的浮山县贾、王二姓徙居于此,垦荒种田,村庄又逐渐复苏,取名酸枣。1949年,属沟西行政村,此后,属杨谈大队管理。1984年,属义合庄村委会辖。</p><p> 圪垯,因地理地貌得名。村址位于土丘之上,故名。昔日,村内有老槐树一棵,树干已无皮,村人仍不敢动,相传仙家歇住在此,又依村貌,俗称“歇仙圪垯”。</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歇仙圪垯”的来历:</span>据传,很久以前圪垯村中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树上有歇(住)的仙家,因此香火不断,古老的树身上,被降香还愿的人挂满了“灵应”、“保我赤子”的红布匾额,将这棵古槐装扮的宛若一尊身披袈裟、道貌岸然的大仙。又传,从前有一老妇,蓬头垢面、衣衫褴缕,手提一罐污水,歇于老槐树底下,口中念念有词,并问村人要水吗?村人都讨厌她的形貌,以笑避之。瞬间老妇化作一股清风刮向东南,到了绵岭下,又问村人要水吗?村人答:要!老妇遂以罐击地,水花四溅,从此出现了“七星海”。后来,圪垯人知道了后悔莫及,遂把此地取名为“歇仙圪垯”。</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义合庄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47′,东经111°32′。东与万户村交界,北至乔山山坡,西南与上麦沟、杨谈坡接壤。属丘陵地带。村委会驻圪垯村。</p> 八顷村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古称八顷里,因居民崔氏一户有八顷地而得名。</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八顷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47′,东经111°33′。西与杨谈接壤,北与万户、南与问卦、东与上营相邻。地势北高南低,村旁傍沟,属半丘陵地带。交通便利,院裴线及乡级路贯通境内。</p><p><br></p> 万户村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因史得名。万户北部古称见贤村,因晋平公见亥唐于此,故名。亥唐是晋国贤人,品德高尚。《高士传》中说“平公朝多贤人,亥唐独不官,隐陋巷。平公闻其贤,致礼相见”。《孟子》中说“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这两段是说晋平公对亥唐的尊敬。南部古称漫户,因被洪水漫过,故名。清乾隆年间,两村合并,村大户多,更名万户。</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万户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处,塔儿山前冲积倾斜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 47´ ,东经111 º 33´。万户南邻八顷,东南、东北接上营、杨家庄,北连乔麓庄,西同沟东接壤。境内地形多沟,属丘陵地带。交通便利,裴院线从村境北横贯。</p> 乔麓庄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乔麓庄因地理位置得名。原为八顷、万户分辖之地,因税赋不平,当地居民争议三年。民国34年(1945年),始建新村,因居乔山之南麓,定名“乔麓庄”。</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乔麓庄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 49´ ,东经111 º 33´ 。境内山坡、丘陵起伏,沟壑交错。北依崇山、乔山,东南与万户、杨家庄相连,西与义合庄接壤。交通便利,有村级路通向乡级路。村民居住分散,东西绵亘10余里。</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桥山黄帝文化风景区:</span>位于杨谈乡。《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据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教授研究证实,曲沃桥山最有可能是黄帝的埋骨所在。因桥山山势巍峨、翠柏环绕,雨霁初晴、青碧岚光,故称“桥岳晴岚”,乃曲沃古十景之一。景区以弘扬“根祖文化”为核心,以“追寻黄帝足迹、传承历史文明”为理念,凭借桥山特有的历史人文资源,在修复山顶黄帝庙、建设山顶广场的同时,于山下建设了集桥山驿休闲食宿区、游客接待服务区、黄帝文化展示区、乡村旅游体验区于一体的“黄帝部落”民俗村。该景区作为传说中黄帝的东陵,已成为与陕西黄陵县的黄帝西陵遥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又一华夏儿女祭祀先祖的圣地。</p> 下院村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下院以地理位置命名。明代为平阳卫屯地,称下院屯,延至民国后,称下院。下辖下院新村、下院、上院、谈家庄、续家庄、赤石峪等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下院新村。</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下院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下院新村之东(以村委会所在的下院新村为准,下同)1.5公里,曲沃县最东北端的塔儿山脚下。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 49´ ,东经111 º 35´ 。北连上院,东西临沟,南与乔麓庄、万户、杨家庄接壤。东、西分别为翼城、襄汾县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沟壑纵横,属丘陵地带。交通便利,院裴线的起止点设下院新村。</p> 杨家庄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清初建村,原属万户辖地,因杨姓居多而得名。</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杨家庄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 48´ ,东经111 º 34´ 。西南与万户,北与下院,东与翼城县老官庄相邻。地势北高南低,多沟坡,属丘陵地带。交通方便,有村级路通向乡级路。</p> 上营村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因史得名。相传光武帝刘秀未称帝时,曾在此设营演武。分上营、下营,村名来源于此。该村东邻翼城县午寄村东南角有碑碣1座,上刻“汉光武太子驻跸处”。碑文云:“午寄村南里许有子城,雉堞宛在,子城西北有演武场,上营、下营,草道”。这些名称一直沿袭至今。</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上营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 47´ ,东经111 º 34´ 。西北与万户、八顷相邻,南与下营村、东与翼城县里砦镇西午寄村接壤。地势北高南低,属丘陵地带。交通便利,有村级路通向乡级路。</p> 问卦村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问卦村,因史得名。相传战国时,秦将白起曾在这里问卦于鬼谷子,故名。该村东有鬼谷子洞,残址犹存。</p><p>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是苏秦、张仪的老师。传说,他是楚国人,云游四方,别人都不知道他的故乡和姓名,人们就以他住的地方——河南登封鬼谷,称他为“鬼谷先生”。据传,战国时期,秦将白起领兵讨伐赵国,路过问卦村,向鬼谷子问卦,占卜吉凶。鬼谷子说:“将军往南不过三里小桥,必有大凶”。白起不相信,扬鞭驰马南去,果然中了埋伏,被乱箭射死。后来,人们就把白起问卦的村子叫问卦,埋葬白起的地方叫白塚。</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问卦位于县城东北21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46′,东经111°33′。东与杨谈、沟东相邻,南与上陈、北与八顷、西与下营接壤。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有村级路通向乡级路。</p> 山下村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名解析:</span>山下村因地理位置得名。山下村是古老村庄,因位于垆顶山下平原,故名。明代,称山下王村。该村在清咸丰年间因重名而更名为东山下,后演化为“山下”。</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简介:</span>山下位于县城东北16公里处,杨谈乡西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35°46′,东经111°29′。北与杨谈村接壤,西与下坞村、东与北容裕、南与闻喜庄相邻。地势北高南低。院裴线从村境纵过。</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魅力杨谈欢迎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