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支队是一支很能打仗的队伍

铁甲骑兵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运河支队是一支很能打仗的队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郑学富</b></p><p><br></p> <p>  运河支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敌后抗日武装,它驰骋苏鲁边界,马踏运河两岸,在抗日烽火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1958年8月9日,毛泽东在济南接见出席济南军区第一次党代会的代表时,问时任济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童邱龙抗战时在哪里工作,童邱龙回答说当时是运河支队副政委。毛泽东高兴地说:“我听说过这支部队,运河支队是一支很能打仗的队伍。”</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1958年8月9日,毛泽东接见济南军区第一次党代会代表时与童邱龙(左二)和陈昌奉亲切交谈</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罗荣桓:就叫“运河支队”</b></p><p><br></p><p> 1938年10月的一天,秋高气爽鲁南台儿庄运河南岸的古镇涧头集镇的教堂内,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传教士与一个农民装扮的中年汉子“接上了头”。</p><p><br></p><p> “传教士”名字叫纪华,是上任不久的中共峄县县委书记。他是河南孟县人,1914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3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不久,转入中央党校。1937年10月,中央组织部派他到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开展革命工作。1938年10月,任峄县县委书记。</p><p><br></p><p> 中年人名叫朱道南,山东枣庄人,1902年生,1926年10月考入武汉中央军校政治学校。宁汉分裂后,他参加该校起义,转入长沙三分校。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被捕后坚贞不屈,后设法逃出监狱,历经艰难险阻于1930年夏返回家乡。在老家开办南华书店,传播进步思想,团结进步力量。1937年秋,他和刘景镇等人领导了“邹坞暴动”,建立起鲁南抗日自卫团。1938年3月,与郭致远率领的大北庄抗日武装合编,成立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6月,被推举为山(抱犊崮)外抗日四部联合委员会主任。</p><p><br></p><p> 二人见面,是为了商量整合鲁南的抗日武装。</p><p><br></p><p> 当时鲁南的形势是这样的: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后,日军调集30多万兵力过回包围徐州。中国军队为保存实力,于5月中旬陆续撤离徐州地区。5月19日,徐州陷落。战场上丢弃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苏鲁交界地带一度出现政权真空时期。在那“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年代,各方面的武装力量.打着“抗日”的旗号,蜂拥而起,司令多如牛毛。当时的民谣说:“又抢又夺的黄司令,偷鸡摸狗的刘毅生。保家害民的孙丹庭,真正抗战的还是邵世澄。大学毕业当土匪,滕县出了个褚汉峰。反共害民的梁继璐,顽固到底的孙业洪。再加上龙瓜屋子韩治隆,褚家堡有个褚思信,一支枪也把司令称。”当时,真正抗日且有一定实力的武装有4支。</p><p><br></p><p> 一是活动在周营一带的孙伯龙领导的抗日武装。孙伯龙原名孙景云、字伯龙,山东枣庄人,生于1901年。1921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朱道南是同学。1926年考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在校期间加入了国民党。随北伐军北上回到山东,任国民党峄县党部常务委员(后改称书记长)。后到博山、安丘两县国民党党部任职。1934年,终因对国民党明争暗斗的“官场”不满,弃官回到峄县创办文庙小学,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七七事变后,拉起一支抗日武装。</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孙伯龙(右一)与家人合影</b></p> <p>  二是邵世澄(后改名邵剑秋)的抗日武装。邵世澄,山东枣庄人,1910年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在济南育英中学上学时,曾参加学生运动。1933年春,弃学从军,到张家口参加抗日同盟军干部学校当学兵。同年冬,同盟军失败,他返回家乡。全面抗战爆发后,邵剑伙在家乡组建了一支抗日武装,在台儿庄战役中曾配合中国军队侧击日军。</p><p><br></p><p> 三是活动在徐州贾汪的胡大勋的武装。胡大勋1898年生于江苏铜山县一个富裕家庭,早年从军、在西北军任职、曾担任军械长、营长,后卸职回乡。徐州失陷后,举起抗日大旗、拉起200余人的抗日武装。</p><p><br></p><p> 四是涧头集镇孙斌全的武装。孙斌全1901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族恶如仇,爱打抱不平,曾被国民党县政府委任为联庄会排长。台九庄战役后,他从国民党逃散的士兵手里收拢枪支20余支,组建队伍,防御土匪。为了不让汉奸龙传道当上峄县伪六区区长,他被民众推选上任。</p><p><br></p><p> 纪华、朱道南分析了目前的形势。此时,胡大勋在其弟弟、中共党员胡大毅的影响下,已加入了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任铜(山)、滕、峄、邳四县边联办事处主任。孙伯龙、邵剑秋与宋道南是同乡,彼此都很熟悉,因此由他联络。朱道南通过亲戚关系,介绍纪华与孙斌全相见。二人畅谈一夜,孙斌全当即表示跟着共产党抗日、将自己的人和枪交给共产党领导指挥。纪华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峄县县委组建了第一支武装一一苏鲁抗敌自总持务营,孙斌全为营长,共产党员张喻鼎为政治教导员。</p><p><br></p><p> 1939年3月初,根据毛泽东“派兵去山东”的指示,罗荣恒率领八路军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挺进山东,先头部队686团和师特务团等于同年8、9月间东进到抱犊崮山区,创建了鲁南抗日根据地。从此,鲁南抗日形势出现新局面。1939年12月,罗荣恒在驻地大炉村,先后数次听取了朱道南关于抗日部队情況的汇报和把孙伯龙、邵剑秋、胡大勋、孙斌全等部编入八路军的建议。罗荣桓同意这个方案,并作出重要指示。当朱道南请示部队的名称时,罗荣桓爽朗地说:“这支部队活跃在苏鲁交界的运河两岸,就叫运河支队。”是月底,师首长颁发组建运河支队的命令,任命孙伯龙为支队长,朱道南为政治委员,邵剑秋为副支队长,胡大勋为参谋长,文立正为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先后派红军干部王福堂、钟连祥、王广汉、杨荣、周振东和抗大毕业生郑林昌、傅秀亭等10人到运河支队工作。</p><p><br></p><p> 1940年1月1日,运河支队在周营镇正式宣布成立。</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敢在鬼子头上跳舞</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运河支队成立后,面临的周边环境是:日军占领着徐州城及周围城镇和津浦、陇海等交通干线;南边不老河一带是苏鲁边游击司令韩治隆部;东北面峄县、台儿庄一带是国民党孙业洪部;微山湖南端津浦路两侧有顽军刘毅生部;西面柳泉、利国驿两侧是顽军韩瞎子部。运河支队处于敌顽军四面包围之中。罗荣桓曾对朱道南说:“我们的部队要敢于在日本鬼子头上跳舞。只要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在这里扎住了脚跟,抗日烈火就会在整个山(抱犊崮)外运河地区燃烧起来。”</p><p><br></p><p> 1940年2月初,运河支队1大队奉命由运河北进到运河南配合2大队,对日伪进行袭扰,以牵制敌人对我抱犊崮抗日根据地的“扫荡”。2月17日早晨,驻在杜庄的3中队的两个排正在吃早饭,突然听到村外哨兵的报警枪声。原来是贾汪的日伪军400余人企图围歼驻在小山子的2大队,结果扑了空,气急败坏扑向杜庄。中队长丁瑞庭见敌人已接近村外,已经来不及转移了,于是下决心坚守。这是运河支队成立后的第一仗,好多新战士第一次见到日军,心里有些紧张。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丁瑞庭将部队撤进村内杨家地主大院,利用坚固高大的院墙和四角炮楼进行顽强抵抗。可是,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甩完了。丁瑞庭命令战士上刺刀,与敌人拼命。正在这危机时刻,院主人杨德本将藏在地窖里的几箱子弹、手榴弹和枪支送到战士面前。战士们如虎添翼,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时至黄昏,2中队在大队的指挥下,前来接应。敌人只好赶着抢来的十余辆牛车,拖着几十具尸体灰溜溜地撤回了贾汪。</p><p><br></p><p> 首战社圧,3中队两个排以牺牲7人的代价,毙伤日伪数十人,打退了400余敌人的疯狂进攻。支队宣传股股长梁巾侠撰写大鼓词《首战杜庄》,由副官褚思雨在阴平、涧头集镇逢集说唱:“言的是打罢新春天尚凉,八路军开进运南的杜家庄。住下了一大队的三中队,个个是中华民族的好儿郎……直打到西方奄奄下夕阳。鬼子兵一见天晚心害怕,他只好偃旗息鼓回贾汪。”</p><p><br></p><p> 紧接着,运河支队乘着高昂的士气,袭击了津浦线上的利国驿、塘湖车站,均取得胜利。到1940年10月初,运河支队已发展到1500多人。这期间,曾两次取得反顽斗争的胜利。通过武装较量,在黄丘山套南面,与国民党苏鲁边游击司令韩治隆建立了较好的统战关系,从而减轻了我军在南面的军事压力。接着,运河支队不断地向根据地以外地区出击,在苏鲁支队和峄县支队的有力配合下,一举收复了阚山子、大阚口和阎村等地,进一步保卫了黄丘山套的安全。在运河北岸,运河支队1大队以巧妙的战术和敢打硬仗的气概,在常埠村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击毙日军副联队长广田中佐以下100余人,我军无一伤亡。为了庆祝建队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1940年10月10日,运河支队在驻地涧头集举行了军民联欢晚会,大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一时期,运河支队士气旺盛,战果显著,处于抗战中第一个极盛时期。</p><p><br></p><p> 运河支队不断壮大,令日伪军惊恐万状。敌人纠集鲁中南和苏北地区几十个据点的日伪军7000多人,进行为期48天的梳篦式“扫荡”。战斗于1940年10月11日拂晓,在涧头集镇以南的库山打响。黄昏后,我军撤下库山,向运河以北转移。12日晨,支队部在朱阳沟村和敌人遭遇,战斗到天黑,打退敌人20多次进攻,以伤亡5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伪近400人。天黑后,部队成功突围。孙伯龙的坐骑被日军掳到韩庄,始终不让敌人乘坐,后不食而亡。爱国人士孙倚亭赋诗《烈马行》,刊登于当时的《鲁南时报》上。敌人的大“扫荡”,让运河支队损失较大,只好撤出运南。部队在突围途中遭到敌人炮火轰击,失去指挥、向东撤到大运河巨梁桥闸口时,2大队组织科科长陈诚一、手枪队队长沙玉坤和滕县九区区长李彦召等,被汉奸刘善云的自卫队俘获,献给日军。29名干部战士被敌人捆住手臂带到巨梁桥闸头,威逼利诱,但是无一屈服。无计可施的敌人用刺刀将队员们捅死推到运河里,28人遇害,1人跳进运河下落不明。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巨梁桥修案”。同年11月,部队撤到抱犊崮山区休整。</p><p><br></p><p> 1940年底、罗荣恒听取了运河支队进山休整和准备出山的汇报,并提出具体要求。1941年1月10日.运河支队在峄县支队、教导2旅5团3营的配合下出山,2月10日攻克周营据点,12日再克六里石据点,进入黄丘山套,与留在运河南岸的胡大勋的3个中队会师,重组部队,下辖4个大队,力量大增。1941年底,运河支队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站稳了脚跟,扩大了声势,在运河两岸又开创了崭新的抗战局面。</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巾帼英雄不让须眉</b></p><p><br></p><p> 1940年8月中旬的一天,骄阳似火。贾汪镇东市北门外,一位20多岁的妇女端着一盆衣服走向河边浆洗。这时一个壮年汉子走过来塞给她一包衣服说:“胖张嫂,帮我洗洗衣服吧。”胖张嫂接过衣服一摸,里面是3支手枪,于是笑着说:“好,明天到我家去拿。”说着,把包有手枪的衣服塞进湿衣服里,说笑着走进贾汪镇的北大门。胖张嫂就是运河支队安插在贾汪镇里的秘密情报员,真名叫王脉凤。</p><p><br></p><p> 贾汪镇是徐州北的一个大煤矿,日军为了掠夺煤炭资源,派一个中队驻守矿区。运河支队为了阻止日军“以战养战”和筹集经费,决定袭击贾汪的日军,并由2大队执行这个任务。2大队侦察参谋谢绍唐在王脉凤的帮助下,把贾汪镇敌人驻防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又通过王脉凤把枪带进镇内,几名战士拿着良民证大摇大摆进入镇内隐蔽。深夜12时,2大队的两个中队和手枪队前进到贾汪镇南门外,里应外合,不到一个小时便结束战斗,顺利完成任务。可是由于疏忽,潜入镇内的战士的草帽遗落在王脉凤的家里被敌人搜到了,于是敌人将王脉凤抓捕,严刑拷打。王脉凤坚贞不屈。几天后,大失所望的日车把王脉凤押到贾汪北门外,将其活埋处死。临刑前,王脉凤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动跳进土坑躺下,从容就义,年仅22岁。</p><p><br></p><p> 王脉凤,侯孟乡杜安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7岁时被卖给一张姓地主为妾,备受欺凌压迫。后带着亲生女儿逃出虎口,回到娘家,毅然参加运河支队,不久被派遣进入贾汪日伪据点,以居民身份隐避下来,为我军递送情报。她多次获得重要军事情报,为我军出力极大。</p><p><br></p><p> 1942年1月2日晨,驻枣庄、峄县县城等地的日军500多人、伪军1000余人突然包围了毛楼村。当时孙伯龙率领少量部队住在毛楼村。孙伯龙指挥战士向村西转移,突然一阵子弹密集射来,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另有10余名干部战士伤亡,仅剩下后卫班24人和非战斗人员,总共不足30人。在这关键时刻,一个瘦弱的女战士站了出来主动承担起指挥责任,她就是支队秘书梁巾侠。她命令大家退回村内,借助有利地形固守。敌人轮番进攻,并喊话劝降,甚至动用毒气弹,梁巾侠带领战士们英勇顶强,誓死不退。临近傍晚,5中队赶来支援,内外夹击,迫使敌人撤退。一名女同志,勇挑重担,指挥30余名战士,打退了1000多日伪军的围攻,并毙伤敌人百余人,在峄、滕、铜、邳地区的战斗中是绝无仅有的。</p><p><br></p><p> 梁巾侠1916年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p><p>七七事变爆发后,与我党取得联系,开始从事抗日活动。运河支队建立后,任支队政治处宣传股股长。皖南事变后,她创作的话剧《骨肉恩》,由鲁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公演后受到好评。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2000年5月病逝,享年84岁。</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晚年的梁巾侠(中)巡访孙家大院的“运南红嫂”</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通往延安的秘密交通线</b></p><p><br></p><p> 1942年开始,大批新四军干部前往延安参加学习整风,人员往来频繁。从新四军所在的华中去延安,原先有两条秘密交通线:一是从第4师活动地区越过津浦铁路、再往北越过陇海铁路,经冀鲁豫区去陕北。二是从盐(城)阜(宁)区走海路到山东滨海区,再经鲁南抱犊崮山区越过微山湖进入冀鲁豫区。这两条线路都曲折迂回,辗转数千里,且敌人重重封锁,困难较多,尤其是海上交通线更加危险。1943年3月,新四军3师参谋长彭雄等赴延安就是乘船在海上遇难的。因此,开辟新的安全交通线迫在眉睫。新四军派员经过实地考察调查,提出直接沟通陇海线南北的建议,并将运河支队由八路军115师调归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部管辖,这样更便于工作的开展。这年9月,一条从华中经由运河支队防区进入华北再通在延安的交通线正式开通了。这条秘密交通线送达包括陈毅在内的过往党政干部上千人次,还不时把从敌占区搞到的武器、弹药、布匹、医药等送往延安。</p><p><br></p><p> 1943年12月、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他乔装打扮,越过陇海线,来到运河支队驻地北许阳村。陈毅听取了运河支队领导的情況汇报后,言简意赅地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全国抗战的形势,说道:“徐州地处交通枢纽,是兵家必争之地,日军重兵镇守。你们在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坚守这块一枪可打透的根据地。今后的抗战形势将更加严峻,困难也会更多。你们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于斗争,一定要坚守住这块战略要地,保护好这条交通线。”</p><p><br></p><p> 陈毅本来打算在北许阳村休息一天再走,可是侦察员来报,距离这里仅有十几华里的日军贾汪据点又增加了兵力。为了安全起见,连夜启程出发,进入了黄丘山套。陈毅指着南面的徐州,向运河支队的领导说:“徐州是中国的古战场、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在这里显过身手啊!2000多年前的汉高祖刘邦称帝前,曾在西边不远的沛县当过亭长。徐州有个子房山吧,那个张良,就是刘邦的得力助手。他们都是历史上的英雄好汉。可以说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说到这里,他指着战士们说:“现在这里也藏着真龙真虎,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说完他哈哈地大笑起来。</p><p><br></p><p> 天黑之前,陈毅来到杜安集,这是北出黄丘山套根据地的唯一出口。天黑后,陈毅等来到了京杭大运河边的德胜庄,涉水渡过运河,趁着茫茫夜色快速穿过敌占区。凌晨两点左右,到达津浦铁路东侧的界沟村。在铁道游击队的护送下,陈毅连夜通过津浦铁路,到达微山湖。陈毅在一叶小舟上,望着湖面帆影点点,回想一路征程,不禁豪情,满怀,浮想联翩,吟咏出一首浪漫的诗篇《过微山湖》:“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程。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人画图。”</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绩辉煌的运河支队</b></p><p><br></p><p> 黄丘山套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仅两公里,大小36座山头围拢18个村庄而形成一个小型盆地,四面群山起伏连绵,地势险要,仅有一个通往山外的出口,有“十八黄丘”之称。1942年后,峄县县委和运河支队建立了黄丘东、西两个基层政权,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高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和抗日热情,这里出现了参军热。部队加强了后方基地建设,在黄丘山套建立自己的兵工厂,能制造轻机枪等;设立被服厂,满足了部队统一着装的需要;建立卫生队和后方医院,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还设立了战地小学,解决了根据地儿童入学问题。</p><p><br></p><p> 1944年春,运河支队经过两个多月的冬训和整顿,士气旺盛。3月下旬,采取伏击战法,俘虏唐庄据点伪军约30人。5月中旬,新四军9旅27团一部奉命进入该地区,配合运河支队打下涧头集镇东南徐楼、莲花山、多乐庄3个据点,后又攻克涧头集镇以西侯孟至徐塘一线5个敌据点。7月20日,讨伐顽军韩治隆部,歼灭其主力,活捉韩治隆。8月3日夜,解放了被日军占领4年之久的涧头集镇。</p><p><br></p><p> 在整个抗战中,运河支队先后隶属于八路军115师、新四军4师(淮北三军分区)、八路军鲁南军区,以牺牲40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近千人,毙伤俘伪军4000余人。到1945年8月,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编入山东军区警备9旅第18团。解放战争期间编入华东野战军,先后参加鲁南、豫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后进军浙东,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舟山群岛。</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8px;">责任编辑 尹德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