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金华白糍酒

明镜台

<p>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p><p>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p><p>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p><p>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p><p>——这是宋朝易安居士李清照,避战乱居金华所填的词《武陵春•春晚》。但又有谁想到,三餐不离酒味的易安常居金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金华盛产一种叫“白糍酒”的糯米酒!</p> <p>易安是品着金华的“白糍酒”,吟出了</p><p>“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p><p>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p><p>《题八咏楼》的千古名句。</p> <p>西去金华城十华里,这里有一条叫做白沙溪(或称:白龙溪)汇入了婺江。</p> <p>白沙溪发源于丽水市遂昌县,全长130余华里。其中100余华里蜿蜒于仙霞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没有工厂、旅社,只有少量的山里农民居住,是一级饮用水保护区。绿水青山,或云雾袅娜烟雨朦朦,或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一派胜境美不胜收也!</p> <p>这是白沙溪中游之金兰水库,是国内最好的饮用水源。据说,未经处理的白沙溪金兰水库的天然水浊度好于国家自来水标准10倍以上!</p> <p>自古,白沙溪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一种叫做“蓼草(当地也叫“辣草”)”的野生植物。这是酿造“白糍酒”必不可少的绿色材料。</p> <p>陈顺财先生,是“金婺坊牌”金华“白糍酒”的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到立秋前后的伏天,他就开始在白沙溪两岸寻找这种“蓼草”。</p> <p>这是陈顺财等经过琅峰山(原称琅琊山)小白龙塑身旁</p> <p>在白沙溪中把蓼草洗净</p> <p>晒去太多的水份</p> <p>蓼草经特别工艺发酵之后将之与早稻米粉拌和</p> <p>成药成形</p> <p>琅琊镇之白沙溪上廊桥</p> <p>白沙溪流域,琅琊、蒋堂、白龙桥等三镇,是富硒区,这里每年所产的第二熟富硒糯米,是酿造金华“白糍酒”的最好原材料。</p> <p>每年立冬开始,取白沙溪水开始做酒。先是和米</p> <p>蒸米</p> <p>加曲药凉拌,再装入酒缸之中发酵使之成甜酒…</p> <p>过滤后的酒液装入酒坛后,堆放入仓库时效……</p> <p>5年以上者,“白糍酒”就会产生一种:似酒非酒、似茶非茶、具葡萄酒样之特有馥郁的风味……哇塞!难怪易安居士李清照能流连于金华一年有余也!</p> <p>成酒,或手推车,或装上竹排,先到兰溪装船后,沿钱塘江转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北,一直到山东、汴梁一带。整北宋,金华“白糍酒”乃达官贵人待客之上品者也!</p> <p>南宋之时,朝庭之御酒名“酤坊酒”者,实乃金华白沙溪酤坊(解放后,地方为书写简便,已经更名“古方”了)所产。</p> <p>据说,陈顺财他们祖上是专嗣做酒的。自中唐礼部尚书滕珦公告老还乡移居金华白沙溪(实乃现金华琅琊金兰水库一带)始,即为其家族做酒。方腊造反后逃到酤坊做酒。明朝中后期转到泉口做酒至今,工艺传承不止。</p><p>“白糍酒”风味独特,饮之如幻,品之若梦,实仍奇葩也!</p> <p>梦幻白沙•水墨琅琊,一直藏在深闺之中的金华“白糍酒”,其独特的韵味,正在慢慢洇开……</p><p> 明镜台考察琅琊“白糍酒”后,拈诗一首,以飨诸友:</p><p>《七绝•六月琅琊》</p><p>六月琅琊蓼草荣,</p><p>千年水堰惠南风。</p><p>易安煮酒词香远,</p><p>梦幻白沙一盏中。</p> <p>摄影编辑文字:明镜台。</p><p>2020.8.8</p><p>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