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古典演义小说中的历史人物

风清杨

<p>中国记录历史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商代,近代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就是证明。从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开始至今有洋洋洒洒的二十四史之多,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记录自己历史的民族。</p><p><br></p><p>典籍中记录了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和无数的历史人物,这些流传至今的典籍无疑就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精髓。</p> <p>说到典籍中的历史人物,又让我想起了中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因中国古代史学非常发达,所以出现此类小说也在情理之中。</p><p><br></p><p>“演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潘岳《西征赋》中,大约元末明初开始形成以小说为载体的演义小说。</p><p><br></p><p>根据郑振铎先生的定义,演义小说具有三个特点;一、就是创作主旨在于演绎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小说中所写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多有其事而添设敷衍,实多虚少,因而创作往往受历史的局限;三、演义小说多采用编年体写法,或记述一代史实,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p> <p>中国古典演义小说蔚为大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等等,这些古典演义小说就极具代表性。</p><p><br></p><p>其中,塑造最为成功的历史人物当属三国时期的关羽。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诛颜良斩文丑、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关羽成为了忠义的化身,至今被人们膜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功不可没。实际上,历史上的关羽没有“过五关斩六将”,也没有“义释曹操”,这些故事只是罗贯中的文学艺术加工而已。</p> <p>如果看正史,历史中的人物往往没有演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精彩,这种差别还非常大,如《三国志》中关羽的描写最精彩的就是<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span>”</p><p><br></p><p>陈寿在《三国志》中有对关羽的总结:<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span>,通过以上文字,正史中的关羽仅此而已,正是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的太精彩了,《三国演义》又有“七实三虚”一说,许多人就把它当历史看,很多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及人物都能了解个大概混个脸熟,这就是中国古典演义小说的魅力。</p> <p>再如:《隋唐演义》中的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天下无敌般的存在,一对铁锤重达八百斤,在四平山凭自己的一对铁锤打的各路反王的百万军队跪写降表,可翻遍正史也不见李元霸,《唐史》中唯一能和李元霸靠点谱的就是唐王李渊的第四个儿子李玄霸,但李渊还没有起兵反隋时李玄霸就死了,年十六岁,也就是说我们熟知的李元霸只是虚构的一个人物罢了。</p><p><br></p><p>其次,还有隋唐的第十六条好汉秦琼,《旧唐书》这样记载:<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祖遣使赐以金瓶,劳之曰:“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span>可以看出秦琼是真厉害,但《隋唐演义》中的秦琼排名靠后。“一斧定瓦岗”的程咬金后来改名叫程知节,这两人至少是真实的历史人物。</p><p><br></p><p>李世民组建“玄甲军”就让秦叔宝、程知节“分别带领”,《资治通鉴》记载:<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span>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不是瓦岗寨中那个搞笑的“混世魔王”了。</p> <p>当然了,《隋唐演义》中的朱灿是一个草莽英雄,在南阳关义救忠臣的后代伍云昭。朱灿的原型应该就是朱粲,历史上的朱粲是一个喜欢吃人的魔头,率兵在荆州、沔阳转战抢掠。朱粲所部经过之处即无人烟。朱粲投降李渊以后,派遣散骑常侍段确到菊潭慰劳朱粲。段确生性喜欢喝酒,趁喝醉酒侮慢朱粲说:"听说你爱吃人肉,人肉是什么滋味?"朱粲回答说:"吃醉鬼的肉就像吃酒糟猪肉。"段确生气,骂道:"狂贼,你入朝后不过是个奴仆头目而已,还能吃人肉吗?"朱粲就在席间捉住段确和几十名随从,把他们全部煮熟,分给身边的人吃,随后朱粲屠杀菊潭城中的百姓,前往洛阳(今河南洛阳)投奔王世充,王世充任命他为龙骧大将军。</p><p><br></p><p>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王世充兵败投降,唐军抓获朱粲,将他与段达等人全部在洛水之上斩首。 由于朱粲吃人恶名远扬,百姓们都非常痛恨他,因而争相用瓦石投击他的尸身,片刻之间瓦石堆积如坟。</p> <p>中国古典演义小说是中国历史传统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围绕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信马由缰的来编排故事,演义小说中的历史人物或是事件讲究似像非像,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一种情感,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人或许事件也会围绕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改变,最终达到为小说主题思想服务为目的。</p><p><br></p><p>如:《隋唐演义》中穿着道袍,拿着鹅毛扇料事如神的徐茂公,他的原型应该是唐朝开国功臣徐世勣,字懋功。刚开始起兵确实是瓦岗寨李密手下的将领。李密兵败以后,徐世勣投靠李世民。实际上徐世勣是个武将,但在演义小说中改了行,成了一名神机妙算的军师。</p> <p>《杨家将演义》中的反面人物潘仁美是皇亲国戚,陷害忠良,是一个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是北宋开国名将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之所以演义小说把潘仁美定位成一个奸臣,或许是宋太宗第二次出兵取燕云十六州兵败,杨继业也就是《杨家将演义》所描绘的主人公“杨令公”和潘美及监军王铣掩护大军撤退。监军王铣却要求杨继业出兵,身为主帅的潘美一声不吭,以至于杨继业兵败被俘,最后身死。杨继业的死和潘美确实有关系,但潘美不负主要责任。</p><p><br></p><p>宋朝建国以后,赵匡胤为了防止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势力过大,军队中都有“监军”,监军听起来不是军队中的一把手,实际上的权利大于军队中的最高统帅,这也是潘美一声不吭的原因。但普通大众并不了解也不想知道那些复杂的政治因素,他们的心目中自有一杆标尺,在大众看来,忠君爱国奋勇杀敌的杨继业才是他们认为的英雄, 不幸的是,北宋名将潘美为了衬托杨令公只能成为奸臣。</p> <p>其次,历史上也没有杨家将的故事,但杨继业确有其人,他是北汉割据政权刘均的属下将领,作战非常勇猛,人称“杨无敌”。北汉灭亡以后投降了宋太宗赵光义,和潘美共同捍边御辽,还取得了“雁门关大捷”,说明两人配合的相当默契。遗憾的是,杨继业在宋太宗第二次伐取幽州时就在陈家沟阻击战中身死。杨继业并没有“七郎八虎”,“十二寡妇征西”更是无中生有。</p><p><br></p><p>《宋史•杨业传》记载:<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业既,朝廷录其中供奉官,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为供奉官,延瑰、延彬并为殿直。</span>”实际上杨继业只有六个儿子,除了和杨继业一同战死在陈家沟的延玉外,其余的儿子都默默无闻,只有杨延昭最有名,《宋史•杨延昭传》记载:<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昭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之,目为“杨六郎”。</span></p> <p>中国历史古典演义小说的兴起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元末明初开始盛行古典演义小说,明清时期古典演义小说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巅峰,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诞生于元末明初。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正是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异族统治中原,时代呼唤忠义之士和英雄人物来拯救社会,作者往往把自己的一种情感和幻想倾注在作品中。</p><p><br></p><p>实际上,这也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社会责任和平民百姓普世的一种价值观,同样是诞生于明代的《杨家将》如此、诞生于清代的《岳飞全传》也是如此。</p> <p>历史古典演义小说所表达的故事内容往往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这是因为,当普通民众的心理预期和现实有差别,这种理想没法去现实的时候,他们只能通过历史演义小说来寄托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完成一个英雄梦。</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