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之鹦鹉洲长江大桥

志在平庸

<p>鹦鹉洲长江大桥(Yingwuzhou Yangtze River Bridge)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为武汉二环线组成部分之一。</p> <p>鹦鹉洲长江大桥于2010年8月26日动工兴建;于2013年12月16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于2014年12月28日通车运营。</p> <p>鹦鹉洲长江大桥西起江城大道,上跨长江水道,东至梅家山立交;线路全长3.42千米,主桥全长2.1千米;桥面为双向八车道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总投资为50.29亿元人民币。</p> <p>整体布局</p><p>鹦鹉洲长江大桥分别由、南北中三座桥塔、及其各立交匝道组成,主桥路段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布置。</p> <p>设计理念</p><p>鹦鹉洲长江大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上游不足3千米处,又处于黄鹤楼的景观视线内,对于该桥的桥型设计,设计者放弃了斜拉桥这一选择,避免了近200米高的桥塔对城市景观的影响,采用三塔四跨钢-混结合加劲梁悬索桥的方案,塔高适中,与武汉长江大桥景观相协调。主缆起 伏的外形富有韵律美,桥塔稳重的气势与浩瀚的长江相呼应,三塔耸立,寓意武汉三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均衡蓬勃发展。</p><p>在鹦鹉洲长江大桥涂装色彩上,设计者为了追求更好的景观效果,对桥塔等各部位涂装了时尚的国际“橘”红色与钢板梁相协调,在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可以体现亮化后的景观效果。</p> <p>设计特点</p><p>鹦鹉洲长江大桥为三塔四跨钢-混结合加劲梁悬索桥,边塔采用I形塔结构,桥塔横向均采用双柱式布置,塔柱之间设置横梁连接。中塔采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其中,下塔柱采用钢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塔柱采用纵向人字形钢塔柱,下塔柱与钢塔柱之间设置混凝土塔座;边塔采用混凝土结构,上、下横梁均为预应力混凝土单箱单室结构,下横梁两边塔柱外侧布置有宽2米的检修走道,下横梁顶面布置有支座垫石。</p> <p>设计参数</p><p>鹦鹉洲长江大桥线路全长为3.42千米,主桥全长为2.1千米,主跨跨度(2x850)米,边跨主缆跨度为225米,主梁跨度200米,边、中塔塔顶高差为18米;主跨主缆矢跨比为1/8;中塔高为152米,两塔柱间的横向中心距为40.0米塔柱顶部最大尺寸为14.8米(横向)x31米(纵向),横向两塔柱间由高7米的横梁连接;南北边塔高为126.2米,边塔横向两塔柱间的中心间距由塔顶的36.0米变至塔底塔座顶的39.0米;塔柱横向尺寸为5.0米,纵向尺寸从顶面的7.0米变化到塔底的9.0米。主缆中心线理论散索点高程为+39.0米,横向2根主缆的中心间距36.0米;2根主缆均由114根索股组成,每根索股共计127丝的镀锌高强钢丝组成,直径为5.25毫米。</p> <p>建设成果</p><p>技术难题</p><p>鹦鹉洲长江大桥的中塔设计为钢-混叠合塔,也是中国国内首次采用纵向人字形的钢-叠合塔;该塔在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在于:</p><p>1、下塔柱为钢筋混凝土,需要解决塔柱根部与承台之间容易出现裂纹问题。</p><p>2、钢塔高度方向划分为15节,节段之间连接仅设置五处调整接头,其余节段之间为端面接触;钢塔节段吊装设计T3节段(人字形底部)、上衡量(分二节段吊装)两处合龙,因此钢塔线行难度大。</p><p>3、钢混结合段是钢塔将力传递给下塔柱和基础的关键受力部位;由于结合面倾斜度(14度)且结合面面积大(6.3米x6.3米),确保结合段密实、密贴是一大难点。</p><p>4、吊装时间正值高水位,受通航经高限制,1000吨年浮吊无法通过桥址附近的武汉长江大桥(设计通航净高18米),需要研究其他替代方案。</p><p>5、钢塔上横梁分两节吊装,采用无支架“悬臂”拼装方案,需要重点研究吊装顺序和合龙口间隙问题。</p> <p>科研成果</p><p>《鹦鹉洲长江大桥北锚碇超大直径沉井提高不排水下沉效率》》获2012年QC成果三等奖。</p> <p> 荣誉表彰</p><p>鹦鹉洲长江大桥工程获2016至2017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p> <p>图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