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杂谈

阿振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两个月来连续出现心慌,心动过速,血压增高,为查明原因,第二次住进医院,做了各项检查,最后做了心脏造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 心脏造影是一种检查手段。医生怀疑病人是否有冠心病,检查结果比较准确,因此称此项诊断为“金诊断”,如果查出有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者堵塞等可以作进一步的治疗如放置支架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 两年前做过一次心脏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是用一根细如发丝的导管沿着桡动脉(手腕处)或股动脉(大腿处)为入口延行到心脏的冠状动脉开口处,然后把造影剂(在X光下显影)注入冠状动脉,这样冠状动脉内部的形态就可以显示出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 随着医疗科学的不断发展,与两年前相比疼痛感减少了,冠脉造影时间缩短了,我不知道医学行内科学技术的进展情况如何,只是用一个病人的感受去体会,受益于医疗科技成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对医疗科技一知半解。但是看病住院的人情世故却很容易发现,医院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两次住院便有切身体会。得病了都知道去三甲医院找知名专家,去了好医院问题又来了,挂号排队,看病排队,化验排队,住院还排队,一连串排不完的队。再明白的人一到医院也会摸不着门,上上下下一通转悠,有种进“迷宫”的感觉 ,这时首先想到的是有个医院的熟人。</span></p> <p>  找熟人托关系是人之常情,是多年形成的就医现象,平时都极不赞成甚至是反感,一旦摊到自己头上了,都开始行动了。中国是熟人社会,更通俗的讲就是“小圈子”社会,20世纪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的概念。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注重“礼尚往来”,有时甚至是礼大于法,这可能也是“熟人社会”盛行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有熟人好办事儿,这就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当我们不能改变这种现象的时候,就要努力地去适应。</p><p>  看病托关系找熟人,是人性违背道德文明的体现。你找了关系,没找关系的病友就吃亏。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欲,不顾同病相怜,挤占他人的生存机会,这是非常自私的表现。虽然都反感,还是不顾一切的去做,有人戏称:</p><p>所有的中国人都痛恨走后门,但所有的中国人都恨不得第一个走后门。</p><p> 这要从人文关怀的方面去理解,人在生病的时候心理脆弱,客观上有渴望受人照顾的需求,造成了认知能力下降,</p><p>也加剧了人在就医时的无助感,人心惶惶,人慌无知,从病人到家属都处于“懵圈状态”。</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很崇拜医生这个职业,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给人们减少痛苦,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快乐,高尚而神圣,所以我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就有意识的结交医疗战线的朋友。很早以前我居住在田庄,平时就医去附近的空军医院,认识了军医主任崔耀升,他业余爱好硬笔书法,写的一手好字,也是因艺术和他结缘,成了永久的朋友,有个头疼脑热,家里老人孩子小病小灾,打针吃药都去找他,嫂子张耀东,是德高望重的老院长,也不厌其烦给予热情诊治,几十年交往很让我感激,更敬崇医生这个职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大半生的求医问药的经历中还结识了市立四院儿科医生丛支亮,经常请教他育儿知识卫生常识,他还推荐我买了几本《家庭卫生手册》、穴位按摩,孩子有小毛病就查书本,看不明白的就去问他。因为是半个老乡也格外亲切,节假日他也经常找我玩,那时也没有什么通讯工具,来来往往的很有亲近感,不像现在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就代替了见面交谈,后来他由于工作调动从市立四院回到了他的家乡平阴县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小弟张玉璟世代从事医药行业,我对此很有兴趣和他交谈,中医学、药理学各方面他能说出个一二三,他家族中从医的也有几个在济南工作的,我父亲生病时他就把张志刚介绍给了我,志刚是他同宗的侄子,和我们是同龄人,是市立四院优秀大夫,找到他后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对待我父亲似亲人一样,从问诊到治疗都耐心细致,让我永世难忘。</span></p><p>我不是因为有病了,进医院了,才重视医生这个职业的,萌发是从童年开始的,一次母亲看病深深地触动了我幼小的心灵,记得那年有一位公社医院的范医生,下乡驻村,很受村民欢迎,父亲带着母亲去找他看病,父亲那求人的口气和渴求的目光,可怜巴巴,永久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说来就是一次很普通得病看医生,但是那个场景烙印却产生了我对医生永久的无限敬仰。</p><p> 我和同村发小郭庆柱,经常交流,不但是发小好友世界观志同道合,还因他在部队团卫生队是卫生员,有医学知识和技术,更来往密切,他现在还干着乡村医生,因为济南到老家相隔很远,以前用座机电话联系,后来用手机,再后来用QQ,现在用微信了。通讯方式随时代更新,但不变的是人生感悟和医疗知识交流,在小弟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保健知识和卫生常识。人吃五谷杂粮,有病有灾难免,生儿育女,感冒发烧更是常有的事,求医问药的</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历告诉我学习卫生常识很重要,平时有几位医生好友更难能可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们常说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但是生病长疮又是不可避免的,我重视崇拜医生,也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我曾设想让孩子考一所理想的医科大学,将来服务于社会,全家人也近水楼台,也能照应服务于亲戚家人朋友,而且是一生的铁饭碗。上帝就这样捉弄人,事以愿违,偏偏是有心栽花花不开。人的命运也这样巧合,上帝会捉弄人也会巧妙的另有安排,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位白衣天使珊珊走进我家,圆了这个梦,儿媳田文静的到来是全家极大的安慰。这次住院她怀着孙子跑前跑后,抽血化验联系医生,尽心尽力!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住院人情关系想到了许多。这次住院虚惊一场,造影显示状况不错,心里也踏实了,更让我高兴的是从住院到出院人际关系起到了很大作用,一是儿媳是本医院的职工有方便条件,二是教育系统孩子的同事也帮忙联系主治医师,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暗自庆幸有关系真好,也感悟到,不求人前显贵大路通天,只求关键时刻危难之时有路可走就好。这毕竟是不能声张的事,内心自豪的同时,也旁敲侧击的打听同病房的病友人情关系如何,真是不说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小病房大社会啊!一床的大哥是一家卫生院的总务管理,本院的科室和领导他都认识,关系不用问了,不言而喻;二床的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某家银行的经理与医院无关,可是更厉害的是他哥哥和嫂子都是本院的资深教授,女儿也是在本院博士生在读。起初我还抱怨,医生来会诊为什么只关照他一个?因为有病戒气为上,我忍下去了,但是也比着茄子说黄瓜发泄了一下,讲了病友的含义: 病友和战友同学一样,甚至病友更加亲,得的是一种病,所以住在同一个病房,吃什么药,哪里疼都一样,级别同等,级别高就住高干病房了。这些话就是讲给他听的,记得他还表示很赞同。后来才知道,感情人家是亲哥哥亲嫂子看望亲弟弟,哪里是什么会诊。也有从农村来的,住在三床的老两口,章丘口音,他弟弟家在济南,天天来给他送饭,我对农民情有独钟,感觉太不容易了,十分同情,几天之后也知道了内情,他儿子是刑警队的警官,来医院之前就安排好了在医院工作的同学照应他父亲的病情,天天出出进进的那位我还以为是他女儿或儿媳呢,真是替孤人担忧了。这就是暗访调查的结果,孰是孰非又怎样去理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没住几天,快要出院了,病友确实比战友同学还亲近,同命相怜,临别相互留电话加好友,更没什么秘密可言了,我儿媳就是本院的,我快要当爷爷了,病友们齐声祝贺。我也祝大家早日康复出院!不说再见回家见,这不是再见的地方,这不是不舍的地方,谁都想尽快离开这里,权势再大,关系再硬谁也不想再用到这个地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