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廊桥篇

清清

说到桥,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这样写到:“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 也许这个解释太过简单,使人意犹未尽,他又补充说:“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其实,杠也好,桥也罢,总之都是一个横跨水上,供人通过的工具而已,从这意义上讲,桥其实就是路。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路,有着自己别样的风采。桥身为路的属性,铸就了它性格上的负重性和隐忍性,同时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爱护和敬重。但常年累月的车压脚踏、风吹日晒,所以尽管其历史久远,但留存后世的却不多。<br><br>在中国南方的闽浙山区,却有一种古老的拱桥,撑起它身骨的不是坚硬的石头,而是柔弱的木料,无论是历史渊源、外貌形态还是制造工艺,都毫不逊色于其他材质的桥梁,它的名字叫廊桥。因桥上建有长长的桥屋,在保护桥梁的同时,又为来往的行人遮风挡雨,故当地人又称之为“厝桥”。 这种“厝桥”,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曾这样有描述:“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 闽东北廊桥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屏南县、寿宁县、柘荣县、古田县和武夷山市等地。<br><br>这种不用寸钉片铁,完全用木头椽靠椽、桁嵌桁地紧密衔接而成的桥梁,是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类,其正式学名为贯木拱桥。这种如桥似屋的独特建筑,虽形似汴水虹桥,但与其相比,桥拱技术已从捆绑结构发展为榫卯结构,工艺上有了明显的提高。<br><br>山高水冷,木拱廊桥成了屏南古代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屏南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廊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得以保存至今。据统计,建国初屏南曾有廊桥53座,现存13座。是各符其实的“廊桥之乡”。据县志及有关桥碑记载,始建于宋代就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和广利桥,后又历经元、明、清三代的修建,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廊桥群落。<br><div><br></div><div>屏南县廊桥最有名的是百、千、万:百祥桥、千乘桥、万安桥等三座桥,我们此行看了万和千。以下循我们几日的足迹,依次介绍我们这次看了的廊桥<br></div><div><br></div> 聚宝桥 又称漈川桥、水尾桥,位于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建,木平梁廊屋桥,廊屋单檐歇山,桥长25.11米,宽3.97米,桥内神龛供奉“玄天上帝”。 迎仙桥 俗称花桥,位于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地处城门楼与仙宫之间,村中心聚会场所。桥为木平梁廊屋,单檐歇山顶,长9.99米,宽3.5米,悬挂匾额:“登彼岸”。 双龙桥 白水洋景区上游峡谷中一座木拱廊桥,是异址重建的双龙桥,其旧址在白水洋鸳鸯溪下游,始建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民国初毁于火患,是屏南境内第二长木拱廊桥。异址重建的双龙桥,长66米,宽5米,距水面高度为10.55米,两墩三孔,单孔跨径19.9米。双龙桥既是连通白水洋两岸的桥梁,又让游客在景区内领略廊桥艺术,还是游客中途休息、乘凉和避风雨的场所,而且还是观赏白水洋、五老峰的观景台。 千乘桥 原名“祥峰桥”,位于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水尾,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明清时多次被洪水冲毁,又被锲而不舍的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嘉庆二十五年(1820)再次重建。桥为木拱构架,南北走向,全长62.7米,宽4.9米,桥面距水面高度9.7米。东有石阶40级,西有15级。一墩二孔,墩呈船形,为花岗岩石砌筑,墩尖端雕刻为鸡头形状。每孔跨度27.5米。桥屋有24间99柱,悬山飞檐翘角顶,桥中设神龛,祀五显灵官大帝。两边有条板椅,供行人憩息。两旁尚存档风板,以御风雨侵袭。 俯瞰迎着来水方向的舟形桥墩<div><br></div> 据介绍,这跟梁上的洞,是工匠藏钱用的。 龙津桥 又名玉锁桥、溪尾桥,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龙)村水尾。桥为东西走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桥长33.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神龛座南,祀五显大帝。桥屋建13开间56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东有碑记和夫人庙。 万安桥 位于屏南县古峰镇长桥村、新村连接处的万安桥原名“龙江公济桥”,俗称“虹桥”,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时取桥名万安桥,寓意万民平安之意。又名长桥。万安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故又称长桥。万安桥始建于宋元佑五年(1090年),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曾经多次遭遇洪水或火灾,屡毁屡建。现存桥梁为1932年重建,并于1954年由县政府拨款复建了遭洪水冲毁的部分。<div><br>万安桥桥长98.2米,宽4.7米,桥面距水面高8.5米,五墩六孔;舟形桥墩,不等跨,桥堍桥墩均用块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构成图案,桥屋缀37间、38隔扇、列152柱,单檐悬山顶,上方以穿斗式梁架飞檐走梭,顶盖青瓦。桥面以规格木板铺设。桥中设神龛,祀观音。桥头有“万安桥”匾额。<br></div> 8月份再去万安桥,算好时间,日落前到达,太阳的光辉把万安桥照耀得金碧辉煌<div><br></div> 万安桥花窗 广福桥 又名溪源桥,位于岭下乡岭下村的水头,开元村的水尾,连接岭下村与开源村,东南—西北走向。据文字记载,广福桥始建于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清嘉庆十二年(1806年)重修,1949年后又经过三次维修,是屏南众多木拱廊桥中维护较好的一座。桥长32.5米,宽4.8米,单孔跨度26米,桥面距水面高度10.5米。桥屋建11间48柱,双坡顶,屋中梁为重梁(双梁),有四根梁柱记载建桥过程及捐款人姓名。中设神龛,祀观音、五显灵官大帝。桥堍为毛石砌筑,桥两岸竹木葱茏,桥下碧波荡漾,风景秀丽。 广利桥 又名花桥,当地人也叫下桥,因其位于岭下乡岭下村水尾。与岭下村水头的广福桥相距200多米,是闽东北和浙西南为数不多的姊妹桥。广利桥始建于宋,明正统年间重建,清乾隆39年(1775年)重修。桥长30.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0.6米,桥面距水面高度7.3米,东南—西北走向。桥屋建11间48柱,桥面于1993年改铺水泥,中设神龛,祀真武帝。桥两岸有红豆杉、南洋铁杉、柳杉、水松等古树名木和一座千年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