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气象为农情满腔

梧桐雨

<p>扎根乡村,气象为农情满腔</p><p>——记农民气象“土专家”王久平</p><p>文/袁吉连</p><p>走进穆村二村委民俗文化展馆,有一个展厅很是引人注目,其中多达上百余件的有关农科气象展品,每一件都鲜活地记录着穆村气象员王久平五十年来热心钻研气象,勤恳为民的感人故事。</p><p>在穆村,他就是气象的代名词,是庄稼的守护神,五十载风雨气象路,不仅记录着柳林70年农业沧桑巨变,所承载的更是他艰苦岁月里,孜孜以求的奋斗历程。</p> <p>今年已77岁的王久平,自小出生贫寒,打1962年柳林初中毕业后,曾当过生产小队会计,干过小炉匠,一次偶然机会,听说有个叫气象哨的新鲜事物,竟能预知天气,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饿肚子问题,于是毅然报名参加。</p><p>刚开始工作,对于气象根本没什么概念,也没什么设备,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熟悉,抱着决心要干出个样子的态度,第二年,从小爱动脑子的王久平,根据糖盐潮湿特点,自己制作了天平土仪器,一端用布将糖、盐、烟叶子包裹起来,另一端放置铁疙瘩,于晴天调好平衡,根据倾斜程度来判断,糖盐一端倾斜度越低,空气湿度自然就大,下雨的可能性就越高。另一方面,将鱼、蚂蝗放入容器中,如发现有异常活动,就判断很有可能下雨。</p><p>空闲之余,王久平经常走访老农,收集谚语累计达几百余条,再结合实践,把观察到的天气情况公布于穆村老爷楼阁洞的黑板报上,以便让人们知晓24小时天气预报。在天天更换板报内容的同时,他还用铁笔、蜡纸手写油印,按节气分半个月为一期,以高标准质量做成气象报,寄送给柳林气象站、离石气象局,以及吕梁各气象哨点,以便互相学习、彼此交流。</p><p><br></p><p><br></p><p><br></p> <p>努力总会有收获,付出已初见成效。由于长期的观察和不断实践,王久平渐渐掌握了天气周期变化的规律。清晰地记得在1969年6月21日,当他预测7月5日前后将有一场大雨来临,并对此表示很有把握时,为了及时让周围众所周知,苦于当时没有油印机,只能垫上复写纸,连夜用手写20多份邮寄出去,结果却是其它气象哨连同气象局都一致预报为干旱,这虽然看似挑战权威,但为求稳妥,免受损失,在大雨来临时做好抢收、抢打、入库同步到位,王久平将这一情况及时反馈于村支部书记,竟得到了高度重视,并专门召开了各生产小队会议,动员群众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没想到7月4日果然下了一百多毫米的大雨。这一精准雨情预报一时间让王久平声名鹊起,好评如潮。</p><p>考虑到全村只有一台油印机,哨里又缺少经费,本着勤俭办哨,自力更生的原则,王久平就动员哨里所有人员从柏树山一颗一颗地摘柏籽,一天两送饭,早出晚归,积少成多后竟收获253斤,一斤4毛,当拿到101元钱时,众人都喜出望外,一致认为第一件事就是赶紧买渴望已久的油印机。平时,他们总是一张纸两面写,信封自己做,能省则省,能俭则俭,气象人就得这样以哨为家,精打细算地规划着,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p> <p>经过3年的探索研究,王久平越来越意识到,要解决饿肚子问题,仅仅依靠单一的搞气象是远远不够的,要改变人多、地少、单位面积产量低的现状,就必须得依靠科学种田来提高粮食产量。1970年,王久平通过参观并学习大寨经验,在穆村贾家沟落石坡上,动员气象人员用雷管炸开石头,人工捣碎后压成石棱,到冬闲时用土垫起来制造土地两亩有余。到第二年春耕,就抓紧担湿土、施农家肥、挖坑、饮水、引进新品种种子,除经过系列工序的精心培育作务外,一亩地的株距行距都精准细算到6000株刚刚好,而且每一株禾苗都亲似自己孩子,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可谓呵护备至。功夫不负有心人,播种后的两亩“晋杂5号”高粱,不仅杆子高,穗子大,里外有颗粒,亩产量高达684斤,竟是原先的三倍之多。</p><p>新品种高粱的种植经验通过气象报发布后,轰动了方圆百里,也吸引了有关地区、县、公社干部及生产小队队长前来参观,到第二年,作为示范点很快就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开来,粮食产量迅速得到了提高,农民的温饱也有了一定保障。</p> <p>尝到甜头后的王久平信心更足了,干劲也更大了。1971年,在高粱、谷子、玉米产量都得到提高的同时,他又赶赴交城、文水学习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一呆就是近一个月。开栅村是全国典型小麦种植基地,有实验田、品种田、高产育种田,为了取得“真经”,他几经周折才拜见到省农科院的小麦专家,在求教后,除关键性难题得到了解决外,还带回了“晋麦8号”小麦新品种。在试种后,他一直不断地实践探索研究,在他的带动下,亩产小麦连续几年都得到丰收,74年竟突破千斤大关,不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从而也助力当地群众,实现了从挨饿到填饱肚子再到能吃上精细粮的伟大变革。</p><p>王久平说:“有时候丰产不等于丰收,庄稼能否有个好的收成,病虫害是最大的威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他又把主要精力转入到病虫害的防治当中。经过认真考察,他先把成虫采集起来,先了解其习性,研究产卵的地点、孵化的过程等一整套作息规律,然后针对性地用土办法将杨树叶子扎成把子立于庄稼地将其粘黏,或者用诱色器、黑光灯、糖酒醋诱使飞入其中。面对虫灾,用什么药剂,什么时候打,他都了如指掌,难怪群众都说:他就是庄稼的守护神。</p> <p>一路风雨一路歌,五十载办报路,点点滴滴记录的都是老王和他所在穆村气象哨工作人员所付出的艰辛、所收获的喜悦。一路走来,自1967年从最初的手抄报到油印机打印,再到后来使用电脑,针对农业需要,他是把气象、科学种田、病虫情报及农田墒情等,方方面面都及时印发报道,累计编写达七百多期,印发十三万份。为了使他的气象报更具有可观性,王久平还自学篆刻技艺,篆刻了报头和许多生动形象的农作物、昆虫印章达100多枚,图文并茂的气象报被发往各生产队、临近公社和气象站、哨所等13个地方,成为了当地农业作业重要的气象参考。</p><p>突出的工作成效不仅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在1974年5月,当中央气象局领导在山西视察工作时,专程参观了穆村气象哨,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还当即将穆村气象哨定为“全国第一哨”,由当地气象局奖励了一套全自动气象测量仪。</p> <p>跨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的飞速变革,落后的气象推测被天气预报所代替,贫穷饥荒的日子也在现代化农业进程中成为了历史。然而,从92年退休以后的王久平并没有闲着,而是积极响应国家科普法号召,自筹资金,把自己当年的积蓄拿出来,制作科普图版一百多张,用一万多块钱买了一辆车,拉上图版在全县各乡镇都做巡回宣传。</p><p>从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毛头小伙到现如今年已古稀,王久平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农业、农村和农民。没有什么补贴,跟庄稼人一样,只靠工分来维持生活,但国家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他先后曾受到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的多次表彰,共获得国家级荣誉达5个奖项,省级11个,奖状、荣誉证书以及奖杯总计108枚。这是对他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艰苦探索和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p><p><br></p> <p>“观风测雨志超群,策马扬鞭不负春”。王久平是平凡的,但从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光芒,恰恰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民族的力量,任世事如何变迁,都将会催人奋进,永不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