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梦 故乡情(13):听讲故事

岳臣

<p><br></p><p>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农村文娱活动特别少,一年到头,公社电影队在大队的露天剧场放几场电影,大队演出队(文革期间改为宣传队)在露天的戏台演几场古装戏。我和小伙伴们除了捉迷藏、抓“特务”活动之外,还经常到村里的几个地方听讲故事。我们村是个有一千多户几千人口的大村子,善于讲故事的人不少,这里只介绍三个离我家不远的,能经常听到他们讲故事的。</p><p><br></p> <p><br></p><p> 第一位的年龄40多岁,他在村子附近的一家瓷矿场工作。他平时讲话有点结巴,讲故事讲到关键情节时,由于情绪激动,结巴较为明显,但是,大家就是喜欢听他讲故事。他讲的故事,其内容大多涉及本村解放前的事情,尤其是抗战时期日寇侵占潮州那段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据他讲,我们村(潮州城东东津乡下津村)在笔架山脚下,日寇在山顶上建造碉堡,整个村子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在日寇的监视之下,哨兵用望远镜随时观察村里的动静。曾经有村民挑担子外出,引起碉堡里哨兵的怀疑,无故被其机枪扫射身亡。日寇无恶不作,这只是他讲的故事中的一个特例。</p><p><br></p> <p><br></p><p> 他讲故事的时间主要是在晚饭后,特别是夏天的夜晚。晚饭后,大家陆陆续续来到晒谷场南面的池塘边,池塘上吹来的风把晒谷场的热浪渐渐驱散。池塘边有一低矮的石墙,就像一条长长的板凳,大家以他为中心,或坐或蹲或站,自然形成一个半圆形。他讲的故事来自多方面,有的是他的亲身经历,有的是听别人的讲述,也有的是道听途说。</p><p><br></p> <p><br></p><p> 这些故事从他口里讲出来,都显得特别生动。他的口才是长期练出来的,他是瓷土矿场老职工,上班期间到了休息时,他就会临场发挥,即兴给大家讲一段,今天讲一段,明天接着讲一段。工友们大多数是本村人,部分与他年龄接近,有的解放前与他有相同的经历,有时会给他讲的故事的具体情节进行一些补充,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衔接更加顺畅。这样,白天在矿山给工友讲,晚上又给我们讲,经常讲,反复讲,越讲越熟练,越讲越精彩。</p><p><br></p> <p><br></p><p> 第二位的年龄有30多岁,他也是瓷矿场的职工。他的家庭出身是地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讲故事。他和他的弟弟住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小院子,小院子住了几户人家,他们是在最靠里面的一间小房屋。他主要讲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故事。他无牵无挂,讲故事的时间大多数安排在晚上九点以后,有时因为刮大风下大雨,瓷矿场停工,他就会在下午给大家讲上一段。由于房间太小,讲故事只能在门口的小厅(与邻居各占一半)。</p><p><br></p> <p><br></p><p> 夏天,大家一起动手,把厅里的地板扫得干干净净。听众不管老少大小,各自带上凳子,矮板凳在前,高板凳在后。他坐在门口面向大家,就这样一边轻轻地摇着扇子,一边慢悠悠地开讲了。他在解放前读了几年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记忆力又好,讲得有声有色,有条不紊,因而吸引了不少听众。有时听众特别多,厅里坐不下,即转移到前面的小院子。小院子搭了一个瓜棚,在炎热的夏天,在瓜棚底下听讲故事,又通风又凉快。</p><p><br></p> <p><br></p><p> 由于我们家就在附近,我总是提前到达,抢占好位子。在听讲故事的同时,我还经常到大队俱乐部去翻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连环画,把之前听到的故事主要情节与连环画相关内容和画面加以对照,经常发现有一些出入,我即带着问题在下一次听故事提前向他请教。他的解答是,连环画的编者在改编时,往往会根据读者群的特点对原著进行必要的修改,因为连环画的读者大多数是少年儿童。</p><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三位是失明的老人,有60多岁了。老人住在一座祠堂的一间屋子里,房间的侧门通向祠堂东侧的巷子。祠堂后面有龙眼树、枇杷树、桃树,还有一片芭蕉林。老人的住处又清静又整洁,门口摆放着几盆菊花,在花开的季节,花朵黄白相间,散发阵阵花香。到这里听故事的都是我们一群十来岁的小孩,进屋前都要脱去鞋擦净脚。老人的孙子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他既是组织者又是监督员,他安排大家一个挨一个,各就各位坐好来,比幼儿园的老师要求还要严格。</p><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春夏秋的季节里,在光滑的地板上席地而坐,到了冬天,我们各自准备一个用稻草编成的圆形垫子。老人是个百事通,乡亲们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向他请教,讲故事是他的“业余爱好”。老人特别善良,语气温和,讲故事时语速缓慢,声音也不大,由于现场秩序好又特别安静,大家都能听得清。老人讲的主要是《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府演义》等经典故事。老人讲故事大多安排在星期天(暑假和寒假隔一天讲一次),时间约两小时,中间要休息一段,抽支烟喝几口水。</p><p><br></p> <p><br></p><p> 为了表达对老人的谢意,大伙有时你一分我两分他三分凑个几毛钱,买包香烟或几块饼子,由其孙子代为接纳。夏天,尤其是放暑假,对于我们来说是快乐而美好的日子:从祠堂后院(南面)吹来一阵阵凉爽的风,传来一声声鸟儿清脆的叫声,我们在这样幽静而和谐的环境中听讲故事,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p><p><br></p> <p><br></p><p>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大队为农民也为附近学校创办了俱乐部,俱乐部除了组织吹拉弹唱等活动,还有图书阅览室供大家随意翻阅,其中包括少年儿童喜爱的连环画。对于我们来说,课外看书或听戏等活动,还是没有听讲故事那样更有吸引力。听讲故事那种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面对面,近距离,讲故事的人那样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紧紧扣住听众的心弦,实在太美妙了!</p><p><br></p> <p><br></p><p> 讲故事的前辈们,把我们引领到历史的长河中漫游,使我们领略到历史的传奇与变幻。听讲故事,为少年时期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是少儿时期课外学习历史,增长知识,开启心智的理想活动。</p><p><br></p><p><br></p>